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死后谁当的皇帝?跟她什么关系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唐中宗李显
武则天的第二任老公高宗李治死后,武氏的第三个儿子(前两个都被她杀了)李显即位,是为中宗。但是他比较糊涂,武则天又想称帝,于是李显被贬为庐陵王,退位了。
武则天死后,李显被重新拥立为帝,但他还是很糊涂,被皇后韦氏偕同女儿安乐公主给毒死了。很逊的一任皇帝。
李显死后才是李隆基。
给你标一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武则天改国号为大周→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公元710年猝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武后生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两位兄长先后被武则天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子。
高宗于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 中宗比高宗更为庸柔无能,即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他重用韦皇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欲以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为侍中(宰相职),裴炎固急以为不可。李显大怒:“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两个月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中宗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因此,中宗和韦氏作为患难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立被立为太子。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为唐。
2.武三思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中台(尚书省)右丞敬晖、司农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发动军事政变,杀死二张及其同党,逼武则天传位中宗,但对武三思的能量和反扑,完全丧失警惕。中宗是个昏庸无能之人,复位后,朝廷实权掌握在皇后韦氏、婕妤上官婉儿、娇女安乐公主手里。而武三思与韦后,上官捷妤私通,安乐公主又是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之妻。因此,中宗复位仅两个月,武三思就通过上官婉儿、韦后的关系,重登宰相高位。张柬之、敬晖等—看形势不妙,遂数劝中宗杀掉武三思,中宗不听;要求“抑损其禄位”,中宗也不听。张柬之等知大势已去,除了愤慨悔恨,已无可奈何! 武三思掌权以后,积极网罗亲信,迫害异己。他把打击矛头首先对准他最痛恨的帮助中宗复位的新任宰相敬晖、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等5人。神龙元年五月,中宗给敬晖等5人进爵为王,但却罢了他们的宰相职务。表面看来是尊宠功臣,其实是削夺他们的实权。接着,武三思令韦皇后、安乐公主进谗于内,让走狗侍御史郑怡构诬于外,很快就一步一步地把敬晖等5人贬官、流放,直至残酷地杀害。杀害了敬晖等五王之后,大权尽归武三思,“凡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驸马都尉王同皎也是杀二张、帮助中宗复位的功臣,他非常痛恨“武三思及韦后所为,每与所亲言之,辄切齿”。武三思接到告密,即令党羽冉祖雍等,上书诬告王同皎与洛阳人张忡之,祖延庆等,“潜结壮士,谋杀三思,因勒兵诣阙,废皇后”。同皎等全部被杀。中书舍人岑羲因曾为敬玮等五王起草请削武氏诸王表,“语甚激切”,中书舍人偃师构当值,宣读此表,“辞色明厉”。武三思则贬岑羲官,出偃师构为润州刺史。朝官韦月将、高轸等曾上疏揭露武三思父子罪恶,有司秉承武三思的旨意,表奏“月将当弃市,轸配流岭外”。黄门侍郎宋璟坚持“月将所犯,不合至死”,大理卿尹思贞也借故要求推延刑期,武三思遂出尹思贞为青州刺史、宋璟为贝州刺史。武三思在排斥异己的同时,对阿附于他的兵部尚书宗楚客、御史中丞周利用等,大力提拔重用,作为自己的“羽翼”和“耳目”。时人把周利用、冉祖雍等斥之为武三思“五狗”。武三思常对人讲:“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真可谓以我划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典型。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韦后、武三思都很厌恶他。安乐公主,武崇训夫妻也经常侮辱太子,甚至呼太子为奴。武崇训又唆使安乐公主请求中宗废掉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太子李重俊气愤之极,于景龙元年(707年)七月,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羽林千骑兵300余人,杀梦武三思、武崇训及其亲党10余人。武三思死,中宗追封其为梁王,谥曰宣;追封武崇训为鲁王,谥曰忠。唐睿宗立,下令将死去的武三思、武崇训斩棺、暴尸,平其坟墓。 武三思“略涉文史”,曾与魏元忠等撰《则天皇后实录》20卷。
3.有废过李显的皇帝但太子没废过,没立过武三思
武三思讨好武则天及其宠臣,他曾数使人劝说武则天:“自占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谋求当天子。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虽在宰相狄仁杰、吉项等人的劝说下,决定立子不立侄,并召回其被废20余年的儿子李显,立为太子,但并不怪罪武三思,仍继续信任重用
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两位兄长先后被武则天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子。 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两个月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满意请采纳
武则天的第二任老公高宗李治死后,武氏的第三个儿子(前两个都被她杀了)李显即位,是为中宗。但是他比较糊涂,武则天又想称帝,于是李显被贬为庐陵王,退位了。
武则天死后,李显被重新拥立为帝,但他还是很糊涂,被皇后韦氏偕同女儿安乐公主给毒死了。很逊的一任皇帝。
李显死后才是李隆基。
给你标一下: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武则天改国号为大周→唐中宗李显→唐玄宗李隆基……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七年,公元710年猝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 武后生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哲,四子李旦。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两位兄长先后被武则天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子。
高宗于公元683年12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子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嗣圣”。 中宗比高宗更为庸柔无能,即位后,尊武则天为皇太后。裴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他重用韦皇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欲以韦皇后之父韦元贞为侍中(宰相职),裴炎固急以为不可。李显大怒:“我以天下给韦元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中宗的举动大为恼火,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两个月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中宗先后被软禁于均州(今湖北省均县)、房州(今湖北省房县)14年,只有妃子韦氏陪伴,两人相依为命,尝尽了人世的艰难。每当听说武则天派使臣前来,中宗就吓得想自杀。韦氏总是安慰他说:“祸福无常,也不一定就是赐死,何必如此惊恐。”韦氏的鼓励、帮助、劝慰,才使他在逆境中坚持着活了下来。因此,中宗和韦氏作为患难夫妻,感情十分深厚。他曾对韦氏发誓说:“有朝一日我能重登皇位,一定满足你的任何愿望。”
公元699年,中宗被武则天召回京城,重立被立为太子。公元705年,82岁的武则天病重。正月丙午日,宰相张柬之、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军五百余人,冲入玄武门,杀张易之、张昌宗。迫使则天皇帝传位于中宗。改年号为“神龙”。2月,复国号为唐。
2.武三思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中台(尚书省)右丞敬晖、司农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发动军事政变,杀死二张及其同党,逼武则天传位中宗,但对武三思的能量和反扑,完全丧失警惕。中宗是个昏庸无能之人,复位后,朝廷实权掌握在皇后韦氏、婕妤上官婉儿、娇女安乐公主手里。而武三思与韦后,上官捷妤私通,安乐公主又是武三思之子武崇训之妻。因此,中宗复位仅两个月,武三思就通过上官婉儿、韦后的关系,重登宰相高位。张柬之、敬晖等—看形势不妙,遂数劝中宗杀掉武三思,中宗不听;要求“抑损其禄位”,中宗也不听。张柬之等知大势已去,除了愤慨悔恨,已无可奈何! 武三思掌权以后,积极网罗亲信,迫害异己。他把打击矛头首先对准他最痛恨的帮助中宗复位的新任宰相敬晖、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崔玄暐等5人。神龙元年五月,中宗给敬晖等5人进爵为王,但却罢了他们的宰相职务。表面看来是尊宠功臣,其实是削夺他们的实权。接着,武三思令韦皇后、安乐公主进谗于内,让走狗侍御史郑怡构诬于外,很快就一步一步地把敬晖等5人贬官、流放,直至残酷地杀害。杀害了敬晖等五王之后,大权尽归武三思,“凡不附武氏者斥之,为五王所逐者复之”。驸马都尉王同皎也是杀二张、帮助中宗复位的功臣,他非常痛恨“武三思及韦后所为,每与所亲言之,辄切齿”。武三思接到告密,即令党羽冉祖雍等,上书诬告王同皎与洛阳人张忡之,祖延庆等,“潜结壮士,谋杀三思,因勒兵诣阙,废皇后”。同皎等全部被杀。中书舍人岑羲因曾为敬玮等五王起草请削武氏诸王表,“语甚激切”,中书舍人偃师构当值,宣读此表,“辞色明厉”。武三思则贬岑羲官,出偃师构为润州刺史。朝官韦月将、高轸等曾上疏揭露武三思父子罪恶,有司秉承武三思的旨意,表奏“月将当弃市,轸配流岭外”。黄门侍郎宋璟坚持“月将所犯,不合至死”,大理卿尹思贞也借故要求推延刑期,武三思遂出尹思贞为青州刺史、宋璟为贝州刺史。武三思在排斥异己的同时,对阿附于他的兵部尚书宗楚客、御史中丞周利用等,大力提拔重用,作为自己的“羽翼”和“耳目”。时人把周利用、冉祖雍等斥之为武三思“五狗”。武三思常对人讲:“我不知代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真可谓以我划线,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典型。 中宗的太子李重俊,非韦后所生,韦后、武三思都很厌恶他。安乐公主,武崇训夫妻也经常侮辱太子,甚至呼太子为奴。武崇训又唆使安乐公主请求中宗废掉太子,立自己为皇太女。太子李重俊气愤之极,于景龙元年(707年)七月,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发羽林千骑兵300余人,杀梦武三思、武崇训及其亲党10余人。武三思死,中宗追封其为梁王,谥曰宣;追封武崇训为鲁王,谥曰忠。唐睿宗立,下令将死去的武三思、武崇训斩棺、暴尸,平其坟墓。 武三思“略涉文史”,曾与魏元忠等撰《则天皇后实录》20卷。
3.有废过李显的皇帝但太子没废过,没立过武三思
武三思讨好武则天及其宠臣,他曾数使人劝说武则天:“自占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谋求当天子。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虽在宰相狄仁杰、吉项等人的劝说下,决定立子不立侄,并召回其被废20余年的儿子李显,立为太子,但并不怪罪武三思,仍继续信任重用
中宗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其两位兄长先后被武则天所废之后,李显被立为太子。 公元684年2月,继位才两个月的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
满意请采纳
展开全部
上一个答得不错,只是 武则天退位后 复李唐,李显(武氏的第三个儿子)即位,之后是李旦(武氏的第四子),然后是李旦的儿子李隆基。
追答
亲,你对我的回答满意吗?给个好评吧~或者你可以继续问我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唐中宗李显,他的丈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她儿子,唐中宗李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她儿子李显
追答
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逼迫女帝武则天退位,使唐朝中宗复辟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联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兴宗等,力图拥立李显为君,故称武则天的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长生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于太子。第四天,李显正式即位,是为唐中宗。二月初四甲寅(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后来,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这场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