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确立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目标论文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巧设教学目标 (作者:董天庆)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你会嫣然一笑:设定教学目标还有“巧”?谁都知道: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就要备课,备课就要写教学目标,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经历中,自己不知道写了多少回教学目标,还没听说过设定教学目标有啥“巧”呢。
一个不该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是的,这是一个常被许多教师忽略而又异常重要的问题!被忽视就是因为它太平常,平常得让你不需要思考。照搬《教参》、或者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思维随便写上几句,拟出那么两三条,也就过去了。至于目标与教学效果的问题,也许你没有多想。说它异常重要,是因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从目标设计开始的。这里面的确有不少的“巧”呢!不信?你就从回答下面的几个让你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始吧。
问:学校是干什么的?
答: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
问:是的。我们的中小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答:国家的教育方针讲得很明确,我们的中小学校就是要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正确。学校靠什么去达成国家制订的教育方针的目标呢?(这个问题有些宏观,可能不太好回答。聪明的你也许会说:)
答:靠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嘛!
问:没错。不过回答得比较笼统。在学校里,学生最多的时间是干什么呢?
答:上课,在课堂里学习。
问:很对。学生在校的时间里,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里,学生们又在学些什么呢?
答:学习各门课程。
问:没错。好,我们的问答先告一个段落。
梳理一下,关于教学目标的问题,我们从宏观上开始有了一个脉络:教育方针是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总的方向和总的指针。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这个宏观目标而展开。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体现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方针是我们必须清楚的。因为它是指导和规范学校办学、指导和规范教师教学的宏观目标。这样说,你肯定能理解。不过,你很可能会觉得这个目标与我们要研究的音乐学科的目标跨度太大、相距太远,难以联系起来。那么,让我们先来了解有关目标的分层与关系吧。
目标的分层与关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与我们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的联系来看,其目标关系可分为三层,我们称之为三个级别的目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上一级目标对下一级目标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
一级目标:
是关于教育目的类的目标。具体地说就是教育方针。它是由国家制订的关于培养人的总目标。其表述特点是高度概括、宏观而比较抽象。教育方针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它是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编写的指导和依据,是我们中小学校办学、教师教学的宏观指导和规范。
二级目标:
是为了确保一级目标的达成而制订的目标。就与我们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的联系来看,二级目标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组织各学科专家制订的。它阐明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功能、价值、目标与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介绍到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在目标系统中,上级目标总是对其相邻的下一级目标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而下一级目标则完全是为了上一级目标的达成而设定的。
就以“教育方针”这个一级目标和“课程标准”这个二级目标的关系来说吧,针对“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这个要求,在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方面,就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德育类的课程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他各门课程中也渗透了有关德育方面的要求。智育方面的课程有:《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等,其他各门课程中也渗透了有关智育方面的要求。体育方面的课程有《体育与健康》,其他各门课程中也渗透了有关体育方面的要求。针对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自2001年秋季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从小学到初中以至到高中,还专门新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密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向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去发展。美育方面设置了《音乐》、《美术》和《艺术》等课程。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我们现行的课程不是作这样相应的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又如何能够实现呢?这样一问,也许让你顿悟了一个平时忽略了的问题——对学校课程设置依据的思考。
当我们注意并了解了一级目标与二级目标的关系之后,让我们接着来关注三级目标。
三级目标:
就是教学目标。(可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四个层面。)三级目标的制订者是我们教师。其特点是具体而密切联系实际。三级目标是与我们教师联系最直接的目标,是我们应切实把握的重点目标。
学年目标: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功能、价值及内容的界定和对该学年的具体要求,(现行《课程目标》将不同年级划归为几个学段)设定出应当达到的基本目标。
学期目标:按照一个学年为两个学期的基本划分,将学年目标作适当分解的目标。
单元目标:以学期目标为基本依据,密切联系教材中单元的具体内容而制订的目标。
课时目标:以单元目标为基本依据,密切联系教材中的内容,将单元目标分解而成的非常具体的目标。
通过上述介绍,相信你对教学的目标系统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不过,你最关心、并急于想了解的恐怕还是“目标的设定究竟有啥巧”的问题吧。其实,“巧”是一种赞赏性的评价语,它比“合格”、“适当”等等评价还胜出一两筹。它是在达到了标准的基础上来体现的。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呢?有的。只是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事呢。让我们继续往下聊。
“鸟巢”与鸡窝
通过前面的介绍,相信你对于教学目标的层次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对于“下一级目标应该是为上一级目标的达成而设定的”这一原则有了一点印象。然而,对于这项原则仅仅是留下一点印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再将其转换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制订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让我们借助一件熟悉的事去思考: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是国人实现的百年奥运梦想,举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然而,在我国举办奥运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关于举行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一些大型竟赛项目所需的主会场馆。为此,国家决定专门建造一个高规格的专用场馆,并就该场馆构建的基本水准(包括总体规模、容量、功能、舒适性、安全性、艺术性等等)提出了要求。(这个要求就是构建这个场馆工程的一级目标,也就相当于我们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方针”这个一级目标)在这个基础上,面向世界进行国际性的招标。许多国家的设计机构及设计师们根据招标要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然后参与投标。经过严格的评判、比较、筛选,最终选取了“鸟巢”的设计法案。“鸟巢”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国际一流体育场馆的水平,是一个包括钢筋、泥、木、电、声、光等等若干个建筑所需的工种的综合性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为达成北京奥运会所需场馆而制订的二级目标,也就相当于我们教育的二级目标——《课程标准》。构建场馆所需的各个工种就相当于我们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音、体、美等等各门课程。)承担建设的各个工种按照“鸟巢”的总体构建要求,根据施工需要又制订了不同进度的施工标准。(这个施工标准就相当于我们教学的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各个工种则依据每一个施工进度的要求,进行每一天、每一次、每一个环节的具体作业。(这就相当于我们的课时教学。)最终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鸟巢”总体建造。让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颖而独具特色的奥运会专用场馆展现在我们的首都北京。
聊到这里,你肯定对目标系统中各级目标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是呀,如果参与“鸟巢”工程的施工人员们不依据上一级目标的要求,随意施工、自由发挥,那么“鸟巢”就会变成“鸡窝”了。
那么,我们教师制订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和识别的依据是什么呢?概括地说:要制订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全面而正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是基础和前提;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关键;密切联系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保障。
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
具体地说:要制订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应把握好三个要素:
1、正确定性。
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归属为四个领域,分别是: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教科书中的内容也都归属于这四个领域。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首先应将教科书中的内容正确地联系这四个领域。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内容该归属于哪一个或同时该归属于哪几个领域,还得作具体的分析才能确定。
举个例说吧:在某个版本一年级教材的起始部分中,呈现的内容为“唱歌”,歌曲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上学歌》:
【唱歌】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三位教师就制订了三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但其中只有一种的定性是正确的。你能判断出来吗?
A、引导儿童认真聆听歌曲,能充分感受并能描述出歌曲所表现的儿童上学时愉快的心情。
B、 引导儿童在认真聆听歌曲的基础上,能随《上学歌》的范唱舞蹈,并能以个性化的动作设计,表现出上学时高兴的心情。
C、 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在按顺序看三种目标表述的时候,可能你的心里在想:第一种没错嘛,注重引导儿童充分感受音乐是对的。第二种也对,是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编活动嘛!喔,还是第三种要恰当些。因为这是一首歌曲教材嘛,能正确、完整地演唱歌曲最重要!在能够自信而投入地演唱的基础上,歌表演的自由创编才有发挥的余地嘛。
如果你真的是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感觉是很不错的。为什么第三种最恰当呢?因为《上学歌》是歌曲教材。那么,这个课时就应该把歌曲教学作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把学生“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前两种目标把《上学歌》作为欣赏教材和舞蹈(表演)教材来等待,显然是定性出了问题。
也许你又会问:就《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归属的四个领域来看,《上学歌》应该归属于哪些领域呢?《上学歌》的教学可归属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这三个领域。其中,重点应放在“表现”上。这首歌本身很简单,歌词生动形象、通俗而直白,朗朗上口,低年级学生一听就能明白。曲调以五声宫调式音阶为基本构架变化而成,起伏而流畅,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很容易上口。教学中,通过聆听老师(或录音)的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情绪留下印象,这是感受。指导学生正确地演唱这首歌,并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这是表现。不过,要做到这一点还真需要教师下些功夫呢。“正确地演唱”首先是指音高、节奏、吐字咬字的准确。其次,还包括根据词意和旋律的起伏应尽可能表现出的抑、扬、顿、挫。“有表情地演唱”是指学生不仅充分的理解了歌曲,还把自己置身于歌曲塑造的情景之中,把那种“愉快、甜美、高高兴兴去上学……”的心情自然地表达出来。要达到这种效果不是很容易吧?当然,当孩子们能正确、连贯地演唱歌曲之后,也许你会启发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用适当的表演动作进行歌表演,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好,我们继续聊要制定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应把握的第二个要素:
2、适当定量。
这里指的“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份量,二是对质量的具体要求。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四十来分钟,(小学一般为40分钟,中学一般为45分钟)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就难以保证质量,往往会造成蜻蜓点水似的赶进度,不深不透、浮在水面上的教学状况。定量过低,则浪费时间,或会出现就某一个环节、就某一个内容机械重复、学生厌倦的局面,最终影响上一级目标的达成。
我们仍然以《上学歌》的教学为例来研究吧。下面有三种不同的目标设定:
A.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B.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乐于参与歌表演,并能积极地创编动作,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愉快的情绪尽情地表现。
C.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用儿童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能创编动作随伴奏作表演,并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太阳、小鸟、小朋友上学校)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
显然,A目标有正确的定性——歌曲教学。有明确的定量——“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就是演唱表现的质量标准。但作为课时目标,其教学内容略显单一。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适当,可能在20分钟内就完成教学任务,会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缺乏对歌曲的深化处理。目标任务定得较低。
B目标对歌曲教学的要求与A目标一致,增加了对歌曲感受与表现的延伸拓展,体现了以“表现”为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歌表演创编。对这一部分的质量既有明确的要求,又留有一定的空间。因为全班几十名学生在自编动作参与表演方面,不可能做到整齐统一。这里,目标设定用“乐于参与”、“并能积极”的表述,体现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促使自己的教学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这个目标定性正确、定量适当,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设定。
C目标前面部分的要求与A、B两个目标一致,在教学内容里增加了打击乐伴奏、节奏创编,儿童画创作等等。虽然该目标设计反映了教师充分为儿童营造自由、宽松而快乐的学习氛围,提倡学科综合、培养儿童多种才能的愿望。(这种教学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很有限,内容过多,会造成顾此失彼;内容过杂,会冲淡主题。如果各项内容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就会失去音乐教学这条主线。
好,当我们对目标设定的“定性”和“定量”有了理解和认同后,需要把握的另一个要素是:
3、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随着学习生活的推移,学生的认知、思维及各种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要制订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地说,就是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已知、(即已有的知识)已能(即已经具有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实状况,把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新要求作为目标,取得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实效,(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果子)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还是以《上学歌》的教学为例。假如请你在不同地区的两所学校,对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就此内容教学。通过了解你得知:由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差异,甲校的教育状况比较落后。学生们接触音乐的机会非常少。由于师资及教学设施方面的原因,学校的音、美等课程也很难保证。全班几十名学生找不出一首大多数人能整齐演唱的歌曲。而乙校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学校、家庭及学生生活的环境里,学生们能接触到大量的音乐,一个班里的学生能较整齐地演唱的歌曲就不下七、八首。面对有如此差异的学生,你肯定会认为他们的起点(基础)不同,最近的发展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吧。那么,你的课时目标会如何制订呢?也许你会这样设定:(对甲校学生教学的课时目标)
基本能正确、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乐于参与歌表演,尝试用自编动作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对乙校学生教学的课时目标)
能正确、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乐于参与歌表演,并能积极地创编动作,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愉快地表现出来。
如果真是这样,我要热情地为你鼓掌!因为你设定的教学目标很巧。不仅定性正确、定量适当,还密切联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在对甲校学生设定的目标中,你使用了“基本能”的限定词,表明了对主要任务的确定和质量方面的要求程度。是呀,面对音乐基础如此差的学生,你的教学能使“他们基本能正确、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就是很好的教学实效嘛!另外,在目标对歌表演的表述中,你使用了“尝试”一词也非常恰当。体现了你的教学追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的质量标准。鉴于这个班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们生活环节比较闭塞,见识少、害羞、胆怯是很自然的。你能让孩子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说明孩子们已经能自信而投入地表现音乐了。在这个基础上,充分鼓励和调动孩子们参与歌表演,让他们充分享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至于孩子们是否都能主动、大方地参与表演,这的确不能要求太高。因此,“尝试”一词使用得巧!
聊到这里,你肯定会这样说:对于如何制订好教学目标,我已经心中有数了。是的,我完全相信。不过,如何“巧”设教学目标的问题,你是否已有答案了呢?其实,把握住目标设定的三个要素,是形成合格目标的必要条件。目标设定得巧不巧,还有一点讲究呢。
“巧”目标的表述
“巧”目标的表述应反映出三点:
1.行为主体明确。
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用教学论的观点来看,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其结果应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在目标的表述上,应反映出学生是行为主体。如前面《上学歌》的目标表述中,“能”、“乐于参与”、“尝试”等等表述无疑是指学生。我们常见这样的目标表述: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显然,这样的表述其行为主体就不是学生了。这里讲的“通过创设情景……”显然是指教师的行为和做法。再比如,有的目标表述:通过视频、音响的展示,使学生了解聂耳;通过学唱《卖报歌》使学生…...。这样的表述同样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便于检验和评价。
目标就是预期结果。特点是具有明确性,便于检验和评价。因此,我们在表述目标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等都可以不写进去,应开门见山地写出确切、具体的预期结果。常用的词汇有:能、(能唱、能说、能听出、能奏……)会、知道、认识、了解、掌握等等。这样的表述就很方便检验和评价,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效果怎么样,对照目标一检查,岂不一目了然了吗。
3.简洁、明了。
其实,前面已经渗透了这个要求,如果我们的目标表述有了明确的行为主体,又写出了明确的预期的结果,那么,这样的目标肯定是既简洁又明了的了。
好了,关于巧设教学目标的问题,我们聊了很多。现在,聪明的你就不会再去追问目标设定的“巧”究竟在哪里了吧?如果你一直都认真地参与了和我的聊天的话,答案自然就会在你的心里。
(注:本文选自贵州人民出版社《七巧音乐课堂》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你会嫣然一笑:设定教学目标还有“巧”?谁都知道: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教学就要备课,备课就要写教学目标,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经历中,自己不知道写了多少回教学目标,还没听说过设定教学目标有啥“巧”呢。
一个不该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是的,这是一个常被许多教师忽略而又异常重要的问题!被忽视就是因为它太平常,平常得让你不需要思考。照搬《教参》、或者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思维随便写上几句,拟出那么两三条,也就过去了。至于目标与教学效果的问题,也许你没有多想。说它异常重要,是因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从目标设计开始的。这里面的确有不少的“巧”呢!不信?你就从回答下面的几个让你觉得不是问题的问题开始吧。
问:学校是干什么的?
答: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
问:是的。我们的中小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答:国家的教育方针讲得很明确,我们的中小学校就是要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问:正确。学校靠什么去达成国家制订的教育方针的目标呢?(这个问题有些宏观,可能不太好回答。聪明的你也许会说:)
答:靠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嘛!
问:没错。不过回答得比较笼统。在学校里,学生最多的时间是干什么呢?
答:上课,在课堂里学习。
问:很对。学生在校的时间里,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里,学生们又在学些什么呢?
答:学习各门课程。
问:没错。好,我们的问答先告一个段落。
梳理一下,关于教学目标的问题,我们从宏观上开始有了一个脉络:教育方针是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总的方向和总的指针。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着这个宏观目标而展开。实施各门课程的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体现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方针是我们必须清楚的。因为它是指导和规范学校办学、指导和规范教师教学的宏观目标。这样说,你肯定能理解。不过,你很可能会觉得这个目标与我们要研究的音乐学科的目标跨度太大、相距太远,难以联系起来。那么,让我们先来了解有关目标的分层与关系吧。
目标的分层与关系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就与我们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的联系来看,其目标关系可分为三层,我们称之为三个级别的目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上一级目标对下一级目标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
一级目标:
是关于教育目的类的目标。具体地说就是教育方针。它是由国家制订的关于培养人的总目标。其表述特点是高度概括、宏观而比较抽象。教育方针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指针,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它是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编写的指导和依据,是我们中小学校办学、教师教学的宏观指导和规范。
二级目标:
是为了确保一级目标的达成而制订的目标。就与我们教师设定教学目标的联系来看,二级目标就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组织各学科专家制订的。它阐明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功能、价值、目标与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和评价建议;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介绍到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在目标系统中,上级目标总是对其相邻的下一级目标起着指导和规范的作用,而下一级目标则完全是为了上一级目标的达成而设定的。
就以“教育方针”这个一级目标和“课程标准”这个二级目标的关系来说吧,针对“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这个要求,在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方面,就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德育类的课程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其他各门课程中也渗透了有关德育方面的要求。智育方面的课程有:《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等,其他各门课程中也渗透了有关智育方面的要求。体育方面的课程有《体育与健康》,其他各门课程中也渗透了有关体育方面的要求。针对教育方针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自2001年秋季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从小学到初中以至到高中,还专门新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门课程密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向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向去发展。美育方面设置了《音乐》、《美术》和《艺术》等课程。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我们现行的课程不是作这样相应的设置,“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又如何能够实现呢?这样一问,也许让你顿悟了一个平时忽略了的问题——对学校课程设置依据的思考。
当我们注意并了解了一级目标与二级目标的关系之后,让我们接着来关注三级目标。
三级目标:
就是教学目标。(可分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四个层面。)三级目标的制订者是我们教师。其特点是具体而密切联系实际。三级目标是与我们教师联系最直接的目标,是我们应切实把握的重点目标。
学年目标:指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功能、价值及内容的界定和对该学年的具体要求,(现行《课程目标》将不同年级划归为几个学段)设定出应当达到的基本目标。
学期目标:按照一个学年为两个学期的基本划分,将学年目标作适当分解的目标。
单元目标:以学期目标为基本依据,密切联系教材中单元的具体内容而制订的目标。
课时目标:以单元目标为基本依据,密切联系教材中的内容,将单元目标分解而成的非常具体的目标。
通过上述介绍,相信你对教学的目标系统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不过,你最关心、并急于想了解的恐怕还是“目标的设定究竟有啥巧”的问题吧。其实,“巧”是一种赞赏性的评价语,它比“合格”、“适当”等等评价还胜出一两筹。它是在达到了标准的基础上来体现的。那么,教学目标的设定有没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呢?有的。只是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事呢。让我们继续往下聊。
“鸟巢”与鸡窝
通过前面的介绍,相信你对于教学目标的层次关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对于“下一级目标应该是为上一级目标的达成而设定的”这一原则有了一点印象。然而,对于这项原则仅仅是留下一点印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再将其转换为自己的行为动机,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制订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让我们借助一件熟悉的事去思考: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是国人实现的百年奥运梦想,举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然而,在我国举办奥运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就是关于举行开幕式、闭幕式以及一些大型竟赛项目所需的主会场馆。为此,国家决定专门建造一个高规格的专用场馆,并就该场馆构建的基本水准(包括总体规模、容量、功能、舒适性、安全性、艺术性等等)提出了要求。(这个要求就是构建这个场馆工程的一级目标,也就相当于我们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方针”这个一级目标)在这个基础上,面向世界进行国际性的招标。许多国家的设计机构及设计师们根据招标要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然后参与投标。经过严格的评判、比较、筛选,最终选取了“鸟巢”的设计法案。“鸟巢”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国际一流体育场馆的水平,是一个包括钢筋、泥、木、电、声、光等等若干个建筑所需的工种的综合性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就是为达成北京奥运会所需场馆而制订的二级目标,也就相当于我们教育的二级目标——《课程标准》。构建场馆所需的各个工种就相当于我们课程设置中的语文、数学、音、体、美等等各门课程。)承担建设的各个工种按照“鸟巢”的总体构建要求,根据施工需要又制订了不同进度的施工标准。(这个施工标准就相当于我们教学的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各个工种则依据每一个施工进度的要求,进行每一天、每一次、每一个环节的具体作业。(这就相当于我们的课时教学。)最终在预定的期限内完成了“鸟巢”总体建造。让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颖而独具特色的奥运会专用场馆展现在我们的首都北京。
聊到这里,你肯定对目标系统中各级目标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是呀,如果参与“鸟巢”工程的施工人员们不依据上一级目标的要求,随意施工、自由发挥,那么“鸟巢”就会变成“鸡窝”了。
那么,我们教师制订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和识别的依据是什么呢?概括地说:要制订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全面而正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是基础和前提;全面而正确地理解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关键;密切联系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保障。
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
具体地说:要制订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应把握好三个要素:
1、正确定性。
全日制音乐《课程标准》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归属为四个领域,分别是: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教科书中的内容也都归属于这四个领域。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首先应将教科书中的内容正确地联系这四个领域。当然,具体到某一个内容该归属于哪一个或同时该归属于哪几个领域,还得作具体的分析才能确定。
举个例说吧:在某个版本一年级教材的起始部分中,呈现的内容为“唱歌”,歌曲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上学歌》:
【唱歌】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三位教师就制订了三种不同的教学目标,但其中只有一种的定性是正确的。你能判断出来吗?
A、引导儿童认真聆听歌曲,能充分感受并能描述出歌曲所表现的儿童上学时愉快的心情。
B、 引导儿童在认真聆听歌曲的基础上,能随《上学歌》的范唱舞蹈,并能以个性化的动作设计,表现出上学时高兴的心情。
C、 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在按顺序看三种目标表述的时候,可能你的心里在想:第一种没错嘛,注重引导儿童充分感受音乐是对的。第二种也对,是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编活动嘛!喔,还是第三种要恰当些。因为这是一首歌曲教材嘛,能正确、完整地演唱歌曲最重要!在能够自信而投入地演唱的基础上,歌表演的自由创编才有发挥的余地嘛。
如果你真的是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感觉是很不错的。为什么第三种最恰当呢?因为《上学歌》是歌曲教材。那么,这个课时就应该把歌曲教学作为主要内容来进行。把学生“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作为主要任务来完成。前两种目标把《上学歌》作为欣赏教材和舞蹈(表演)教材来等待,显然是定性出了问题。
也许你又会问:就《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归属的四个领域来看,《上学歌》应该归属于哪些领域呢?《上学歌》的教学可归属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这三个领域。其中,重点应放在“表现”上。这首歌本身很简单,歌词生动形象、通俗而直白,朗朗上口,低年级学生一听就能明白。曲调以五声宫调式音阶为基本构架变化而成,起伏而流畅,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很容易上口。教学中,通过聆听老师(或录音)的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情绪留下印象,这是感受。指导学生正确地演唱这首歌,并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这是表现。不过,要做到这一点还真需要教师下些功夫呢。“正确地演唱”首先是指音高、节奏、吐字咬字的准确。其次,还包括根据词意和旋律的起伏应尽可能表现出的抑、扬、顿、挫。“有表情地演唱”是指学生不仅充分的理解了歌曲,还把自己置身于歌曲塑造的情景之中,把那种“愉快、甜美、高高兴兴去上学……”的心情自然地表达出来。要达到这种效果不是很容易吧?当然,当孩子们能正确、连贯地演唱歌曲之后,也许你会启发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用适当的表演动作进行歌表演,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好,我们继续聊要制定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应把握的第二个要素:
2、适当定量。
这里指的“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份量,二是对质量的具体要求。一节课的时间也就四十来分钟,(小学一般为40分钟,中学一般为45分钟)如果教学内容过多,就难以保证质量,往往会造成蜻蜓点水似的赶进度,不深不透、浮在水面上的教学状况。定量过低,则浪费时间,或会出现就某一个环节、就某一个内容机械重复、学生厌倦的局面,最终影响上一级目标的达成。
我们仍然以《上学歌》的教学为例来研究吧。下面有三种不同的目标设定:
A.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B.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乐于参与歌表演,并能积极地创编动作,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愉快的情绪尽情地表现。
C.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用儿童打击乐器创编节奏为歌曲伴奏;能创编动作随伴奏作表演,并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太阳、小鸟、小朋友上学校)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
显然,A目标有正确的定性——歌曲教学。有明确的定量——“能正确、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就是演唱表现的质量标准。但作为课时目标,其教学内容略显单一。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适当,可能在20分钟内就完成教学任务,会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缺乏对歌曲的深化处理。目标任务定得较低。
B目标对歌曲教学的要求与A目标一致,增加了对歌曲感受与表现的延伸拓展,体现了以“表现”为主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适当的歌表演创编。对这一部分的质量既有明确的要求,又留有一定的空间。因为全班几十名学生在自编动作参与表演方面,不可能做到整齐统一。这里,目标设定用“乐于参与”、“并能积极”的表述,体现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面貌,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促使自己的教学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因此,这个目标定性正确、定量适当,是一个很好的目标设定。
C目标前面部分的要求与A、B两个目标一致,在教学内容里增加了打击乐伴奏、节奏创编,儿童画创作等等。虽然该目标设计反映了教师充分为儿童营造自由、宽松而快乐的学习氛围,提倡学科综合、培养儿童多种才能的愿望。(这种教学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毕竟很有限,内容过多,会造成顾此失彼;内容过杂,会冲淡主题。如果各项内容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就会失去音乐教学这条主线。
好,当我们对目标设定的“定性”和“定量”有了理解和认同后,需要把握的另一个要素是:
3、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的发展是动态的,并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随着学习生活的推移,学生的认知、思维及各种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要制订出科学而切实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地说,就是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已知、(即已有的知识)已能(即已经具有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实状况,把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新要求作为目标,取得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实效,(学生跳起来可以摘到果子)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我们还是以《上学歌》的教学为例。假如请你在不同地区的两所学校,对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就此内容教学。通过了解你得知:由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差异,甲校的教育状况比较落后。学生们接触音乐的机会非常少。由于师资及教学设施方面的原因,学校的音、美等课程也很难保证。全班几十名学生找不出一首大多数人能整齐演唱的歌曲。而乙校的情况则截然不同:在学校、家庭及学生生活的环境里,学生们能接触到大量的音乐,一个班里的学生能较整齐地演唱的歌曲就不下七、八首。面对有如此差异的学生,你肯定会认为他们的起点(基础)不同,最近的发展区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吧。那么,你的课时目标会如何制订呢?也许你会这样设定:(对甲校学生教学的课时目标)
基本能正确、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乐于参与歌表演,尝试用自编动作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对乙校学生教学的课时目标)
能正确、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乐于参与歌表演,并能积极地创编动作,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愉快地表现出来。
如果真是这样,我要热情地为你鼓掌!因为你设定的教学目标很巧。不仅定性正确、定量适当,还密切联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呢。在对甲校学生设定的目标中,你使用了“基本能”的限定词,表明了对主要任务的确定和质量方面的要求程度。是呀,面对音乐基础如此差的学生,你的教学能使“他们基本能正确、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就是很好的教学实效嘛!另外,在目标对歌表演的表述中,你使用了“尝试”一词也非常恰当。体现了你的教学追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的质量标准。鉴于这个班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们生活环节比较闭塞,见识少、害羞、胆怯是很自然的。你能让孩子们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说明孩子们已经能自信而投入地表现音乐了。在这个基础上,充分鼓励和调动孩子们参与歌表演,让他们充分享受音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至于孩子们是否都能主动、大方地参与表演,这的确不能要求太高。因此,“尝试”一词使用得巧!
聊到这里,你肯定会这样说:对于如何制订好教学目标,我已经心中有数了。是的,我完全相信。不过,如何“巧”设教学目标的问题,你是否已有答案了呢?其实,把握住目标设定的三个要素,是形成合格目标的必要条件。目标设定得巧不巧,还有一点讲究呢。
“巧”目标的表述
“巧”目标的表述应反映出三点:
1.行为主体明确。
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用教学论的观点来看,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其结果应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在目标的表述上,应反映出学生是行为主体。如前面《上学歌》的目标表述中,“能”、“乐于参与”、“尝试”等等表述无疑是指学生。我们常见这样的目标表述: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显然,这样的表述其行为主体就不是学生了。这里讲的“通过创设情景……”显然是指教师的行为和做法。再比如,有的目标表述:通过视频、音响的展示,使学生了解聂耳;通过学唱《卖报歌》使学生…...。这样的表述同样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便于检验和评价。
目标就是预期结果。特点是具有明确性,便于检验和评价。因此,我们在表述目标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等都可以不写进去,应开门见山地写出确切、具体的预期结果。常用的词汇有:能、(能唱、能说、能听出、能奏……)会、知道、认识、了解、掌握等等。这样的表述就很方便检验和评价,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成得如何、效果怎么样,对照目标一检查,岂不一目了然了吗。
3.简洁、明了。
其实,前面已经渗透了这个要求,如果我们的目标表述有了明确的行为主体,又写出了明确的预期的结果,那么,这样的目标肯定是既简洁又明了的了。
好了,关于巧设教学目标的问题,我们聊了很多。现在,聪明的你就不会再去追问目标设定的“巧”究竟在哪里了吧?如果你一直都认真地参与了和我的聊天的话,答案自然就会在你的心里。
(注:本文选自贵州人民出版社《七巧音乐课堂》
展开全部
怎样确立小学音乐课的教学目标论
通过得
通过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音乐教育认识不够
在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信息闭塞的湘西农村,多数中小学课表上所呈现的课时量形同虚设。领导教师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难以转变,人们普遍认为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领导业绩的的指标。因为音乐课对升学率没有没有做出直接贡献,常常被看作是“副科”。现有的课时,通常会被“主科(语文、数学、英语)”挤掉。音乐课的开设与否,学生的音乐知识和审美认识如何,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常不被领导重视。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思想,在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心里根深蒂固。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美育教育,把学校的音乐课看成是可有可无,可以任意调剂的学科。
2、教师队伍不稳定
调查发现,湘西农村多数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这样的一个现状:音乐教师基本上不具备音乐专业知识,为了适应政策的号召,一些老师通过函授拿文凭,成为“专业音乐教师”。在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弯路,就连基本的识谱、基本乐理都不会。
由于音乐教育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学校便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取而代之的是兼职的音乐教师。一个老师兼教几门课,这是常见的!湘西经济落后,导致中学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育受到很大限制。
3、教学设备欠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材呈现形式”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用参考资料除了用文字表述的教师用书之外,要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音响教材要紧密配合教科书的选曲,并用多重形式呈现(如:录音带、录像带、VCD等)”,“标准”在教学硬件上提出了明确的建议。而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欠缺,音乐课还停留在“喊唱游戏”阶段,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同样也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偶尔上节音乐课也是在班里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常把限有的经费投资在“主科”上,例如:购买些化学、物理仪器等。受“升学率第一”的观念的禁锢,作为“副科”的音乐课,改善其教学设备更是遥遥无期。
4、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识不够
湘西以土家族、苗族居多,传统的苗族人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真实的原生态歌曲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音乐文化。湘西的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深刻地理解湘西的原生态音乐形式,并使之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对保护湘西的地域和民族音乐文化都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教育机构在思考本地文化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可是,这一点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致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逐渐被“汉化”,一些特色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脱节。例如,苗族的传统芦笙节,每到节日之时,芦笙吹起,载歌载舞。然而,湘西大多数苗族居住地区已经淡化这样的节日,部分地区已经没有了。青少年的音乐素养慢慢地被“潮流”侵蚀,不仅特色民族音乐文化被“汉化”,更有被取代的危机。
5、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在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内保证艺术教育经费。”对于经济落后的湘西农村,专业教室、钢琴等设备由于经济所限短时间内可能实现不了,但是,对于价格不是很昂贵的电子琴之类的常规乐器应予以保证。县、镇教育机关的教育经费有限,本来就不是很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加之分歧又多,投入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费就少之甚少,甚至没有。有限的经费只能维持日常教学开销,根本谈不上购买音乐教学设备。
二、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中小学这个年龄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艺术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苏霍姆林斯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中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反映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各领导老师应牢牢抓住“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以音乐教育为突破口,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音乐教育来加强和引导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这就要求各阶层领导老师转变观念,打破升学率的禁锢,大力发展美育,改变“只有升学率才能救学校,才能发展学校” 的看法。
2、城乡互动
积极推行合作学习,加强文化交流是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迫切的教学需求。音乐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在强调校本探究式教学的时候,应努力与外界联系。县、镇、学校领导应鼓励一线教师进修学习,鼓励其组织学生参加城镇的音乐演出、比赛。鼓励其到艺术学校,省、市优秀的学校观摩教学。在大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城市的多元音乐文化,学习新知识,开拓视野,革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地组织教学。
3、 因地制宜,发展乡土音乐
湘西音乐艺术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苗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农村中小学,不闻钢琴、小提琴之音,但得清秀山间之鸟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用树叶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极易融入音乐课堂,并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湘西苗族有着广为流传的山歌。乡音演唱的山歌,成了湘西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或表达苗族人朴实、善美的本性,或表现苗人强悍、勇敢、向阳花的性格。山歌是苗族人的社交工具,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本区域的山歌引入中小学课堂,实现音乐民族化,避免了民族音乐在青少年身上逐渐“汉化”的趋势。
4、加大音乐教育投入,优化音乐师资
加大音乐教育投入,根本上要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首先,政府的投资,这是资金筹备的主要渠道。其次,利用西部大开发工程的有利契机,解决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再次,合理利用湘西美丽的山水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吸收社会资本,弥补教育资金短缺。
湘西农村的音乐教育师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巩固现有师资,提高其福利待遇和地位,调动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其次,鼓励音乐教师进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再次,大胆引进专业音乐教师,解决音乐教师不足的现象。
还有更多的!需要可以早我!
1、对音乐教育认识不够
在经济条件落后,交通、信息闭塞的湘西农村,多数中小学课表上所呈现的课时量形同虚设。领导教师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难以转变,人们普遍认为升学率是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领导业绩的的指标。因为音乐课对升学率没有没有做出直接贡献,常常被看作是“副科”。现有的课时,通常会被“主科(语文、数学、英语)”挤掉。音乐课的开设与否,学生的音乐知识和审美认识如何,是否达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常不被领导重视。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思想,在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心里根深蒂固。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美育教育,把学校的音乐课看成是可有可无,可以任意调剂的学科。
2、教师队伍不稳定
调查发现,湘西农村多数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这样的一个现状:音乐教师基本上不具备音乐专业知识,为了适应政策的号召,一些老师通过函授拿文凭,成为“专业音乐教师”。在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弯路,就连基本的识谱、基本乐理都不会。
由于音乐教育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联系,学校便没有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取而代之的是兼职的音乐教师。一个老师兼教几门课,这是常见的!湘西经济落后,导致中学师资力量薄弱,音乐教育受到很大限制。
3、教学设备欠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材呈现形式”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用参考资料除了用文字表述的教师用书之外,要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音响教材要紧密配合教科书的选曲,并用多重形式呈现(如:录音带、录像带、VCD等)”,“标准”在教学硬件上提出了明确的建议。而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欠缺,音乐课还停留在“喊唱游戏”阶段,老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同样也没有固定的音乐教室,偶尔上节音乐课也是在班里进行。教育行政部门常把限有的经费投资在“主科”上,例如:购买些化学、物理仪器等。受“升学率第一”的观念的禁锢,作为“副科”的音乐课,改善其教学设备更是遥遥无期。
4、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认识不够
湘西以土家族、苗族居多,传统的苗族人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真实的原生态歌曲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音乐文化。湘西的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性,深刻地理解湘西的原生态音乐形式,并使之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对保护湘西的地域和民族音乐文化都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教育机构在思考本地文化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民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可是,这一点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以致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逐渐被“汉化”,一些特色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发展中脱节。例如,苗族的传统芦笙节,每到节日之时,芦笙吹起,载歌载舞。然而,湘西大多数苗族居住地区已经淡化这样的节日,部分地区已经没有了。青少年的音乐素养慢慢地被“潮流”侵蚀,不仅特色民族音乐文化被“汉化”,更有被取代的危机。
5、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在年度工作经费预算内保证艺术教育经费。”对于经济落后的湘西农村,专业教室、钢琴等设备由于经济所限短时间内可能实现不了,但是,对于价格不是很昂贵的电子琴之类的常规乐器应予以保证。县、镇教育机关的教育经费有限,本来就不是很重视中小学音乐教育,加之分歧又多,投入各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经费就少之甚少,甚至没有。有限的经费只能维持日常教学开销,根本谈不上购买音乐教学设备。
二、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中小学这个年龄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艺术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苏霍姆林斯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中小学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反映出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各领导老师应牢牢抓住“以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以音乐教育为突破口,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以音乐教育来加强和引导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这就要求各阶层领导老师转变观念,打破升学率的禁锢,大力发展美育,改变“只有升学率才能救学校,才能发展学校” 的看法。
2、城乡互动
积极推行合作学习,加强文化交流是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迫切的教学需求。音乐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在强调校本探究式教学的时候,应努力与外界联系。县、镇、学校领导应鼓励一线教师进修学习,鼓励其组织学生参加城镇的音乐演出、比赛。鼓励其到艺术学校,省、市优秀的学校观摩教学。在大力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积极吸取城市的多元音乐文化,学习新知识,开拓视野,革新观念,才能与时俱进地组织教学。
3、 因地制宜,发展乡土音乐
湘西音乐艺术资源丰富多彩,其中苗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农村中小学,不闻钢琴、小提琴之音,但得清秀山间之鸟乐。“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用树叶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极易融入音乐课堂,并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
湘西苗族有着广为流传的山歌。乡音演唱的山歌,成了湘西原汁原味的艺术魅力。或表达苗族人朴实、善美的本性,或表现苗人强悍、勇敢、向阳花的性格。山歌是苗族人的社交工具,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本区域的山歌引入中小学课堂,实现音乐民族化,避免了民族音乐在青少年身上逐渐“汉化”的趋势。
4、加大音乐教育投入,优化音乐师资
加大音乐教育投入,根本上要加强教育经费的投入。首先,政府的投资,这是资金筹备的主要渠道。其次,利用西部大开发工程的有利契机,解决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再次,合理利用湘西美丽的山水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吸收社会资本,弥补教育资金短缺。
湘西农村的音乐教育师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巩固现有师资,提高其福利待遇和地位,调动他们教学的积极性。其次,鼓励音乐教师进行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再次,大胆引进专业音乐教师,解决音乐教师不足的现象。
还有更多的!需要可以早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