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小学3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工作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语文课上老师忙于讲,而学生不爱学、不想学、不会学,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专家们对此见仁见智,加之他们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探讨这个问题,一线语文教师面对这些专家意见常常是一头雾水,在实践中只能凭着自己有限的经验艰难前行。偶然间读到《有效的语文教学》一书,觉得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语文课堂前进的方向。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教的质量无疑决定着学生学的质量。因此作者认为一名底蕴深厚的语文老师是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的基础。上下五千年,纵横数千里,语文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精神。只有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师才能引领孩子们在文字的世界里纵横驰骋,才能引领孩子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语文老师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的底蕴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的。在教学中,他会用自己的兴趣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学习引领学生的学习,把自己的文化底蕴在课堂教学和言谈举止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也积淀了自己的底蕴,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传承文化的目标。
语文的根本在文本,文本的灵魂在字里行间。因此,语文课上老师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品味、咀嚼、消化乃至吸收文本。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老师引领学生潜入文本,与课文的作者进行对话、与课文的主人公实现共鸣的过程。而在有些语文课上,学生几乎没有真正的读书时间,教师打着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旗号,使课堂呈现出一片“热热闹闹”的景象,学生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文本,思考一些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万老师认为:“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沉静的,该激动的时候可以激动,但更多的时候应该是沉静的,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应该让他们有一个安静的心理和学习环境。”这份沉静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更有效地解读文本。
很多时候,我们在解读教学内容时,身份只有一种,那就是“我是教师”,这就导致了我们只是片面地重视与追求“教”的精彩,苦心营造着课堂教学的跌宕起伏和峰回路转。可是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与我们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实际解读与我们的推想说不定相差十万八千里。作为学生学习引领者的教师,为了让每个学生从教材中最大限度地汲取营养,非常有必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万老师指出:“有效的语文教学首先要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与之相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和方法的问题。”的确,学生的实际才是我们一切教学工作的起点和归宿。
有人认为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并不需要训练。万老师认为“训”是老师的指导,“练”是学生在指导下的实践,老师的“训”和学生的“练”结合为“训练”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互动、合作的过程。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并不是外加的东西,而是不着痕迹地隐含于学生听、说、读、写、书(书写)的语文学习实践之中。学生要学会与作者对话、学会从文本中汲取精神养料,学会表达自我……离开了训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正是合理而恰当的训练使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成为可能。万老师认为语文技能的训练要经过“入格”和“出格”两个过程。他以阅读教学为例,通过两个鲜活的案例,阐明了他的教学策略:“入格”就是学生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严格按照阅读技能的“规格”反复练习、操作;而“出格”是指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根据文本的特点,自觉选择、调整阅读方法,独立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阅读训练从“入格”到“出格”的过程,也就是阅读教学从“规范化阅读”到“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过程。
如今的语文课堂,“自主探究”的影子随处可见,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但热闹过后却很难让学生心有所悟。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思维是教学、是语文的灵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大的迷失是思维的迷失。”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注重联想和想象、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训练。”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万老师认为,课堂教学中,我们更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任何思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深入的思考中,学生又能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