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这么强?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中国人是有民族意识的,从古至今,从未消亡。
(一) 曾记否,王昌龄“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的圣笔,勾勒出多么美妙的一幅卫国写照;曾记否,高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绝句,展现出怎样的一幅沙场景象;或曾记得,岑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描绘,刻画出多么威武的王者之风;又或曾记得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让多少炎黄子孙找到人生的真谛。
曾记否,东坡的一句“西北望,射天狼” ,唱出了多少华夏人民的共同心声;曾记否,稼轩的一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喊出了多少华夏人民的豪情壮志;或曾记得,易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叹,让多少须眉不禁为之一振;又或曾记得,鹏举“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让多少志士热血沸腾,置之度外。
曾记否,朱自清的绝食,让美国当局深感中国人的刚毅;曾记否,方志敏的坚韧,让日本军队牢记中国人的不屈;或曾记得,汶川大地震后各方的救援与关怀,让世界人民深感中国之团结;或曾记得北京奥运会时人们的呼喊与加油,让世界人民牢记中国之力量。五千年来传承的精髓始终未被遗弃,也始终不能遗弃;而五千年来的精髓,就是这四个沉甸甸的大字——民族意识。从对抗外族的侵略,到鼓舞华夏的同胞,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一方有难,八方来援,华夏兴衰,匹夫有责。
所以,中国人是有民族意识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造就如此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如此辉煌的历史长卷。
(二)但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担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他们开始怀疑这个民族是否还一如既往地拥有极高的民族意识,是否还具备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基元。我想说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未消亡过,只是由于中华民族的特殊性,使它黯淡于人们的视线,无法像北极星般如此耀眼罢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道释儒三家并立,传统思想纷杂的民族。在每个人身上,往往都或多或少地掺杂着这三种对立却又相辅相成的思想。儒家是影响最广泛,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思想,也是主导并发扬民族意识的关键所在。儒家倡导“入世” ,主张每个人都应为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一种担当意识。而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也反应了一种责任意识。其余诸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之类的经典无不宣扬着一种民族意识。这些意识使得大部分人都愿意参与其中,为民族分忧,从而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而且,儒家思想统治中国数千年,要想颠覆其根深蒂固的主导地位,仅靠几十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至少到近阶段其民族意识的强烈。但为什么许多人却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失去了其民族意识呢?其原因就在于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的道、释两家思想。道家讲究“治国如烹小鲜” ,即把一切放慢化、缩小化,当这些人以他们自己的节奏处理问题时,必然会遭到深受儒家思想氛围的另一批人的质疑。于是儒家主义批评道家主义不积极,道家主义又慢慢悠悠地反驳儒家主义,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就渐渐被人们误认为正在消逝,而原因却只是两种思想的矛盾。
经济差异也是造成误会的原因之一。中国地区经济差异极大,古代北重南轻,而南宋后又逐渐南重北轻,中国的地区经济始终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在汶川大地震后,有人曾经指责某些地区的捐款数额,从而推论中国民族意识正在淡化。这好比A收入一千元捐出一百元,B收入一百元捐出十元,我们不能仅凭这个数字就断定B没有民族意识,真正的民族意识也是不应该由金钱来衡量的。相反地,我们应该多看看那些炙热的心灵,那些尽其所能援助同胞的炙热的心灵。只要能用心地欣赏过程,就一定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力量,那股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经济或许能制约一个人的贡献,但却永远制约不了一个人的热情,一个人的民族意识。但在这么一个“快餐式”社会中,人们往往只关注表象结果,却忽略了最重要最应值得关注的过程与心理。也于是之,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互相评论,互相指责,最终集体地理解为民族意识的流逝。
(三)最后,就让我这篇《华夏赋》作一个总结,顺便歌颂一下中华民族永存的民族意识吧。
“戍子之年,多难之秋。其始,冰封东岭,雪漫西丘,皓皓乎雕栏,皑皑哉画楼。寒蝉凄切,落木萧瑟,望鸿雁之独飞,泣鸳鸯之离愁。未已,震蜀地,摧天府,夷千里之天国,平万户之阁楼。天地崩析,物华同休,哀号遍野,涕泗横流。中原为之一震,而万人为之共忧者也。
中国人是有民族意识的,从古至今,从未消亡。
(一) 曾记否,王昌龄“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的圣笔,勾勒出多么美妙的一幅卫国写照;曾记否,高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绝句,展现出怎样的一幅沙场景象;或曾记得,岑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描绘,刻画出多么威武的王者之风;又或曾记得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让多少炎黄子孙找到人生的真谛。
曾记否,东坡的一句“西北望,射天狼” ,唱出了多少华夏人民的共同心声;曾记否,稼轩的一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喊出了多少华夏人民的豪情壮志;或曾记得,易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感叹,让多少须眉不禁为之一振;又或曾记得,鹏举“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让多少志士热血沸腾,置之度外。
曾记否,朱自清的绝食,让美国当局深感中国人的刚毅;曾记否,方志敏的坚韧,让日本军队牢记中国人的不屈;或曾记得,汶川大地震后各方的救援与关怀,让世界人民深感中国之团结;或曾记得北京奥运会时人们的呼喊与加油,让世界人民牢记中国之力量。五千年来传承的精髓始终未被遗弃,也始终不能遗弃;而五千年来的精髓,就是这四个沉甸甸的大字——民族意识。从对抗外族的侵略,到鼓舞华夏的同胞,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一方有难,八方来援,华夏兴衰,匹夫有责。
所以,中国人是有民族意识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会造就如此灿烂的中华文化,谱写如此辉煌的历史长卷。
(二)但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担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他们开始怀疑这个民族是否还一如既往地拥有极高的民族意识,是否还具备一个民族所必需的基元。我想说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从未消亡过,只是由于中华民族的特殊性,使它黯淡于人们的视线,无法像北极星般如此耀眼罢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道释儒三家并立,传统思想纷杂的民族。在每个人身上,往往都或多或少地掺杂着这三种对立却又相辅相成的思想。儒家是影响最广泛,也是最深入人心的思想,也是主导并发扬民族意识的关键所在。儒家倡导“入世” ,主张每个人都应为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一种担当意识。而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也反应了一种责任意识。其余诸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之类的经典无不宣扬着一种民族意识。这些意识使得大部分人都愿意参与其中,为民族分忧,从而建立起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而且,儒家思想统治中国数千年,要想颠覆其根深蒂固的主导地位,仅靠几十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至少到近阶段其民族意识的强烈。但为什么许多人却认为中华民族已经失去了其民族意识呢?其原因就在于一部分人或多或少存在的道、释两家思想。道家讲究“治国如烹小鲜” ,即把一切放慢化、缩小化,当这些人以他们自己的节奏处理问题时,必然会遭到深受儒家思想氛围的另一批人的质疑。于是儒家主义批评道家主义不积极,道家主义又慢慢悠悠地反驳儒家主义,这就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就渐渐被人们误认为正在消逝,而原因却只是两种思想的矛盾。
经济差异也是造成误会的原因之一。中国地区经济差异极大,古代北重南轻,而南宋后又逐渐南重北轻,中国的地区经济始终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在汶川大地震后,有人曾经指责某些地区的捐款数额,从而推论中国民族意识正在淡化。这好比A收入一千元捐出一百元,B收入一百元捐出十元,我们不能仅凭这个数字就断定B没有民族意识,真正的民族意识也是不应该由金钱来衡量的。相反地,我们应该多看看那些炙热的心灵,那些尽其所能援助同胞的炙热的心灵。只要能用心地欣赏过程,就一定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力量,那股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力量。经济或许能制约一个人的贡献,但却永远制约不了一个人的热情,一个人的民族意识。但在这么一个“快餐式”社会中,人们往往只关注表象结果,却忽略了最重要最应值得关注的过程与心理。也于是之,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互相评论,互相指责,最终集体地理解为民族意识的流逝。
(三)最后,就让我这篇《华夏赋》作一个总结,顺便歌颂一下中华民族永存的民族意识吧。
“戍子之年,多难之秋。其始,冰封东岭,雪漫西丘,皓皓乎雕栏,皑皑哉画楼。寒蝉凄切,落木萧瑟,望鸿雁之独飞,泣鸳鸯之离愁。未已,震蜀地,摧天府,夷千里之天国,平万户之阁楼。天地崩析,物华同休,哀号遍野,涕泗横流。中原为之一震,而万人为之共忧者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