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精彩片段赏析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黛玉入府》赏析
此回借黛玉进入贾府,通过她一路目中所见,耳中所闻,不仅详尽描写了荣宁二府的格局布置,亦即人物的活动环境,而且第一次生动刻画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邢王夫人,宝玉黛玉等好几个主要人物,因此可以说“这方是正文起头处,此后笔墨与前两回不同”(甲戌本脂批)。 从艺术结构来看,此回情节的设计同样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如果说第二回“演说荣府”仅仅只是通过冷子兴的口头叙述,使读者对荣宁二府的主要成员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那么此回则是通过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声音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了读者的面前。这也就是脂批所云“画家三染法”中的第二次皱染,经过这次皱染,几个主要人物便耀然于读者心中眼中了。 在艺术描写上,此回情节也有着许多成功之笔。如写黛玉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 知是她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她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可谓是如见如闻,活现于纸上之笔,也是所谓“颊上三毫”,传神得力。其他如写凤姐出场、宝玉出场,也都是为人所称道的文字。 (二)《凤姐出场》赏析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未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来者是谁,作者没有马上交代;但这一声正好像戏曲舞台上角色未出场,先从后台送出一声响亮的“马门腔”,它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来者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真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作者在没有正面描写人物的笑语声,传出了人物内在之神。 随着后台这一声,一个浓妆的少妇出场了。作者接着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里,前十数句关于凤姐衣着和外貌的描写,是细腻的工笔画,是实写,而最后两句则是充满了空灵之气的写意画,是虚写;虚实结合,一个有生命的贵族少妇形象合眼如见。 但作者到此还没有交代这位少妇是谁。接下去我们先是听到贾母的介绍:“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这一介绍虽然体现了这位浓妆少妇的性格特征和贾母对她的宠爱,但依然使黛玉不得要领。最后众姐妹告诉黛玉:“这是琏嫂子”,黛玉这才想起昔日听母亲说过的情况,而王熙凤这个名字才最终交代了出来。 凤姐一出场,满屋内便只有她一个人的说话声。她先是赞美黛玉“标致”,顺手就恭维了贾母;接着又为黛玉幼年丧母伤心拭泪,以此来讨取贾母的欢心;等到贾母责备她不该说这些伤心话来招她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自责“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然后又以当家少奶奶的身份,一面安顿黛玉,一面吩咐婆子们……至此,读者先闻其声,再见其形,再知其名,再睹其种种表演;出现在读者面前的王熙凤,自然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了。凤姐的出场前后作如许皱染,后文焉得不活跳于纸上! (三)《宝玉亮相》赏析 紧接着凤姐出场之后,又接写了宝玉出场,“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乍一看,这段描写似和凤姐出场出于同一机轴,都是通过了黛玉的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和目中所见,都是所谓“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实际上作者是有意识地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加以对比描写,使之“相映而不相犯”(甲戌本脂批),这正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凤姐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是“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这一声可谓先声夺人,一下子就把凤姐的三魂六魄给拘定了。而宝玉出场,“一语未了”,黛玉听到的首先是“外面一阵脚步响”,接着是丫鬟的回话声。“一阵脚步响”,说明来者是个年青的男性(古代女性走路不可能发出脚步响),且是贾母前受宠爱的人(否则不敢如此大胆放肆),这就非常切合宝玉的身分地位;丫鬟的回话声,一开始就点明了来者系谁,这和凤姐出场时直至最后才讲出姓名来正好前后相映。因此,虽然同是“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但同中又有异,且通过了所闻之声的不同,显示了人物身分性格的差异。如果把这两个人物的出场描写调换一下,凤姐出场是听到“一阵脚步响”,宝玉出场是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笑语声,那就从根本上失却了这两个人物之神。 不仅如此,两人出场时在黛玉心中所引起的反映也不相同。凤姐出场,黛玉心中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这里,黛玉的心中所思和以后的目中所见是一致的。而宝玉出场,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黛玉的心中所想和实际的宝玉正好适成反照。在此之前,黛玉早就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有个表兄,乃“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她本人入府后,又听王夫人亲口嘱咐:宝玉乃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一直到宝玉出场前夕,在黛玉心中所唤起的都是这样一种印象。这种在人物出场前一再加以贬抑的手法,一方面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悬念,使读者产生必欲看个究竟的愿望,正如脂批所云:“不写黛玉眼中之宝玉,却先写黛玉心中已毕有一宝玉矣,幻妙之至。只冷子兴口中之后,余已极思欲一见。及今尚未得见,狡猾之至。”(甲戌本)同时,它又和后面黛玉实际的目中所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而更衬出了宝玉的神采风韵,脂批所云“这是一段反衬章法”(甲戌本)者是也。如果说凤姐的出场是以先声夺人取胜,那么宝玉的出场则是以强烈的悬念和反差见长。 (四)《乱判命案》赏析 贾雨村刚到任上,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金陵一霸薛蟠为争买被拐卖的香菱,纵容豪奴打死了冯渊,贾雨村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从门子处得悉其中利害,便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此回情节之设,一方面是出宝钗之需要,同时亦是为揭露世途之黑暗。特别是其间通过门子之口所提出的一纸“护官符”,对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有着深刻的典型意义。 门子告诉贾雨村:“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金陵一省的“护官符”即为四句谚俗口碑,下面并注有其始祖官爵并房次: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居八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这里,小说借一纸“护官符”,提出了贾、史、王、薛四个典型的封建家族,它们上通朝廷,下结州县,盘根错节,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相互结成了一张庞大而错杂的封建关系网。四大家族之一的薛家“呆霸王”薛蟠打死人命而被贾雨村“就中维持”这一具体事件,就相当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这正如戚本的一首回前诗所指的:“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世途。”此回于抨击封建吏治实是重要的一笔。 此外,甲戌本在门子介绍“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的正文旁,又有行侧批云:“早为下半部伏根。”这实即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损”乃是一部小说之“根”,《红楼梦》的下半部就是围绕了这条“根”而展开的。所谓“荣”、“损”,亦即兴衰,这为我们理解小说是写封建家族兴衰史也提供了启示。总之,这一回亦如前五回的其他几回一样,在《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五)《宝钗扑蝶》赏析 此回情节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划及行动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不可多得的仕女画。 文中描写那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起来玩,“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毕,抽身回来。这里,作者通过对宝钗内心活动的描写,显示了宝钗处事的谨慎和考虑问题的精细周密。这和宝钗平和、稳重的性格是十分相契的。但是,宝钗的性格又不是单一的,接着作者写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下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段描写,使人物的性格显得丰满,因宝钗虽是平和稳重,但毕竟是个少女,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也会在她身上表露出来。 从作者对宝钗扑蝶的细节描写来看,作者先写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将蝴蝶飞舞时的形态,描写得十分逼真。这不仅为我们增添了绘画美,而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人物活动:“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样的人物行动描写,不仅显得真切、动人,而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 (六)《黛玉葬花》赏析 此回写黛玉因将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而独自悲泣。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众姐妹在花园内玩耍,唯独黛玉却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因把那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 这是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情节场面描写,其新意有三:其一,是借葬花之举渲染伤感的气氛,这不仅别出心裁,而且对表现黛玉这样一位闺阁千金的伤感之情是十分贴切的。其二,以黛玉吟诗来抒发其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畸笏叟曾作批语曰:“余读葬花吟,凡三阅,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其三,以宝玉作陪衬,更加突出了黛玉的悲伤,作者写宝玉因听了黛玉的诗而恸倒在山坡上,这虽是淡淡的一笔描写,但却比直写黛玉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两段都是十分典型的情节描写,宝钗扑蝶,作者通过宝钗喜悦之情的描写,显示了她平和、开朗的性格特点。而黛玉葬花,则通过悲伤气氛的描写,表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七)《筵席笑声》赏析 刘姥姥事先受了嘱咐,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在宴会上故意出洋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是一段十分精彩的描写,最难得的是曹雪芹写大家都在笑,但笑得各不相同,笑得非常个性化,笑得很合乎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心理,及至年龄和体质状况。 当贾母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同时自己“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听她这几句话,看她这副可笑的模样,“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小说写这两人最先作出这样的反映是很合理也是很真实的。这两位都是聪明过人的姑娘,但她们又不同,湘云颇有男孩儿豪爽不羁之风,所以她忍不住笑时就把口里不及咽下的“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则素来体质纤弱,所以气都笑岔了,肚子也笑疼了,于是“伏着桌子只叫‘嗳唷’!”但同样也是笑得肚子发疼的惜春,则是“离了坐位”,拉着她奶母叫“揉揉肠子”,因为年幼的惜春是有奶母在旁随时照顾的。 作者写“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也很形象生动,薛姨妈在座上是属于上一辈的人,连她也不能自持,竟象湘云姑娘那样,把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而被薛姨妈口里的茶喷湿了裙子的探春,又不由自主地笑得把手里的茶碗合在她姐姐迎春的身上,可见把迎春的衣服也弄湿了。这连续性的动作反映出人们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写“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也极其简约而又准确地写了同这一老一小的神情动作,贾的欢乐心情和宝玉的撒娇神态,跃然纸上。至于写“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说不出话来”,更是传神之笔。王夫人想到这笑的一幕必定是出于凤丫头的促狭,但这既能博得婆婆和大家的欢乐,而又无伤大雅,也就不必深责,何况这时她自己也被笑的力量压倒了,所以她便只能“用手指着凤姐儿”而“说不出话来”。这种描写使人仿佛听到她的笑声,看到她的手势,还联想到她当时那种愉快的微妙的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突现了出来了。 恩格斯是很重视小说“细节描写的真实”(《致玛·哈克奈斯》)的。他又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反映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致斐·拉萨尔》)正因为曹雪芹绝不是一般地写他笔下的人物都在“笑”,而是具体地富有个性地写出人物各自在“怎样笑”,这就使得一段短短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的真实感、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对《红楼梦》里那次宴会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八)《湘云醉眠》赏析 宝玉过生日,恰巧宝琴、平儿、岫烟也是这天生日,因此虽然王夫人不在家,也不曾像往年热闹,但大家还是高高兴兴凑了分子,在芍药栏中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摆下宴席,给宝玉等人祝寿。而且,“正因为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人管束,便任意取乐”,众人猜拳行令,“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紧接着就引出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妙文:“憨湘云醉卧芍药”。 这段文字不长,从小丫头笑喜喜走来报信,到湘云醒来吃了酽茶,衔了醒酒石,喝了醒酒的酸汤,不过四百余字,但却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有花香,有动,有静,有梦境和诗意的少女春睡图。山石僻处,青板石凳上,湘云醉卧花丛。空中弥漫着花香,一群蜂蝶闹攘攘的围着。这里是安祥宁静的花的世界。只有蜜蜂轻轻的嗡嗡声,湘云在梦中“唧唧嘟嘟”的说酒令声,最后是众人吃吃的笑声打破了周围的宁静和湘云的梦。这里是落英缤纷的花的世界,芍药花飞,洒在湘云酒醉的脸上和华美的衣襟上,连掉在地上的扇子,有一半也已埋在落花里。这是一个多么美的境界啊!这是有声的画,诗与画的结合,是一曲《睡美人》,也是曲《花之圆舞曲》。 美的图画中有美的意境,也有美的性格,醉眠花丛,香梦沉酣的正是也只能是热情爽朗,不拘礼节的史湘云,不是也不可能是林黛玉或薛宝钗。林黛玉只会葬花埋香,吟着伤感的《葬花词》。举止娴雅,品格端方的薛宝钗也不可能像史湘云这么浪漫。只有史湘云,只有吟着“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对菊》)和“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如梦令·柳絮》)这样诗句的史湘云,才有这般豪爽的雅兴。也只有史湘云,才这样洒脱不羁。她是醉了,但不是酩酊大醉,颓然醉倒的。她只是有几分醉意,想纳凉避静,来到花丛;又怀着美好的诗情,用鲛帕包了芍药花瓣为枕,在青板石凳上躺下,不觉悠然入梦。在梦里还念念不忘说酒令,真是憨态可掬。“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酒令也像她的心胸一样的清朗旷达。这梦是史湘云的梦,这意境也是史湘云的意境。曹雪芹不光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的图画,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的性格,美的心灵。
展开全部
《红楼梦》第七回赏析
一、一切皆在情理之中
打发走了刘姥姥,对周瑞家的来说,忙碌了半天功夫,总算告一段落了,作为王夫人的陪房,还有一件扫尾的事情,就是要去回话。
王夫人在梨香院与妹妹“正长篇大套的说着一些家务人情话”。此时此地将目光适时地对准这里使我们觉得很是入情入理。薛姨妈一家也安顿下来了,姐姐得闲前来探望叙旧应该是极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姐妹二人亲切交谈的情景,当然少不了媳妇儿女、妯娌姐妹、娘家婆家、远亲近戚等的大事小情,还有当年的鼎盛,如今的颓势,也许还聊到了刚刚打发走了的刘姥姥......
周瑞家的分送宫花,正是府里人们睡中觉的时候,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荣府小姐午后消闲图,勾勒出了个各人的静态形象和动态的心理活动。凤姐儿虽然说是在荣府里管事儿,但是这个大家族的权力关理上王夫人还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的。宴宁府从姐弟两个去赴宴,到宝玉和秦钟相识,再到焦大醉骂,全文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行文极其流畅自然,焦大骂赖二,骂贾蓉进而骂如今的主子,层次递进,很有生活,既是醉人的嘴脸,又是事情的必然,也是贾蓉对此事的挑衅。当然了我们看到这也是贾蓉和熙凤对这件事情欲抑弥彰的必然结果。尤氏的羸弱,贾蓉的骄横,凤姐的干练毒辣,焦大的醉态,宝玉的稚嫩,一一尽收眼底。
二、深入了贾府的日常生活
红楼梦是戏剧,宁荣二府是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已经看到了贾府的生活,只不过我们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我们只是管窥一斑,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大观园的生活真正开始了。镜头由远及近,有偏至正,对准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之中,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中。作者着墨如泼,用了五六回的篇幅文字,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
三、过渡和引入极其自然,出乎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作者的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带着我们往前走。因为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才领得送宫花的差事,借送宫花使我们看到了众姐妹们的生活进行时,并且通过他们接受宫花之时的反应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为他们见缝插针般的做一番介绍。此时周瑞女儿也忙里添乱,为夫婿之事来求助母亲,而最后处理之事却写得相当的清淡,使我们从中既看到了周瑞家的在贾府里的分量,又看到了贾家在串通官府上的轻松。这不正是为将来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吗?
凤姐儿被邀去宁府玩儿,按照常理来讲,冗繁平淡之事,下笔千言难以出彩,但是,作者却巧妙地在此转移视线,安排宝玉和秦钟在此相识,一个在第五回提及的事情,在这里再接着说,二人相见恨晚,语言投机,也为后来的事情发展设下了伏笔。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才有送秦钟,差焦大,和焦大的醉骂。其构思,其笔法不得不令人折服。
四、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有条不紊
如果我们整理一下本回所涉及的事件就会看到,累计起来有十八件之多。现罗列如下:周妇找王夫人;周妇同宝钗聊病说药;周妇会话,周妇叹香菱;周妇送花;迎、探春下棋;惜、尼聊天;链、凤嬉戏;周女求母;宝、黛游戏;遣茜雪探宝钗;凤姐回事,宁府赴宴;得会秦钟;妯娌们作乐;宝,钟投缘,焦大醉骂、宝玉、凤姐儿回府。
这十八件事情,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整体,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和凤姐儿、宝玉赴宴宁府两件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突兀之感,沿着作者的巧妙铺设一路走来,倍感轻松和惬意。
仅在本回中上场的主要人物就有20个之多,他们在刻画人物,交待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人物按照出场顺序依次是:周瑞家的、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香玲、迎春、惜春、职能、凤姐儿、鲍鱼、黛玉、周女、贾姆、尤氏、秦氏、秦钟、平儿、贾蓉、焦大。另外,还有许多陪衬人物,他们是:莺儿、金钏、司棋、待书,入画、丰儿、奶子、大姐、彩明、茜雪。我们不计没有名字的丫环、婆子、小厮和众人。更不计没有出场但书中提到的人物。也就是说三十多个人物参与了第七回的故事,可见这一回的内容分量之重,容量之大,地位之重要。
五、叙事之中见缝插针,行文过程草灰蛇线
作者一开始就让我们留意那个在梨香院门前玩儿的留了头的小女孩,薛姨妈叫她到跟前吩咐事情,周瑞家的和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女孩叫香菱,接下来周瑞家的替我们探寻了这香菱的身世,其实是作者要告诉我们这香菱就是英莲,忙中偷闲的不虚一笔,见缝插针,人物名字的转换作者竟然用这种方式来完成的,不得不叹为巧妙,紧接着周瑞家的有说,:“倒是好个模样,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我们心中不禁要想,这句话能是闲来之笔?不会的吧?莫非是在暗示着什么?在此我们不猜测,但是我们相信不会是闲来虚笔。
“明儿我也剃了头同他(指智能)作姑子去呢,”惜春见到宫花时候的这句话不就是给我们传递了很明显的信息吗,自然的联系了“看破的,遁空门”。“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本回中周氏的女婿冷子兴是一个古董商,因惹了事儿而遭解递,周瑞家的求救主子,我们看到书中很是轻描淡写的就解决了,可见这种事情在贾家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这也预示了贾家买通官府遭到法办的未来结局。
还有就是焦大醉骂,作者借焦大一个醉人之口,给我们透露了很多信息,令后来的研究者费尽心机的评论、猜测和揭秘(关于焦大醉骂的问题我还有另文提及)。
一部<<红楼梦>>,,奥妙难尽数,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曹雪芹绝伦的文学才华!刘心武有一句话很有道理:“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可要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啊!
一、一切皆在情理之中
打发走了刘姥姥,对周瑞家的来说,忙碌了半天功夫,总算告一段落了,作为王夫人的陪房,还有一件扫尾的事情,就是要去回话。
王夫人在梨香院与妹妹“正长篇大套的说着一些家务人情话”。此时此地将目光适时地对准这里使我们觉得很是入情入理。薛姨妈一家也安顿下来了,姐姐得闲前来探望叙旧应该是极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姐妹二人亲切交谈的情景,当然少不了媳妇儿女、妯娌姐妹、娘家婆家、远亲近戚等的大事小情,还有当年的鼎盛,如今的颓势,也许还聊到了刚刚打发走了的刘姥姥......
周瑞家的分送宫花,正是府里人们睡中觉的时候,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荣府小姐午后消闲图,勾勒出了个各人的静态形象和动态的心理活动。凤姐儿虽然说是在荣府里管事儿,但是这个大家族的权力关理上王夫人还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的。宴宁府从姐弟两个去赴宴,到宝玉和秦钟相识,再到焦大醉骂,全文可以说是一气呵成,行文极其流畅自然,焦大骂赖二,骂贾蓉进而骂如今的主子,层次递进,很有生活,既是醉人的嘴脸,又是事情的必然,也是贾蓉对此事的挑衅。当然了我们看到这也是贾蓉和熙凤对这件事情欲抑弥彰的必然结果。尤氏的羸弱,贾蓉的骄横,凤姐的干练毒辣,焦大的醉态,宝玉的稚嫩,一一尽收眼底。
二、深入了贾府的日常生活
红楼梦是戏剧,宁荣二府是舞台,上上下下几百号人都是演员,前五回就是序曲,层层铺垫,即使第六回我们已经看到了贾府的生活,只不过我们借的是刘姥姥的眼睛,我们只是管窥一斑,从一个侧面有了一瞥的印象。而第七回才是大观园的生活真正开始了。镜头由远及近,有偏至正,对准了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近距离生活之中,进入了他们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尔拜我访和家长里短之中。作者着墨如泼,用了五六回的篇幅文字,极力陈设烘托和铺垫,犹如帷幕徐开。
三、过渡和引入极其自然,出乎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作者的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带着我们往前走。因为周瑞家的回王夫人话,才领得送宫花的差事,借送宫花使我们看到了众姐妹们的生活进行时,并且通过他们接受宫花之时的反应刻画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为他们见缝插针般的做一番介绍。此时周瑞女儿也忙里添乱,为夫婿之事来求助母亲,而最后处理之事却写得相当的清淡,使我们从中既看到了周瑞家的在贾府里的分量,又看到了贾家在串通官府上的轻松。这不正是为将来的败落埋下了伏笔吗?
凤姐儿被邀去宁府玩儿,按照常理来讲,冗繁平淡之事,下笔千言难以出彩,但是,作者却巧妙地在此转移视线,安排宝玉和秦钟在此相识,一个在第五回提及的事情,在这里再接着说,二人相见恨晚,语言投机,也为后来的事情发展设下了伏笔。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才有送秦钟,差焦大,和焦大的醉骂。其构思,其笔法不得不令人折服。
四、涉及人物多却思路清晰,包含信息大但有条不紊
如果我们整理一下本回所涉及的事件就会看到,累计起来有十八件之多。现罗列如下:周妇找王夫人;周妇同宝钗聊病说药;周妇会话,周妇叹香菱;周妇送花;迎、探春下棋;惜、尼聊天;链、凤嬉戏;周女求母;宝、黛游戏;遣茜雪探宝钗;凤姐回事,宁府赴宴;得会秦钟;妯娌们作乐;宝,钟投缘,焦大醉骂、宝玉、凤姐儿回府。
这十八件事情,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整体,通过周瑞家的送宫花和凤姐儿、宝玉赴宴宁府两件事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突兀之感,沿着作者的巧妙铺设一路走来,倍感轻松和惬意。
仅在本回中上场的主要人物就有20个之多,他们在刻画人物,交待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人物按照出场顺序依次是:周瑞家的、王夫人、薛姨妈、薛宝钗、香玲、迎春、惜春、职能、凤姐儿、鲍鱼、黛玉、周女、贾姆、尤氏、秦氏、秦钟、平儿、贾蓉、焦大。另外,还有许多陪衬人物,他们是:莺儿、金钏、司棋、待书,入画、丰儿、奶子、大姐、彩明、茜雪。我们不计没有名字的丫环、婆子、小厮和众人。更不计没有出场但书中提到的人物。也就是说三十多个人物参与了第七回的故事,可见这一回的内容分量之重,容量之大,地位之重要。
五、叙事之中见缝插针,行文过程草灰蛇线
作者一开始就让我们留意那个在梨香院门前玩儿的留了头的小女孩,薛姨妈叫她到跟前吩咐事情,周瑞家的和我们都知道了这个女孩叫香菱,接下来周瑞家的替我们探寻了这香菱的身世,其实是作者要告诉我们这香菱就是英莲,忙中偷闲的不虚一笔,见缝插针,人物名字的转换作者竟然用这种方式来完成的,不得不叹为巧妙,紧接着周瑞家的有说,:“倒是好个模样,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我们心中不禁要想,这句话能是闲来之笔?不会的吧?莫非是在暗示着什么?在此我们不猜测,但是我们相信不会是闲来虚笔。
“明儿我也剃了头同他(指智能)作姑子去呢,”惜春见到宫花时候的这句话不就是给我们传递了很明显的信息吗,自然的联系了“看破的,遁空门”。“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傍”。
本回中周氏的女婿冷子兴是一个古董商,因惹了事儿而遭解递,周瑞家的求救主子,我们看到书中很是轻描淡写的就解决了,可见这种事情在贾家根本就不费吹灰之力,这也预示了贾家买通官府遭到法办的未来结局。
还有就是焦大醉骂,作者借焦大一个醉人之口,给我们透露了很多信息,令后来的研究者费尽心机的评论、猜测和揭秘(关于焦大醉骂的问题我还有另文提及)。
一部<<红楼梦>>,,奥妙难尽数,仅仅是第七回我们就能解读到如此之多的表面和背后的故事,真叫人叹服曹雪芹绝伦的文学才华!刘心武有一句话很有道理:“读不懂第七回,莫读红楼梦”。可要是真的读懂第七回,却又谈何容易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红楼梦》中,作者为大家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那就是凤姐。在她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可以说通过作者成功的描写,使读者在看到王熙凤的同时也就看到了统治阶级本身。BA5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J}ah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j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A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2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sc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RM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王熙凤是一个描写的非常生动的人物,她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她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她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她不过。”这样对她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她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她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她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她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她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的浓笔艳抹,把凤姐的露面写得极其鲜明。在接下来,曹雪芹继续在各场合描写凤姐,并一步步地揭示出其性格的其它侧面,如才能、淫威、贪婪、伪善等,通过这样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完整活生的凤姐。J}ah
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她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她“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j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她狠毒,“协理宁国府”写她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她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A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2
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她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她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sc
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她自己也同归于尽。RM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