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精神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教育精神是近年来国内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的话题,文章从教育精神的概念、生产、特点、功能以及目前教育精神的形成与构建的分析入手探讨了教育精神形成的条件与建构。
【关键词】教育精神;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在倡导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我们在谈论振兴教育的时候,往往都在技术层面探讨某某理念、某某教法、某某手段,很少关注中国教育精神和灵魂的问题,其实这是本来颠倒的。中国教育精神的匮乏,表现在有的教育领导者身上,不是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领导师生把学校建成纯净的精神家园,而是屈从于外力,以致思路混乱,目标模糊,行为短视。表现在有的家长身上,就是信条和原则丧失,急功近利,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其结果直接导致个体精神的迷失,群体精神萎靡和人的自我心里矛盾的加剧。然而,教育实践的迷茫必然反映到理论研究上的缺乏,我国目前流行的各种教育学著作或教材中,涉及教育精神的内容并不多。有些被规定为全国统用教材及地方性、行业性学校的通用教材中,都几乎未论述教育精神。在有些提到教育精神的著作中,对教育精神的论述都还停留于教师的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敬业爱业的个体微观活动层次,而未上升到维护教育本质、展现教育理想的信念、弘扬教育品格和境界的整体宏观活动层次。本文想就教育精神在理论和实践上略作探讨。
1 教育精神概述
1.1 教育精神的涵义
有关“教育精神”研究较少,收集整理后主要从以下几种角度对其进行概括。
1.1.1 从词义角度
根据〈〈辞海〉〉(1979年版)指出,“精神一词有五种含义:(1)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2)犹神志、心神。(3)犹精力、活力。(4)神采;韵味。(5)内容实质。那么,”教育精神“之”精神“是什么含义呢?最为贴近的应是神采、韵味的内容实质两种含义。也就是说,教育精神首先可以理解为教育活动的神采和韵味。其次,也可以把教育的精神理解为教育活动的内容实质。
1.1.2 从哲学的角度
教育精神在本质上反映了人的精神,是人的精神在教育创造活动中的体现,是教育本质力量的展示,是教育价值的体现,是人类对教育的理性呼唤。从“历史性”看,教育精神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积淀;从“共时性”来看,是时代精神在教育上的生动折射;从“未来性”来看,反映为人类对教育理想永不厌足的追求。
1.1.3 从教育学的角度
教育作为“使人成人”、教人高尚、智慧、文明的事业,不仅具有教育方针、教育政策、教育制度等形式层面的内容,而且具有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品格等意识层面的内容。而在教育意识层面的内容中,能够将人们向往文明、进步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目的转化为教育制度等教育法规和教育实施和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育精神就是充分地反映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的价值追求。
1.1.4 从心理学的角度
教育精神就是建立关科学文明的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基础上的,为积极、努力实再这种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而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准则的心理、品格特征。这些心理和品格特征在行业或活动上,表再为诸如勇敢、坚定、坚强、不屈、热爱、高尚等意志和情感素质,能够与一切阴碍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实再的社会力量和思想作为斗争,是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香以坚持和实再的人格力量和品德基础,表现了追求教育目的或教育理想的高尚、神圣性,以及崇高的动机和品德。
综上关于教育精神的认识,我们认为教育精社如同人类的其他一切观念一样,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教育精神的认识不断的发生转变,无论从语言学的角度,还是从现象学的角;无论从解释学的角度,还是从存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角度;不管从什么视角来概括教育精神,都应该强调教育精神的实践性,为教育实践服务,为教育生活服务;教育精神的反思性,是不断提高教育者生活的感受务、理解力、判断力;教育精神的批判性和教育精神的价值性。因此本文认为教育精神是一种以教育生活实践服务为目睥,通过教育主体对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反思与批判建构为特征,追求教育理想价值的认识活动。是一种固化于人们灵魂深处的探索真理、追求正义的观念意识和理念形态。教育精神从内容构成上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认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存在,人类对此思考从业没有停止过,教育认识也因此不断深入和丰富,构成了教育精神最基本的内容。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其次、教育信念。它是在一定和教育认识基础上,由对教育活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意义及其实现方式极度信服和尊重而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第三、教育探求品质。教育探求离不开主体锲而不舍的探求心理品质,包括思维、情感的和意志的诸多方面。教育探索求品质本身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表现,成为教育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价值和教育理想坚定执着的追求意志和深沉激越的情感体验。
1.2 教育精神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关系
教育精神作为具到强烈的教育价值追求的一种意识,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等在引导、促进教育实践方面虽然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仍然有一些区别。教育精神相对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其意识的价值取向性更强烈、情感更浓烈、信念更单一和坚定,意志的因素也很强,有自己显著的特征。
教育精神并非只是单纯的教育思想,而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者意志、品格。什么是“思想”?它多是指理念的、逻辑的、他人性的、群性的、意识形态化的。而“精神”,则是属于自我生命的,是个性化的、是自我融洽的、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人有了精神才可以称作人,精神是人之本质的规定性,人脱离“精神”,就是非人。“思想”则并非人本质的规定性,它只是人本质的充分性,人没有一定“思想”仍不妨碍人成为人。“思想”是“精神”的高级阶段,而“精神”则是“思想”的生命基础。精神是思想的魂魄,“精神”比“思想”比“思想”广泛得多、宏博得多、活跃得多。人的成长当然不能肤浅、机械地现解为是肉体的成长,或知识、技能的成长,但也决不能狭隘地、教条地、简单理解为是“思想”的成长。人之本质意义上的成长、发育,就是“精神”的成长、发育。毫无疑义是建立在一定的思想或价值观基础上的,其中教育思想是教育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教育精神结构中的意志、情感、人格等因素,都是起源于一定的教育思想,关反映了这种教育思想的。教育思想或意志教育精神中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因素,对教育精神起价值定向或方向指引的作用。
1.3 教育精神的特征、类型
我们认为教育精神应具有:文化性:因为人是以文化方式把握世界,文化是人的生活世界,当然也是教育的生活世界。不同“质“的文化必然蕴育不同”质“的教育,不同特征的文化必然导致教育基本特征的改变。主体性:因为人是一种具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统一的存在。从本质上说,人是实践性的存在,人的生命活动是根据自已的意志和竭尽只去进行实现人的目的性要求的活动,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并自觉创造人的”生活世界“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批判性和创新性:教育进步的精神动力就是教育主体的批判性思维特质,要求教育主体具有自觉的批判意识,深入教育问题构成的根据和原则,通过揭示、辩析、鉴别和选反的批判过程,建立教育精神构成的新的逻辑支点,从而实理教育精神构成原则和认识范式的跃进,进而建构新的教育精神。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我们可以将教育精神可以分为:个体教育精神和集体教育精神两种。其中个性教育精神,是指某个具体的教育者的教育精神,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学术精神、晏阳初“平民教育”精神、陶行和“生活即教育,教育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精神等。这些教育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些教育家个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品格。集体教育育精神是指由教育界许多人共创造、形成,并为广大教师们所共同拥有的教育精神,如表示教师无私奉献的“蜡烛精神”、“春蚕精神”、“人梯精神“等;表示教育师无限爱心的”慈母精神“、”园丁精神“等。
根据教育精神的进代性可以将教育精神分为:历史的教育精神和现实的教育精神。历史教育精神是教育历史的优秀遗产,是在教育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程开成的,如: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育精神“修道之为教育“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精神;朱熹的”明仁伦“、穷理”、“笃行”、“修身”的书院精神。现实教育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新近出现的,是时代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产物,如:被胡锦涛总书记总结的:“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黑轩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精神和被称赞的“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执著追求、坚定信仰”方永刚精神。
根据影响范围可以将教育精神分为: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教育精神。宏观层面的教育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如:美国教育精神“自由、平等、博爱”和“培养具有个性精神的平民和公民”;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中的“敬业、献身、忠诚、负责、团结”的精神。微观层面的教育精神是处于教育育战线最前线的广大教师或组织应具有的教育精神如:重庆总结结的“厚德博学、育人求真、负重自强、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
根据教育精神的主客观性可以分为“客观精神”和“主观精神”。客观精神是人业精神创造的结晶和人类生活历史的智慧凝结。主观精神是作为个体的人对客观精神的认识、理解和获得。客观精神只有被个体内化成为主观精神才有意义,并使其得到丰富。人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精神的发展,以“客观精神”为内容、为背景、为基础,通过培育、引导,使人具有人的本质和精神,这就是塑造人,发展人。如:被人称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客观师范精神,被不同的人理解认识成为主观师范精神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的人品和学品的榜样意识和榜样理念。
事实上,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教育精神;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教育精神;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教育精神;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教育精神;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教育精神。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