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故乡是什么
展开全部
我不懂德语,要不是埃德加·莱茨用了一个“Heimat”做电影的名字,我也想不到探讨这个词的中文含义----用导演本人的话说,在欧洲其他语言之中,没有一个词可以与之相对应。它可以粗略地翻译成“故乡”,但从中文角度解释,这个词并不能与德语原词相对应,因为原词中还包含了乡愁与怀旧的意味。
现有的证据表明,人来自远古非洲丛林,由少而多,逐渐散布到世界各地。也许这并不是最终的结论,但目前是。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都是漂泊者。虽然相对是稳定的,也可能一代、两代甚至更多代人,但辗转漂泊却是永恒的。
DNA并不遗传精神因素,所以怀乡的人并不直接把非洲作为原点。但对涵养了自己的故土以及故土之上的人文氛围,人没齿难忘。故乡可以是一个地点,是幼年生长的土地;故乡可以是那片土地上的风物,山川、河流,草木、鸟虫,流萤、雨雪;故乡可以是一群人,那些曾经看着自己长大的老人,那些与自己嬉戏玩耍的伙伴,那些肩扛锄头脚登布鞋的壮汉;故乡可以是风土人情,婚丧嫁娶的吹拉弹唱,村头土地庙和家家门后灶王神龛前的缭绕香烟;故乡更可以是传说中的情节,长夜里的故事,劳作时的号子,手写在宣纸上的家谱......故乡可以是你降生后第一次所感知到的稳定所在的一切。
我总在想,人为何会思乡?也许本能如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于斯长于斯久了,慢慢在血管里,流淌的就是这一地独有的血,就像村边小河里潺潺的流水;若做化验,骨头里的成分一定与水土、岩石的成分有颇多的相似;而头脑中的概念与思维,就是土壤中错节的树根,灵与地互相交织着。故乡已经是成长所需的养料,而这种养料别处并不具备;故乡也已经是你生活的起点,从这里,可以走向任何地方,就像时间永恒一样,这个起点也是永恒的,因为这个起点无可躲避。我想到自己离家时的情景,母亲送到村口,走了好远,我还在回头,而母亲依然在村头站着,已看不清面孔,只是一个影子在那儿站定,而我也时不时回头,一直远到再也看不见。从这个原点出发,走再远,总要回头的。故乡是人生之中惟一可以让你不停回头的所在。“石头捂热了都舍不得丢”,何况那片给予自己灵与肉的故土!在漂泊中生活,无时不期望着安定。“宁为丧家犬,不做离乱人”,孤蓬一样随波的日子,最令人难过。如果人生是一条船,故乡就是固定精神与灵魂的铁锚。
说到故乡,会想到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一次,我曾经在电视屏幕上看诗人自己朗诵这首诗,未到末尾,已泣不成声。白净的面孔,花白的头发,这样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泪流满面,所为的,并不是种可以言说的痛苦,
场景的感染力更甚于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所牵挂和为之感觉撕心裂肺的,是对故乡的畅想与怀念。对故乡的感觉,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同而变化的。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点,诗写的暗合规律。小时候,故乡是母亲;长大了,心灵的归宿集中在能给予寄托的爱情里;自己年长了,体会到父母之恩,但欲养亲不在,故乡浓缩到了小小的坟墓里;而作为诗人自己的现在,与那一代人漂离大陆到海外孤岛相同,故乡只能在梦里了。
故乡是家吗?套用埃德加·莱茨自己的话说,“‘家’充满了茫然和含混,是那种完全私密的东西。‘故乡’则从来都不是个体化、私密性的,你永远在和其他人分享你的‘故乡’”。对故乡的怀念不是个案,而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人类曾经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最终却都离群索居,对故乡的怀念,充满了对精神孤单的鄙斥以及对归宿感的强烈渴望。
现有的证据表明,人来自远古非洲丛林,由少而多,逐渐散布到世界各地。也许这并不是最终的结论,但目前是。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都是漂泊者。虽然相对是稳定的,也可能一代、两代甚至更多代人,但辗转漂泊却是永恒的。
DNA并不遗传精神因素,所以怀乡的人并不直接把非洲作为原点。但对涵养了自己的故土以及故土之上的人文氛围,人没齿难忘。故乡可以是一个地点,是幼年生长的土地;故乡可以是那片土地上的风物,山川、河流,草木、鸟虫,流萤、雨雪;故乡可以是一群人,那些曾经看着自己长大的老人,那些与自己嬉戏玩耍的伙伴,那些肩扛锄头脚登布鞋的壮汉;故乡可以是风土人情,婚丧嫁娶的吹拉弹唱,村头土地庙和家家门后灶王神龛前的缭绕香烟;故乡更可以是传说中的情节,长夜里的故事,劳作时的号子,手写在宣纸上的家谱......故乡可以是你降生后第一次所感知到的稳定所在的一切。
我总在想,人为何会思乡?也许本能如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于斯长于斯久了,慢慢在血管里,流淌的就是这一地独有的血,就像村边小河里潺潺的流水;若做化验,骨头里的成分一定与水土、岩石的成分有颇多的相似;而头脑中的概念与思维,就是土壤中错节的树根,灵与地互相交织着。故乡已经是成长所需的养料,而这种养料别处并不具备;故乡也已经是你生活的起点,从这里,可以走向任何地方,就像时间永恒一样,这个起点也是永恒的,因为这个起点无可躲避。我想到自己离家时的情景,母亲送到村口,走了好远,我还在回头,而母亲依然在村头站着,已看不清面孔,只是一个影子在那儿站定,而我也时不时回头,一直远到再也看不见。从这个原点出发,走再远,总要回头的。故乡是人生之中惟一可以让你不停回头的所在。“石头捂热了都舍不得丢”,何况那片给予自己灵与肉的故土!在漂泊中生活,无时不期望着安定。“宁为丧家犬,不做离乱人”,孤蓬一样随波的日子,最令人难过。如果人生是一条船,故乡就是固定精神与灵魂的铁锚。
说到故乡,会想到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一次,我曾经在电视屏幕上看诗人自己朗诵这首诗,未到末尾,已泣不成声。白净的面孔,花白的头发,这样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泪流满面,所为的,并不是种可以言说的痛苦,
场景的感染力更甚于诗中所表达的。诗人所牵挂和为之感觉撕心裂肺的,是对故乡的畅想与怀念。对故乡的感觉,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不同而变化的。诗人正是抓住了这点,诗写的暗合规律。小时候,故乡是母亲;长大了,心灵的归宿集中在能给予寄托的爱情里;自己年长了,体会到父母之恩,但欲养亲不在,故乡浓缩到了小小的坟墓里;而作为诗人自己的现在,与那一代人漂离大陆到海外孤岛相同,故乡只能在梦里了。
故乡是家吗?套用埃德加·莱茨自己的话说,“‘家’充满了茫然和含混,是那种完全私密的东西。‘故乡’则从来都不是个体化、私密性的,你永远在和其他人分享你的‘故乡’”。对故乡的怀念不是个案,而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人类曾经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最终却都离群索居,对故乡的怀念,充满了对精神孤单的鄙斥以及对归宿感的强烈渴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