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当今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的发展需要我们人类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人类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则需通过教育和教学这种途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是对常态问题的新奇想法,包括对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质疑,有了质疑的声音,学生的求异思维就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往往学生的求异思维又是从质疑而起。求异思维又是我们科技创新的源泉。学生的质疑能力就像一颗种子,需要适当的环境才能结出硕果。爱因斯坦还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发展下一代的求异思维,不能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科技创新就会受到阻碍,就谈不上国家和人类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我们的数学课堂开始。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我们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个“有疑可质”的平台。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活动的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制造出的产品合格、优质?得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能给学生一个能制造“疑问”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容纳师生间的民主与尊重,需要恰如气氛的情境活动,需要学生的大胆质疑,甚至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挑战老师,敢于挑战教材。如我在教学“线的认识”时,我设计了“排队”这一生活情景。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排队”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先让一个小组的六个同学前后排成一条笔直的线;在此基础上,我们一起假设,于是,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如果全世界的小朋友都来沿着队伍的一端排下去,那么,其结果不正像一根无限延长的射线嘛;如果往两端排列,不正像无限延长的直线嘛!在“排队”这一形象的生活情境诱导下,学生视野开阔了,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问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们都纷纷发表相似的意见时,出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我当即抓住这个“小意外”,直奔教学主旨,轻松地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如教学中,教师提问:“生活中哪里有直线、射线?”此后,多位学生举例。突然,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道:“我反对!他们说得都不正确!”教师反问:“那你有什么看法呢?”“铁路线不可能是无限长的,马路也不可能,总有个尽头吧。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是线段。”这位学生理直气壮的辩解到。是的,直线在我们生活中太少了,几乎可以说没有。直线是数学家们为了研究数学的需要而想象出来的一种线。射线也是这样。“排队”情境的合理创设,带给了课堂的“意外”精彩,让学生深刻理解了由线段延长后形成射线和直线的过程,初步感悟了线是由点组成的微分观念以及射线和直线可以无限延伸的无穷观念。课堂思辨中,“老师,我反对!”这种叫板似的“质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才有了智慧火花的闪现。当然,这些“质疑”的圆满处理是建立在教师教学机智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这种大胆质疑,老师是没有预设的,可一旦引导得法,就能为课堂的深化起到峰回路转的作用。课堂质疑声音的出现,必定有出现的时机和平台。有可能给我们制造出一些麻烦,但它带来更多的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提供这样的可以质疑的平台,让学生有疑可质。二、我们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质疑的错误”。在教学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满怀自信的学生质疑问题时,他的问题也许稚嫩,也许荒唐,也许漫无边际,也许错得离谱……引来的也许哄堂大笑,也许是一个自信心灵的消失,也许……。那么我们作为一个老师,该如何对待学生课堂中的质疑错误呢?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有一位学生说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觉得可以用两条边的长度相乘”。此时,引起多数同学的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便羞愧地坐到座位上,面红耳赤。作为教师的我,首先制止了同学们的“大笑”,接着请同学们探讨研究——“你们凭什么说不可以这样算呢?”从多角度分析,终于使这位同学明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其他同学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理解得更深刻了。当学生出现质疑错误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到如下几点:首先,作为一个教师应做到将“反面缩小,正面扩大。”在数学教学中,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教师要让所有人明白有时每个人是允许犯错的,做好心理的疏通,切不可取笑。教师要做大部分学生和这位出错学生的中间人,适时用一些幽默的话语调节气氛,巧妙地保护“出错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我们不妨把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当作”美丽的错误”,它是一种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当我们碰到这些“美丽的错误”时,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等待,使“美丽的错误”转变为催化剂,成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添加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最后,对于这些错误,教师应准确判别——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及时筛选,运用策略,努力挖掘“错误”的潜在资源,使“纠错”增值。有时,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错误,教师可以不及时纠正;相反将错就错,直至得出荒谬的结论,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自己感到结论可笑,从而说出正确的方法。“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学中常常因为一句“猜一猜”引发了学生新知与旧知的碰撞,学生在猜测与计算结果的矛盾中自发地产生了争论。可是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吝啬这种“争论”,吝啬这种“质疑”。有时老师独自的精彩课始至终,如是这样,学生能力能得到提高吗?充其量只是能解解题而已。这种争论不是一种排练,更不是一种特意的安排,它凸显了课堂生命的活力。有时老师把自己置于一个“学生”的位置,在虚心地向学生请教,甚至故意出错,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激励他们当“老师”式的学生。让学生在平等中与老师对话、交流,这就是我们老师应有的情怀。课堂不是老师预设的牢笼,也许因为学生的出错、质疑用了很多的时间,可能导致教学内容有些完不成,但是学生的那种求知欲望我们忍心扼杀吗?学生对于错误的经历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往往一节优秀课的出彩就在于学生的错误的精彩,往往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是从错误的质疑开始的。三、我们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时的“七嘴八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可能经常会遇见学生“七嘴八舌”的现象。不同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或许有不同的理解。当然,这有可能是学生违反纪律的、自由散漫的表现;也有可能是学生思维敏捷、有个性的体现……。学生的行为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不能以老师的好恶来要求学生,更不能带“情绪”进入课堂。现在的教学的把握还是在于老师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让课堂稍稍“乱”起来。如果我们通过现象来看本质,没有学生课堂的“七嘴八舌”,学生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吗?个性张扬的学生如何培养?我记得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每一个伟大的创造者都是激情勃发的性情中人”,是的,其实课堂中的学生的“七嘴八舌”行为就是性情人物的培养,没有鲜明的个性,二十一世纪还会出现爱因斯坦、柏拉图式的人物吗?如果我们老师不给予“七嘴八舌”的平台,可能会抹杀一个天才的数学家,可能会永远失去造就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机会……。我们成人的思想行为往往是凭经验的,教师也不例外,这其实是经验主义。我们老师不可能不犯这样或那样的教学行为错误,也许学生的“七嘴八舌”是打开我们思维定式的一把很好的钥匙,这样也许真能使我们教学相长。其实,我们的教学艺术是在学生中成熟的,不善于治“乱”的老师不会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习惯,好人生。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着力要落实的,也有的老师不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行为的指导,以至于课堂真的乱了,种种行为表现得那么自由散漫,简直是无拘无束。其实,这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害无益。我们老师从事的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职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一个能负责任的人。如果有的学生乱了,应抓住契机,化教育矛盾为教育力量,因势利导,调控好教学局面,做到“乱”中不乱。当然,治“乱”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来学习。让智慧碰撞智慧,使课堂“乱”起来吧。“七嘴八舌”往往是学生质疑的开始。四、我们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我们教师不能单纯地寄希望于依赖教师的“权威”迫使学生学习。我们中国有很多的行业都是这样,自己是“领导”,自己是某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自己说了算,往往毒害了一个部门,一个科学领域的早日进步!最有效的办法是放下姿态交流探讨。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这样,我们知识的传授有很多载体和方法,往往老师的方法不一定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不一定是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如果把问题向学生抛出去,也许有“意外的惊喜”。往往一节优秀课的“出彩”都是在不经意间创造的。我们教师要能够摆正姿态,善于搭配知识的“营养套餐”,学生才会是健康而乐学的。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在课堂上,我们很少看到学生质疑,即使教师安排了质疑环节也形同虚设,很少收到实际的效果。这恐怕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在学校里,往往是老师说了算,书本说了算。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当“配角”。很多教师常常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发生的思路全部提示出来,面面俱到,以防患于未然,致使学生无疑可质;或者受唯师、唯书的观念束缚,当学生在课堂上以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童言无忌地提出问题的时候,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和挫伤,致使有些同学有疑不敢质;也有可能由于我们广大教育者自身就缺乏质疑问难的意识和习惯,致使学生不知从何处质疑。尽管他们采用的方法各异,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就会从这里萌芽。在大力倡导创新、注重实践的今天,无论如何,呵护学生的质疑意识应成为每个教师的理念和职责。如我在教学“方程的认识”中,我从等式入手,只运用了一幅天平示意图,就形象地演示了“等”与“不等”。先让学生自己在观察演示中深刻地理解了“等式”这一概念,为方程的呈现做了一个铺垫。再让学生在对比归纳中找到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一类, “如果右盘中放的是x克呢?现在天平如何?”的提问把课堂激起了层层浪花,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测、去质疑、去讨论、去辩驳……。如方程“18+x=30,18-x=10,x+y=30,a+b=x……”的出现是水到渠成。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中,教材创设了一个“动手做”的情境,“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做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问题情境”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原由,一个数学问题如果能够结合我们的生活情境,探究才会显得那么地迫切、那么地有价值,从而,学生的求知激情也就油然而生。这样的情境创设直接可以把学生引向对于平行四边形“高”的探究,很有针对性。如果情境创设不好,总免不了“绕圈子”,或是学生探究的范围太广,总是回不到“正题”,那样就会阻碍学生操作探究能力的发展,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探究,离不开探究“问题”的持续性。教材中的情境创设迫使学生回到了正题,可以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画一条垂直线段,沿着直角边锯开,把锯开的三角形拼到另一边去,就是一个最大的长方形。教学中,学生很快地想到了只要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线段就可以。学生的这种求知的过程是成阶梯式发展的,从顶点画垂线段想到了边上的任意一点也可以画垂线段,甚至是任选一边画垂线段,同时也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底和高是对应关系,并且为下一步研究三角形和梯形的底和高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恰到好处的、最有价值的、具有探究持续性的情境。五、数学课堂要少出现“打乒乓式的问答”。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所实施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果以及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尤为重要。我们教师教学中,不免或多或少地出现教师与某一个学生之间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学生成了“陪客”,这就是“打乒乓式的问答”。“打乒乓式的问答”最大的弊端是不能启发全班学生参与学习与思考,将集体的学习活动变成了个别考核,更谈不上发掘全班学生智力的潜能,去提高学生的疑问意识。久而久之,会养成与自无关的旁观者的不良学习态度。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到应有的角色上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就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在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环节上,都要考虑到如何组织全班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以及对问题有何质疑上来。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有的教师就处理得很好,分小组活动,尽可能地创造分数,让每一个学生都要思考什么,怎样解决,结果得多少,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可以提出不同见解。这样也就不会出现“打乒乓式的一问一答”了,从而真正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共同提高。当前小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精讲多练”,一节课下来,教师一直引带着学生走。教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这种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足的时间,静静地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总之,课堂质疑需要智慧,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对话,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合理、准确、恰当的课堂质疑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从而很好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代化教学方法,提供多种的观察、操作、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时机,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有问题可想,有问题可疑。长此以往,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