进行口语交流时,怎样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是重要的,怎样倾听别人的表述同样也很重要 10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类的语言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着,一种是书面语形式,一种是语音形式;文章的形成也是同样的道理,通常认为是以书面语的形式呈现的文章,其实它又以口语的形式呈现着。宽泛地说,人们的口语交际也是文章形式之一种,文章有意旨、有情感、有首尾,口语交际何尝不是如此?将口语交际尤其是正规场合的口语交际的话记录下来,就是一篇对话体的文章。所以口语交际与文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它本来就是文章大家族中的一员。
然而,口语交际与文章读写之间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借用的,正如前文所说,口语表达的流利有利于书面语表达的迅捷,书面语表达的规范有利于口语表达的高雅。可能有人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善口语,却长于书面语;有的人口语夸夸其谈,其书面语却笨拙得很,他们不是也能发挥各自所长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吗?这种情况确实不少,但是,在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既要能说又要能写,既要能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又能与人合作共事,今天的人才,尤其是年轻的人才,如果不这样的要件,只是单方面的凭借自己某一方面的才干,在社会上、在工作上是难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自己变成口语交际和文章读写的通才、全才。
一、二者同属语文教育的范畴
传统的语文教育只片面地重视读书写作,忽视口语交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正如张志公指出的:
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
……
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对于口语能力薄弱不以为意,还没有看到口语能力和书面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口语能力不足对于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工作的不良影响。”
(《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张志公语文自选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张志公不仅指摘了传统语文教育忽视口语交际的偏向,甚至还从现代化生活的要求来考察语文教育,批评当代语文教育仍然“不以为意”的态度倾向。言之谆谆,犹在耳边。
回顾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走过了一条艰难的道路,“文革”前是一片空白,“文革”后开始启动,进入新世纪后才真正做到把口语交际与读写放在同一架天平上等量齐观,视之为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63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一直被视为当代语文工具论、能力论的源头,它首次提出了令人瞩目的中学生语文三大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明显地重视文章读写能力,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
1978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之改观,首次提到口语表达能力: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要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会说普通话……
已经开始重视这项内容了,只是要求非常简单,缺少细目。
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表述更进了一步,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并列提出: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有促进作用。
表述得更加详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了。
1988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除了表明口头表达的重要性外,还在每个年级的能力训练项目中,单列“听说能力”和“说话能力”,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并列在一起。此后的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按照“听说读写”或“读写听说”的分类原则,越来越清晰、详细地表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要求。
不过真正重视口语交际,把它与读写能力平列,并把它提到培智育人的高度的,是新世纪后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看对语文课程总目标的阐述:
语言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提出了平行的四大能力,把口语交际能力与其他能力一起纳入语文能力的范畴。而且课标在后面的每个学段都对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有专门的详细的阐述(原文过多,不赘述),表明了语文教育界经过几十甚至一百年的探索,已经真正捉摸到语文教育最本质的规律了。
总之,“听说读写”作为固定词语已经进入当代语文教学的词典,四项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法规文件规定下来了,为广大师生所重视、兼顾和追求。
二、科学训练是二者的同一归途
既然听说读写四者并列在一起等量齐观,那么就应该把它们都纳入语文训练的范围;既然承认口语交际也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种,那么就应该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下面提一些一般性的参考建议。
既照顾低起点,又追求高目标。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千差万别,人的听说读写也是参差不齐的。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标准来“规范”听说读写实践,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千差万别的学习者中,在参差不齐的能力水平中,选择一个较低的基准作为起步。这对于中低等程度的学习者是正好合适的,对于较高程度的学习者也是一个展示超群能力的机会。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要求学生“参加班里的自我介绍活动,让大家了解你”,有三个选项——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应该说这是一项以听说训练为主的低起点的活动,人人愿做,人人能做。当然,平庸者做得平庸,有才华的人做得引人注目。虽然说起点低,但大家都起步了,就会有连续的进步。不怕起点低,最终都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既遵循共同性目标,又尊重个体差异。课程标准制订听说读写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多数人应达到的水准,以此为据确定共同性目标。以义教课标为例,每个学段都分别规定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或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项目的目标,其中口语交际目标,第一学段6条,第二学段4条,第三学段6条,第四学段(初中)8条,每一条的任务都非常具体,看得出字斟句酌,背后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的依据。
另一方面,在训练的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在统一目标的引领下所走的道路各显其异。因材施教,自古为然,如孔子说:“求(冉求)也退,故进之;由(仲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根据学生各人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策略,或教人进取和教人退后。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最显明例子之一。
我们还是以训练口语表达为例,有人生性缺乏自信,必须先练足自信心,然后再教给技巧,这样进步得更快;有人自信心本来很足,就有必要在方法、技巧上加以指导,使之在规范的路子上发展。
既训练基本能力,又培育心理素质。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时至今日这一传统仍在发扬光大。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任何改革都不能以牺牲能力为代价,当前语文教学就有忽视基本能力的偏向,正在纠偏中。但另一方面,非能力、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成为教学的显性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写进了两个课程标准中,以口语交际训练项目为例:
义务教育阶段
第一学段:“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第三学段:“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抑制不文明的语言。”
第四学段:“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中阶段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
以上的摘句都反映当前语文新课程形势下的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新变化,即非常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向,既教学生口语交际又教学生做人,培养学生优雅、高尚的气质、作风,克服其不良习惯。
口语交际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也不是不可练成的,只要下功夫就一定有进步。下面再对口语交际的训练提一些建议。
学会倾听。一般认为口语交际是口语表达之事,即我说你听,我只要专注、顺畅地把话说清楚、说精彩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口语交际不仅需要表达,也需要倾听,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倾听更加需要训练,因为倾听总是被忽略。如果有谁既能表达又会倾听,那么他在他人的面前,在公众场合,应该具有良好的形象。倾听意味着接纳他人,同时也容易被他人所接纳。倾听需要注视对方,需要记住对方的话的要点和潜台词,并迅速在心里组织好应对表达的意思和语言,这都需要经过训练。
自信表达。表达的问题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问题(如普通话、语气、情态等),也是心理素质的问题。心理素质好的人可以面对任何场合沉着得体地表达任何意思,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即使事先想好了要表达的内容,或要表达自己熟悉的内容,也会因为不适应众人的注目、外界的干扰而“胡言乱语”。自信是口语表达中最重要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在,演说、讲解、对话等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来自心理的定力,来自对话题的熟悉,来自平时多表达、多交际,也来自事先的准备和上场时内心良好的自我暗示。
善于交流。人际交流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可以说多数人都没有合格地掌握这一门学问或艺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善于交流或许是我们终生未竟的事业。不过细加观察,情况各异,会发现有人善于交流,有人拙于交流;善于交流的人与环境和谐,如鱼得水,不善于交流的人处境维艰,做事成功率大打折扣。善于交流,意味着表达的语言信息使对方产生顺应心理;不善于交流,意味着表达的语言信息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学会表达之前要先学会人际交往,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调适。
敏捷应对。口语交流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风格,可以从容不迫,也可以激情洋溢,可以迅即反击,也可以不动声色。不过从口语交流训练来说,还是提倡敏捷应对。能敏捷应对的人也能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反之则不然。敏捷应对的要领既在于语言的表现力,也在情感冲动力、思维反应力,所以要变得敏捷应对,就要在心理上、思维上下功夫。
三、文章读写对口语交际的指导作用
文章读写与口语交际由于呈现方式、表达目的和运用场合的不同,它们具有全然不同的特点。
一是个体单独的,一是双向交流的。文章读写主要是个体单独行为,没有外界干扰,专心致志,思想沉浸在语言文字生成的虚拟空间;口语交际一定是双向或多向交际行动,多人、场合、话题三要素缺一不可,场合、场景是实在而非虚拟的,而且表情、动作、穿着等非语言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从容不迫的,一是即时性的。文章读写的时间节奏由行为者自己掌握,通常是从容不迫的,可以停顿沉思、回想,可能会因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而难以续读或续写;口语交际是线性的,不可回转的,即使说错了想弥补,负面影响仍存留着,可是另一方面,即时性也等于疾速性,口语交流比文字交流要方便得多、轻松得多、快速得多。
一是精致、精深、规范的,一是粗朴、自然的、随意的。文章读写集中显示了人类心灵的机巧、思想的深刻、胸怀的博大、情感的丰富细腻,不但具有精致、优美的语言,还有章法构思,有对读者的理解、阅读趣味、阅读效果的谨慎思虑;口语交际来不及深思熟虑,常常脱口而出,语言是朴素的,甚至是粗鄙的,保持了生活的原生态,与场景结合在一起,具有直接的劝诫人、打动人的力量。
由此可见,文章读写和口语交际各自有鲜明的特点,各自适应社会生活的不同需要。不过两相比较,口语交际是人类语言较为低级的形式,文章读写是更高级的形式,尽管二者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但文章读写对口语交际的指导意义更大。这种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的方面。
1.文章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增强修养、美化心灵,这些也是口语交际所需要的。我们听到某人的侃侃而谈,表现出广博的见识、丰富的情感、高贵的气质,或许是人生的综合历练造就的,但是一定和文章阅读相关,因为文章阅读可以把人从自然状态提升到文明境界,从知识修养到人格修养、从外在仪态到内在气质都进行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改变。所以要增强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口语形象,就要多多地进行文章阅读,阅读使人充实,阅读使人精明,阅读使人高尚,阅读使人会说话、善说话。
当前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非常注重文章阅读向口语交际的能力迁移,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比以往更加重视从课文生发开来,引导学生口头表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以探险为主题的,其中一篇课文《真正的英雄》是前美国总统里根1986年1月31日发表的电视讲话,课文后的练习题最后一题是:
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展开交流。
从中可以看出文章阅读向口语交际迁移的设题意图,很显然,交流之前充分感知课文,广泛阅读相关资料,以扩展眼界、深化认识,做到持之有故、论之有理。
在这个单元最后是“漫话探险”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三个活动项目:“一、探险家的故事”,“二、七嘴八舌话探险”,“三、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第二个活动项目正文如下:
学完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探险”这一话题,沈小豪和陆伟峰两位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沈小豪说,应当鼓励更多的人去探险,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作贡献;探险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陆伟峰说,探险就是没有意义的冒险,它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搞不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这就更不值得了。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班上分正反方两队,选出主要辩手,展开辩论。
这是在学完这个单元课文之后另外进行的口语表达活动,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类训练在新教材中数量之多,远甚于以前的各套旧教材。
2.文章写作,可以深化思维,增强思维的规范性、严密性,并丰富和规范语言,使语言表达更加有内涵、有深度、有条理。这些也是口语交际所需要的。我们有时看到有人能写不能说,于是怀疑写作对口语交际是不是有促进作用。能写不能说,其口语之笨拙是从来没有训练造成的,讷于言辞反而激发写作的心愿,一头沉沦导致另一头崛起。但是,这是不均衡的发展。按理说写作才艺高超,必然有助于口语表达的进步,道理很简单,他只要将“肚才”转化成口才,使“内才”外现就可以了,这比那些腹中空空、夸夸其谈的人更容易增强口才。
例如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原是一场演讲,经过整理便成为文章,文中仍留有演讲的痕迹。鲁迅是文章大家,写起文章得心应手,作演讲也像写文章那样深刻、机智。当时文艺界呼唤天才诞生,但鲁迅不直接谈天才问题,而是别开生面,谈论天才产生的土壤,即社会环境,意谓只有改造好中国社会,天才才容易产生。如果没有经过写作训练出善于思考的头脑,怎么能有如此思想深刻的演讲?
再如梁启超是大学问家,他的文章功夫应属一流,自不待言,他将文章功夫用到演讲上来,也像做学问、写文章一样精深、顺畅。《敬业与乐业》就是一例。首先,演讲分析“本题主眼”,类似文章破题,“敬业”与“乐业”分别出自典籍;其次演讲先说敬业,后说乐业,分层说理,脉络分明;还有,演讲篇幅不长,但12处引用古人言论、事迹,信手拈来,妙用天成,显出梁氏学问的渊博,以及对典籍的熟稔。
可见文章读写对口语交际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就应该多读多写,听说读写同步前进,相得益彰。
四、口语交际在当今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语文教学界,口语交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极大的重视,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能力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列,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反映语文教学界对素养、能力的目标的认识逐渐趋于全面化,也反映当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全面性的要求。
(一)从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构成来说,听说读写应该是有机合成的。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本来就有综合性、复合性特点,由多种素养、多种能力建构而成。在这个综合体、复合体内,各个构成部分尽管可以分出主次轻重,但不可取此舍彼,任何一部分都是其他部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比如读写能力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增强,同时读写能力对听说能力也是一种帮助;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听说能力对读写能力起着推进作用。从教育心理学来说,人类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内部语言是人由外界刺激,产生表达的需求,内心的想法、情感、意志等形成一种模糊的心理语言,即内在语言。内在语言诉诸语音就是口语表达,诉诸文字就是书面表达。口语和书面语呈现方式迥然不同,但根源都是一个——内在语言。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可以从深度和广度来训练内在语言,或者说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可以在训练内在语言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帮助对方提高、进步。如果缺少这种读写能力或听说能力之一种,那么整体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势必残缺,其他方面也难得顺利地进步。
再从人类语言发生起源来说,人类的语言起始于口语,它是语言的最初的形式和适用性最广的形式。人们每天用口语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在交流时根据交流对象和交流场合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言语内容、言语方式,语气、语调,还有体态语等,其中各种变化无限丰富,显出人类语言的最生动的特点。既然口语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岂有轻视它的理由?它不但维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也促进书面语的丰富和繁荣。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训练读写的同时不要忽视听说训练,在训练听说的同时要从读写中获取资源。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才是建构完整的语文素养的正道。
(二)从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来说,青少年应该成为善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一代新人。
口语交际不仅训练口语方式、口语技能,同时也训练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社会化能力。不善言辞固然对人从事任何个体、集体事业都是有妨碍的,要害是社会化程度低,不善于与他人、与社会进行交流,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现在21世纪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对人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中国青少年应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人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学会合作,学会审美”,这样的一代新人是充分社会化了的全面发展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当今时代,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一半取决于个人远大理想、持久耐力和钻研能力,一半取决于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能力。而所谓为人处世,大部分是以言语行为的方式呈现的,古人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三寸之舌竟然胜过百万大军?既是夸张又是实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经常有一言成事或一言坏事、一言成友或一言为敌的情形吗?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训练口语交际不能仅仅停留在“口语”上,还要注重“交际”,即有对话,有倾听,有交往,有沟通,有为人,有处世。
(三)从个人修养、人格品位来说,口语交际反映人的本质、人的本性。
口语交际在浅层上是训练口语表达、口语交流,在深层上是培育文明的气质、高贵的仪态,贯注人文精神,提升心灵境界。有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一个人的谈吐反映他的性格气质、学识修养、兴趣爱好,秉性温和的人谈吐也柔缓,性格豪爽的人谈吐自有大气在,气质卑弱的人谈吐总是怯懦,深有学问的人谈吐恰如其分、富有内涵,胸无点墨的人要么张狂,要么卑微……因此口语表达、口语交际成为人的本色、根柢的表征,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倾听他谈吐,和他口语交流。但是,人的性格、气质、情怀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青少年,一切都处于未定状态中,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往坏的方面转移。如果有意识地注意口语交际中的性格、气质、情怀等方面的修养和表现,那么“口语形象”会亮出光彩照人的一面。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了训练好口语交际,要加强人格修养,奠定口语表达的精神底蕴。精神底蕴丰厚,口语交际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然而,口语交际与文章读写之间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借用的,正如前文所说,口语表达的流利有利于书面语表达的迅捷,书面语表达的规范有利于口语表达的高雅。可能有人说,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善口语,却长于书面语;有的人口语夸夸其谈,其书面语却笨拙得很,他们不是也能发挥各自所长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吗?这种情况确实不少,但是,在当今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既要能说又要能写,既要能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又能与人合作共事,今天的人才,尤其是年轻的人才,如果不这样的要件,只是单方面的凭借自己某一方面的才干,在社会上、在工作上是难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自己变成口语交际和文章读写的通才、全才。
一、二者同属语文教育的范畴
传统的语文教育只片面地重视读书写作,忽视口语交际,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正如张志公指出的:
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
……
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对于口语能力薄弱不以为意,还没有看到口语能力和书面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口语能力不足对于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工作的不良影响。”
(《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张志公语文自选集》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张志公不仅指摘了传统语文教育忽视口语交际的偏向,甚至还从现代化生活的要求来考察语文教育,批评当代语文教育仍然“不以为意”的态度倾向。言之谆谆,犹在耳边。
回顾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走过了一条艰难的道路,“文革”前是一片空白,“文革”后开始启动,进入新世纪后才真正做到把口语交际与读写放在同一架天平上等量齐观,视之为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63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一直被视为当代语文工具论、能力论的源头,它首次提出了令人瞩目的中学生语文三大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明显地重视文章读写能力,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
1978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之改观,首次提到口语表达能力:
从初中到高中,学生要逐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会说普通话……
已经开始重视这项内容了,只是要求非常简单,缺少细目。
1986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表述更进了一步,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并列提出:
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事理、发表意见等,不仅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有促进作用。
表述得更加详细,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了。
1988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除了表明口头表达的重要性外,还在每个年级的能力训练项目中,单列“听说能力”和“说话能力”,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并列在一起。此后的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按照“听说读写”或“读写听说”的分类原则,越来越清晰、详细地表述了口头表达能力的教学要求。
不过真正重视口语交际,把它与读写能力平列,并把它提到培智育人的高度的,是新世纪后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看对语文课程总目标的阐述:
语言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提出了平行的四大能力,把口语交际能力与其他能力一起纳入语文能力的范畴。而且课标在后面的每个学段都对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有专门的详细的阐述(原文过多,不赘述),表明了语文教育界经过几十甚至一百年的探索,已经真正捉摸到语文教育最本质的规律了。
总之,“听说读写”作为固定词语已经进入当代语文教学的词典,四项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等法规文件规定下来了,为广大师生所重视、兼顾和追求。
二、科学训练是二者的同一归途
既然听说读写四者并列在一起等量齐观,那么就应该把它们都纳入语文训练的范围;既然承认口语交际也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种,那么就应该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下面提一些一般性的参考建议。
既照顾低起点,又追求高目标。人的能力、气质、性格千差万别,人的听说读写也是参差不齐的。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标准来“规范”听说读写实践,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在千差万别的学习者中,在参差不齐的能力水平中,选择一个较低的基准作为起步。这对于中低等程度的学习者是正好合适的,对于较高程度的学习者也是一个展示超群能力的机会。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要求学生“参加班里的自我介绍活动,让大家了解你”,有三个选项——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应该说这是一项以听说训练为主的低起点的活动,人人愿做,人人能做。当然,平庸者做得平庸,有才华的人做得引人注目。虽然说起点低,但大家都起步了,就会有连续的进步。不怕起点低,最终都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既遵循共同性目标,又尊重个体差异。课程标准制订听说读写的教学目标的依据是多数人应达到的水准,以此为据确定共同性目标。以义教课标为例,每个学段都分别规定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或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项目的目标,其中口语交际目标,第一学段6条,第二学段4条,第三学段6条,第四学段(初中)8条,每一条的任务都非常具体,看得出字斟句酌,背后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的依据。
另一方面,在训练的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在统一目标的引领下所走的道路各显其异。因材施教,自古为然,如孔子说:“求(冉求)也退,故进之;由(仲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根据学生各人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策略,或教人进取和教人退后。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最显明例子之一。
我们还是以训练口语表达为例,有人生性缺乏自信,必须先练足自信心,然后再教给技巧,这样进步得更快;有人自信心本来很足,就有必要在方法、技巧上加以指导,使之在规范的路子上发展。
既训练基本能力,又培育心理素质。能力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时至今日这一传统仍在发扬光大。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任何改革都不能以牺牲能力为代价,当前语文教学就有忽视基本能力的偏向,正在纠偏中。但另一方面,非能力、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成为教学的显性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写进了两个课程标准中,以口语交际训练项目为例:
义务教育阶段
第一学段:“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第三学段:“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在交际中注意语言?,抑制不文明的语言。”
第四学段:“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中阶段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
以上的摘句都反映当前语文新课程形势下的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新变化,即非常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向,既教学生口语交际又教学生做人,培养学生优雅、高尚的气质、作风,克服其不良习惯。
口语交际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也不是不可练成的,只要下功夫就一定有进步。下面再对口语交际的训练提一些建议。
学会倾听。一般认为口语交际是口语表达之事,即我说你听,我只要专注、顺畅地把话说清楚、说精彩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口语交际不仅需要表达,也需要倾听,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倾听更加需要训练,因为倾听总是被忽略。如果有谁既能表达又会倾听,那么他在他人的面前,在公众场合,应该具有良好的形象。倾听意味着接纳他人,同时也容易被他人所接纳。倾听需要注视对方,需要记住对方的话的要点和潜台词,并迅速在心里组织好应对表达的意思和语言,这都需要经过训练。
自信表达。表达的问题不仅仅是对语言能力的问题(如普通话、语气、情态等),也是心理素质的问题。心理素质好的人可以面对任何场合沉着得体地表达任何意思,心理素质不好的人即使事先想好了要表达的内容,或要表达自己熟悉的内容,也会因为不适应众人的注目、外界的干扰而“胡言乱语”。自信是口语表达中最重要的心理素质,自信心在,演说、讲解、对话等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来自心理的定力,来自对话题的熟悉,来自平时多表达、多交际,也来自事先的准备和上场时内心良好的自我暗示。
善于交流。人际交流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可以说多数人都没有合格地掌握这一门学问或艺术,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善于交流或许是我们终生未竟的事业。不过细加观察,情况各异,会发现有人善于交流,有人拙于交流;善于交流的人与环境和谐,如鱼得水,不善于交流的人处境维艰,做事成功率大打折扣。善于交流,意味着表达的语言信息使对方产生顺应心理;不善于交流,意味着表达的语言信息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在学会表达之前要先学会人际交往,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调适。
敏捷应对。口语交流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达风格,可以从容不迫,也可以激情洋溢,可以迅即反击,也可以不动声色。不过从口语交流训练来说,还是提倡敏捷应对。能敏捷应对的人也能从容不迫、不动声色,反之则不然。敏捷应对的要领既在于语言的表现力,也在情感冲动力、思维反应力,所以要变得敏捷应对,就要在心理上、思维上下功夫。
三、文章读写对口语交际的指导作用
文章读写与口语交际由于呈现方式、表达目的和运用场合的不同,它们具有全然不同的特点。
一是个体单独的,一是双向交流的。文章读写主要是个体单独行为,没有外界干扰,专心致志,思想沉浸在语言文字生成的虚拟空间;口语交际一定是双向或多向交际行动,多人、场合、话题三要素缺一不可,场合、场景是实在而非虚拟的,而且表情、动作、穿着等非语言的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从容不迫的,一是即时性的。文章读写的时间节奏由行为者自己掌握,通常是从容不迫的,可以停顿沉思、回想,可能会因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而难以续读或续写;口语交际是线性的,不可回转的,即使说错了想弥补,负面影响仍存留着,可是另一方面,即时性也等于疾速性,口语交流比文字交流要方便得多、轻松得多、快速得多。
一是精致、精深、规范的,一是粗朴、自然的、随意的。文章读写集中显示了人类心灵的机巧、思想的深刻、胸怀的博大、情感的丰富细腻,不但具有精致、优美的语言,还有章法构思,有对读者的理解、阅读趣味、阅读效果的谨慎思虑;口语交际来不及深思熟虑,常常脱口而出,语言是朴素的,甚至是粗鄙的,保持了生活的原生态,与场景结合在一起,具有直接的劝诫人、打动人的力量。
由此可见,文章读写和口语交际各自有鲜明的特点,各自适应社会生活的不同需要。不过两相比较,口语交际是人类语言较为低级的形式,文章读写是更高级的形式,尽管二者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但文章读写对口语交际的指导意义更大。这种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的方面。
1.文章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增强修养、美化心灵,这些也是口语交际所需要的。我们听到某人的侃侃而谈,表现出广博的见识、丰富的情感、高贵的气质,或许是人生的综合历练造就的,但是一定和文章阅读相关,因为文章阅读可以把人从自然状态提升到文明境界,从知识修养到人格修养、从外在仪态到内在气质都进行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改变。所以要增强口语交际能力、提升口语形象,就要多多地进行文章阅读,阅读使人充实,阅读使人精明,阅读使人高尚,阅读使人会说话、善说话。
当前基础教育语文新课程非常注重文章阅读向口语交际的能力迁移,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比以往更加重视从课文生发开来,引导学生口头表达。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以探险为主题的,其中一篇课文《真正的英雄》是前美国总统里根1986年1月31日发表的电视讲话,课文后的练习题最后一题是:
上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与同学展开交流。
从中可以看出文章阅读向口语交际迁移的设题意图,很显然,交流之前充分感知课文,广泛阅读相关资料,以扩展眼界、深化认识,做到持之有故、论之有理。
在这个单元最后是“漫话探险”的综合性学习,设计了三个活动项目:“一、探险家的故事”,“二、七嘴八舌话探险”,“三、生存夏令营模拟招聘”。第二个活动项目正文如下:
学完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探险”这一话题,沈小豪和陆伟峰两位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沈小豪说,应当鼓励更多的人去探险,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地球资源,为社会进步作贡献;探险是一项很具挑战性的活动,富有刺激性,它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能证明生命的价值。陆伟峰说,探险就是没有意义的冒险,它消耗了许多时间,浪费了许多钱财;搞不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这就更不值得了。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班上分正反方两队,选出主要辩手,展开辩论。
这是在学完这个单元课文之后另外进行的口语表达活动,课文阅读和课外阅读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类训练在新教材中数量之多,远甚于以前的各套旧教材。
2.文章写作,可以深化思维,增强思维的规范性、严密性,并丰富和规范语言,使语言表达更加有内涵、有深度、有条理。这些也是口语交际所需要的。我们有时看到有人能写不能说,于是怀疑写作对口语交际是不是有促进作用。能写不能说,其口语之笨拙是从来没有训练造成的,讷于言辞反而激发写作的心愿,一头沉沦导致另一头崛起。但是,这是不均衡的发展。按理说写作才艺高超,必然有助于口语表达的进步,道理很简单,他只要将“肚才”转化成口才,使“内才”外现就可以了,这比那些腹中空空、夸夸其谈的人更容易增强口才。
例如鲁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原是一场演讲,经过整理便成为文章,文中仍留有演讲的痕迹。鲁迅是文章大家,写起文章得心应手,作演讲也像写文章那样深刻、机智。当时文艺界呼唤天才诞生,但鲁迅不直接谈天才问题,而是别开生面,谈论天才产生的土壤,即社会环境,意谓只有改造好中国社会,天才才容易产生。如果没有经过写作训练出善于思考的头脑,怎么能有如此思想深刻的演讲?
再如梁启超是大学问家,他的文章功夫应属一流,自不待言,他将文章功夫用到演讲上来,也像做学问、写文章一样精深、顺畅。《敬业与乐业》就是一例。首先,演讲分析“本题主眼”,类似文章破题,“敬业”与“乐业”分别出自典籍;其次演讲先说敬业,后说乐业,分层说理,脉络分明;还有,演讲篇幅不长,但12处引用古人言论、事迹,信手拈来,妙用天成,显出梁氏学问的渊博,以及对典籍的熟稔。
可见文章读写对口语交际起到了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就应该多读多写,听说读写同步前进,相得益彰。
四、口语交际在当今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在语文教学界,口语交际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极大的重视,课程标准将口语交际能力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并列,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反映语文教学界对素养、能力的目标的认识逐渐趋于全面化,也反映当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全面性的要求。
(一)从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构成来说,听说读写应该是有机合成的。
语文素养、语文能力本来就有综合性、复合性特点,由多种素养、多种能力建构而成。在这个综合体、复合体内,各个构成部分尽管可以分出主次轻重,但不可取此舍彼,任何一部分都是其他部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比如读写能力之间相互促进、同步增强,同时读写能力对听说能力也是一种帮助;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听说能力对读写能力起着推进作用。从教育心理学来说,人类的语言有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内部语言是人由外界刺激,产生表达的需求,内心的想法、情感、意志等形成一种模糊的心理语言,即内在语言。内在语言诉诸语音就是口语表达,诉诸文字就是书面表达。口语和书面语呈现方式迥然不同,但根源都是一个——内在语言。不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可以从深度和广度来训练内在语言,或者说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可以在训练内在语言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帮助对方提高、进步。如果缺少这种读写能力或听说能力之一种,那么整体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势必残缺,其他方面也难得顺利地进步。
再从人类语言发生起源来说,人类的语言起始于口语,它是语言的最初的形式和适用性最广的形式。人们每天用口语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在交流时根据交流对象和交流场合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言语内容、言语方式,语气、语调,还有体态语等,其中各种变化无限丰富,显出人类语言的最生动的特点。既然口语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岂有轻视它的理由?它不但维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也促进书面语的丰富和繁荣。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训练读写的同时不要忽视听说训练,在训练听说的同时要从读写中获取资源。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才是建构完整的语文素养的正道。
(二)从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来说,青少年应该成为善于与人交往、与人沟通、具有良好合作精神的一代新人。
口语交际不仅训练口语方式、口语技能,同时也训练人融入集体、融入社会的社会化能力。不善言辞固然对人从事任何个体、集体事业都是有妨碍的,要害是社会化程度低,不善于与他人、与社会进行交流,影响了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现在21世纪的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合作型的社会,对人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中国青少年应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具人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个性,学会合作,学会审美”,这样的一代新人是充分社会化了的全面发展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当今时代,一个人的事业发展一半取决于个人远大理想、持久耐力和钻研能力,一半取决于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能力。而所谓为人处世,大部分是以言语行为的方式呈现的,古人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论说》)三寸之舌竟然胜过百万大军?既是夸张又是实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是经常有一言成事或一言坏事、一言成友或一言为敌的情形吗?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训练口语交际不能仅仅停留在“口语”上,还要注重“交际”,即有对话,有倾听,有交往,有沟通,有为人,有处世。
(三)从个人修养、人格品位来说,口语交际反映人的本质、人的本性。
口语交际在浅层上是训练口语表达、口语交流,在深层上是培育文明的气质、高贵的仪态,贯注人文精神,提升心灵境界。有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一个人的谈吐反映他的性格气质、学识修养、兴趣爱好,秉性温和的人谈吐也柔缓,性格豪爽的人谈吐自有大气在,气质卑弱的人谈吐总是怯懦,深有学问的人谈吐恰如其分、富有内涵,胸无点墨的人要么张狂,要么卑微……因此口语表达、口语交际成为人的本色、根柢的表征,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的办法是倾听他谈吐,和他口语交流。但是,人的性格、气质、情怀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青少年,一切都处于未定状态中,可以往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往坏的方面转移。如果有意识地注意口语交际中的性格、气质、情怀等方面的修养和表现,那么“口语形象”会亮出光彩照人的一面。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了训练好口语交际,要加强人格修养,奠定口语表达的精神底蕴。精神底蕴丰厚,口语交际自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展开全部
进行口语交流时,( 耐心)、(完整 )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重要的,(虚心 )、(完整 )地倾听别人的表述同样也很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进行口语交流时,清晰和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是重要的,专注和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表述同样重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In colloquial expression, how to express your own opinion is very important , same as listen to others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