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容易出汗为什么
孩子睡觉多汗的原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生理性的多汗是由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过多或被子太厚等原因造成的。有的家长喜欢在小孩临睡时喂一瓶牛奶,喂奶后小儿安静睡着了,但这时正碰上小儿吃奶后的产热阶段,因此常满头大汗。这类出汗都是属于机体调节体温所致,常在刚睡着时出汗较多,以后就逐渐减少。因为小儿时期新陈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较高,微血管分布较多,植物性神经发育不成熟,因此出汗较多,这完全是正常的。
病理性多汗则出现在整个睡眠过程中汗量很多。患佝偻病的小儿在入睡后就开始多汗,尤其是头部,能湿透枕席或枕巾,并伴有枕秃和惊哭。患活动性结核病的小儿,不仅上半夜出汗,下半夜及天亮前也常出汗,称为盗汗。同时,小儿可伴有低热、咳嗽、消瘦、无力、脸色潮红等症状。
因此,如果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儿,睡觉时出汗较多,可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用过分着急
总有家长问我家孩子特别能出汗,醒来枕头老是湿的,这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身虚”,是不是缺钙了?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汗?
要知道孩子出汗多是什么原因,首先大家应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出汗。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当外界体温高了,为了适应环境,所以会多出汗散热。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在相同的温度下,出汗量也是不一样的。另外相对于成人而言,由于孩子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所以出汗也可能比成人多。
1.大部分出汗多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出汗
因为出汗首先就是和“热”有关系,所以孩子出汗多,首先应考虑环境因素。环境温度高,出汗肯定会增多。我们家长常常喜欢用自己的感受来判断孩子的适宜温度,其实孩子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也大,比我们成人更怕热(我们成人感觉不热,但孩子已经感觉很热了)。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我们感觉不热的情况下,孩子老是踢被子,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把孩子踢被子也归根于缺钙,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真真的原因是,孩子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大(活动后以及旺盛的新城代谢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大部分都要以出汗的方式散发出来),所以孩子会比我们成人更怕热、更容易出汗。这时候“不热”只是我们成人的感受,孩子感觉已经很热了。所以与其被子踢开什么都不盖,还不如盖个薄被子。
2、那些出汗多属于异常出汗(病理性汗多)?
如果孩子容易出汗、出汗多,同时伴有低热(尤其是午后低热)、消瘦、饮食差、咳嗽、咯血等症状则应该注意结核病或者肿瘤。
当然也有一些出汗属于异常,大家必须要提高警惕。如果孩子容易出汗、出汗多,同时还伴有精神方面(易怒、爱哭闹、易惊)和骨骼(颅骨软化、方颅、鸡胸、漏斗胸X形腿、O形腿等)的表现,则应注意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引起)。
如果孩子容易出汗、出汗多,同时还伴有口唇发绀、活动耐量(就是易疲劳,稍微活动一下就累了)下降、抵抗力下降、反复呼吸道感染、气喘等则应注意先天性心脏病。如如果孩子容易出汗、出汗多,同时伴有饮食多,但消瘦,甲状腺肿大、长期腹泻等症状则应注意甲状腺功能亢进。
汗属于人体的津液、阴液,是人体中有形的物质,是构成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津液运行,敷布全身,则人体周身得到津液的濡养而不干枯;但津液的运行需要阳气的推动,津液的内守,需要阳气的固摄,阳气属于人体脏腑的功能表现。若出汗过多,则人体的津液等有形的物质将大量丢失,当津液大量丢失的时候,人体的阳气也随着津液的丢失而走泄;阳气越虚,阴液也就越容易丢失,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导致阴液不足的同时,阳气也亏虚,直至阴阳两虚。
一、小儿出汗的病因
1、西医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儿多种慢性疾病、营养不良,以及一些急性病恢复期末,身体机能恢复不足,从而引起小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导致容易出汗。
2、中医认为,小儿生理尚未发育完善,属于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当急性病变或慢性病时,以及营养不良,致小儿正气不足,产生气虚或阴虚,从而阴阳失调,容易出汗。
3、临床上,小儿容易出汗者,往往伴有上呼吸的慢性病变,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咽炎、经常性咳嗽等。
二、小儿出汗多容易导致其他疾病
1、出汗后容易感冒:小儿出汗后,往往局部皮肤发凉,如果不及时擦干净,或汗湿衣服后不及时换衣裳,则容易引起感冒。所谓正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
2、出汗后容易疲劳:小儿出汗太多,则耗伤正气,则白天活动后容易出现疲劳感而不爱活动,或容易思睡,此即阳气不足,人体生命活动动力不足,不能振奋精神的缘故。
3、小儿出汗多,往往使原有的慢性病变,如慢性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慢性咽炎、经常性咳嗽病程久延,难以治愈。所谓正气不足,则驱邪无力,邪毒久滞的缘故。
三、小儿容易出汗的治疗
对于小儿容易出汗的治疗,主要应当以中医药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对于小儿出汗多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不宜使用西药止汗药,否则容易产生并发症。
中药治疗小儿出汗多,主要是补虚为主,采用补气法、补阴法,或气阴双补的方法,同时结合小儿所患疾病针对性用药。
2、中医认为,小儿生理尚未发育完善,属于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当急性病变或慢性病时,以及营养不良,致小儿正气不足,产生气虚或阴虚,从而阴阳失调,容易出汗。
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所谓生理性多汗,是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
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人量。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
因此,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异常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