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名人郑成功的作文
2个回答
2014-12-08
展开全部
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现在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可以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不懂得如何去下笔,即使是叫现在的大学生来写,恐怕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大半天,还是写不出几句话来。可是十一岁的郑成功,他不但是一挥而就,而且气势万钧,他在文章中很简洁的说:“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这样的文章,不但令他老师惊讶,即使是现代的人,看了也会感到自叹弗如。一篇文章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思想。我们可以在这篇文章中看出,郑成功从小就有很高的政治敏感度。即使是家居生活的洒扫应对,他都能做一番政治的联想。
郑成功诞生
公元1624年(也就是明思宗在煤山自缢前二十年)七月十四日,日本九州岛西部长崎县松浦郡(原名平户)河内浦的海滨----千里滨,就像平常一样,海天一色,风景明媚,和相距不远的繁华市镇比较起来,这里算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正在海边散步,她蹲下身来,捡拾沙滩上可爱的贝壳。忽然,乌云四合,下起一阵大雨,平静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白浪翻腾。正在这个时候,田川氏忽然感到肚子一阵阵剧痛,她知道马上就要分娩了,但一时却找不到地方避雨,只好踉跄地倚在一块巨石旁边坐下,就在这里,她平安地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块石头,因郑成功而成名,被称为“儿诞石”。现在这块石头,仍在平户千里滨的海滩,高八十公分,宽三公尺。如今这块石上刻着“郑延平郡王庆诞芳址”九个字,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据说,目前已经被海沙埋陷,满潮时没入波浪中仅得见其尖端。在千里滨的东侧,有一块碑文,全文约一千五百字,记录着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生郑成功之事,以及郑成功一生的功业事迹。
根据传说,在田川氏生产的时候,很多人看到郑家的屋子,红光满天,起先以为失火,大家忙着赶来救火的时候,才知道是添了一个男孩。随着郑成功的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也许这些传说都是子虚乌有,却可以反映出,在人的心目中,郑成功是一代英雄。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可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
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 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 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郑成功诞生
公元1624年(也就是明思宗在煤山自缢前二十年)七月十四日,日本九州岛西部长崎县松浦郡(原名平户)河内浦的海滨----千里滨,就像平常一样,海天一色,风景明媚,和相距不远的繁华市镇比较起来,这里算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
一个大腹便便的孕妇,正在海边散步,她蹲下身来,捡拾沙滩上可爱的贝壳。忽然,乌云四合,下起一阵大雨,平静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白浪翻腾。正在这个时候,田川氏忽然感到肚子一阵阵剧痛,她知道马上就要分娩了,但一时却找不到地方避雨,只好踉跄地倚在一块巨石旁边坐下,就在这里,她平安地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块石头,因郑成功而成名,被称为“儿诞石”。现在这块石头,仍在平户千里滨的海滩,高八十公分,宽三公尺。如今这块石上刻着“郑延平郡王庆诞芳址”九个字,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据说,目前已经被海沙埋陷,满潮时没入波浪中仅得见其尖端。在千里滨的东侧,有一块碑文,全文约一千五百字,记录着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生郑成功之事,以及郑成功一生的功业事迹。
根据传说,在田川氏生产的时候,很多人看到郑家的屋子,红光满天,起先以为失火,大家忙着赶来救火的时候,才知道是添了一个男孩。随着郑成功的出生,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也许这些传说都是子虚乌有,却可以反映出,在人的心目中,郑成功是一代英雄。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可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
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 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 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2014-12-08
展开全部
住在思明区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对郑成功这个名字感到十分的亲切与熟悉。他不仅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还是传播闽南文化的使者。他在思明地域内生活了十多年,思明区的许多地方至今都还留存着郑成功当年的足迹。鼓浪屿皓月园中矗立着十五米高的郑成功塑像,供我们瞻仰、深思,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留给了我们一份要自己发现的丰厚礼物!
三百多年前,郑成功不畏强虏率领水军,将荷兰人赶出了台湾,让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成为了第一个打败西方侵略者的东方人。他带领闽南人迁移到了台湾,并带去了许多先进的中原文化。你会发现,台湾文化里有许多和闽南文化相似的地方,其实那都是一脉传承的中华文化。
因为有了郑成功,台湾和厦门这块曾经被他亲自命名为“思明洲”的土地有了更加无法割舍的的联系,当然,他的伟大功绩也被两岸人民传颂着。如今,不仅是台湾的台南市,我们思明区也举办一年一度海峡两岸的“郑成功文化节”,促进我们和宝岛台湾的文化交流。郑成功文化丰富了闽台民俗艺术,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不,我们今年举办的海峡两岸的“郑成功文化节”文艺表演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你看,极具闽南特色的“贡球”、“踩高跷”、“蜈蚣阁”、“拍胸舞”等表演诙谐逗趣,具有浓郁的闽南生活气息;禾厝社区的“宋江阵”演练显示了闽南沿海居民尚武强身,抵御外敌的传统;来自台湾的艺术团体则表演了颇有气势的郑成功士兵阵,再现了郑成功操兵演武、收复台湾的英雄故事,令观者无不感慨万千。
现在,我们正在以一种浪漫的方式纪念着这位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英雄。在厦门,有许多事物都贴上了“郑成功”的标签。不信你听,有走马路、洪本部、演武大桥、成功大道等地名路名;有近一半的旅游景点都和郑成功有关联,鼓浪屿、万石植物园、同安、集美等等。细细数来,你能感觉郑成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深入了思明人文风土的各个角落。不仅如此,一年一度的中秋博饼,更是将当年成功军队士兵中秋思念家乡亲人的消遣活动,变成了我们厦门人的节日狂欢,成为必不可少的传统节目。每当我们沉浸在博饼带来的快乐时,都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民族英雄。
虽然相隔300多年,我们感觉依然和他同一片蓝天。在海峡彼岸,也有一群人,和我们一样赞颂着他。因为有他,我们和海峡同胞的心离得很近很近。我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与海峡那一边的人们同在祖国的怀抱中共同缅怀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三百多年前,郑成功不畏强虏率领水军,将荷兰人赶出了台湾,让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成为了第一个打败西方侵略者的东方人。他带领闽南人迁移到了台湾,并带去了许多先进的中原文化。你会发现,台湾文化里有许多和闽南文化相似的地方,其实那都是一脉传承的中华文化。
因为有了郑成功,台湾和厦门这块曾经被他亲自命名为“思明洲”的土地有了更加无法割舍的的联系,当然,他的伟大功绩也被两岸人民传颂着。如今,不仅是台湾的台南市,我们思明区也举办一年一度海峡两岸的“郑成功文化节”,促进我们和宝岛台湾的文化交流。郑成功文化丰富了闽台民俗艺术,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这不,我们今年举办的海峡两岸的“郑成功文化节”文艺表演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你看,极具闽南特色的“贡球”、“踩高跷”、“蜈蚣阁”、“拍胸舞”等表演诙谐逗趣,具有浓郁的闽南生活气息;禾厝社区的“宋江阵”演练显示了闽南沿海居民尚武强身,抵御外敌的传统;来自台湾的艺术团体则表演了颇有气势的郑成功士兵阵,再现了郑成功操兵演武、收复台湾的英雄故事,令观者无不感慨万千。
现在,我们正在以一种浪漫的方式纪念着这位海峡两岸共同敬仰的英雄。在厦门,有许多事物都贴上了“郑成功”的标签。不信你听,有走马路、洪本部、演武大桥、成功大道等地名路名;有近一半的旅游景点都和郑成功有关联,鼓浪屿、万石植物园、同安、集美等等。细细数来,你能感觉郑成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已经深入了思明人文风土的各个角落。不仅如此,一年一度的中秋博饼,更是将当年成功军队士兵中秋思念家乡亲人的消遣活动,变成了我们厦门人的节日狂欢,成为必不可少的传统节目。每当我们沉浸在博饼带来的快乐时,都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民族英雄。
虽然相隔300多年,我们感觉依然和他同一片蓝天。在海峡彼岸,也有一群人,和我们一样赞颂着他。因为有他,我们和海峡同胞的心离得很近很近。我期盼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与海峡那一边的人们同在祖国的怀抱中共同缅怀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