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就能战胜癌症吗
患上癌症是否意味着生命的倒计时?
当然不!
早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癌症其实是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此后,各权威组织也纷纷将癌症从“不治之症”的范畴内剥离出来,与癌症和平共处,并非不可能。
虽同为慢性病,但人们对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畏惧程度却相去甚远。
面对前者,大多数人都能泰然处之,而对后者,则几乎无法接受。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癌症的认知仍然不足。
癌症具有慢性病的特征,潜伏期较长。再加上现代治疗方法对癌症的有效控制,使患者生存期大大延长。
大多数癌症都是来得慢、恶化慢、死亡慢。通常,从最初的细胞突变到症状显现被检查出来,最少需要2~3年,甚至5年、10年时间。
在漫长“潜伏”过程中,现代医疗的进步使人们有了更多机会实现对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事实上,对病情进展有更大负面影响的是人们对癌症的态度。
有人说:“很多癌症病人是被吓死的。”虽然医学上不能得出上述结论,但某种程度上看,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有的人被诊断患癌后,压力过大、吃不好、睡不好,甚至产生抑郁情绪,自然难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的患者看似重视,却慌不择路,有病乱投医;或偏听偏信,上网查资料,搜寻各种神医妙药,用错方法,反而加速病情恶化。
对待癌症的理性态度应该是:既不偏听偏信乱投医,也不灰心放弃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作为一种慢性病,其中:
1/3可预防;
1/3可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治愈;
1/3不可治愈,但通过适当治疗可控制,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让癌症成为可控慢性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大约有30%的癌症死亡源自5种主要危险因素:
① 高体重指数
② 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低
③ 缺乏运动
④ 吸烟
⑤ 饮酒
如能尽可能避免上述病因,就可避免部分癌症的发生。
图片来源:摄图网
倘若不幸“中招”,又未能早期发现,那么,积极地带瘤生存、与癌共处,应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必须强调的是,提倡“与癌共处”并不是不进行治疗,而是在积极配合医生的基础上,尽可能调整自身状态,回归相对正常的生活。
如何带瘤生存?
美国癌症协会网站刊文专门论述了如何带瘤生存:
首先,了解哪些癌症可能需要面对这种情况,比如进行治疗后的卵巢癌、慢性白血病、部分淋巴瘤等。
其次,弄清什么是与癌共处的“正常状态”。
患癌后,生活肯定不可能完全回到患病前,“正常状态”应当是包含一些改变的,比如有些东西要少吃了,有些活动不能做了,工作节奏要重新调整了,例行服药检查要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最后,尝试用以下方法来调整心情,克服恐惧,与癌和平共处。
01 把恐惧说出来
找个可信赖的朋友,敞开心扉。研究证实,只要将不良愤怒、恐惧等说出来,就有助于这种不良情绪的缓解。
02做你过去想做而没做的事
很多人都有梦寐以求想做的事,却苦于没时间,此时不妨开始实施,也能转移你对癌的过于关注。
03以积极态度去工作
但不要强求自己总保持乐观,因为没人能一直如此。在积极面对的同时,也要留给自己闹点小情绪的时间。
04花更多精力去做一些健康改变
比如,在自己戒烟的同时,还应劝说周围吸烟的朋友戒烟。
05锻炼
咨询医生自己能做哪些运动,然后积极去贯彻。
与癌共处,心态尤为重要。
正如抗癌长达12年的患者玛丽索尔所说:“癌症现在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心怀希望。”
【心态与癌症】
“癌症性格”这种观念无疑也影响着很多不幸的癌症患者。当医生告知他们诊断结果时,他们常常会无法控制住这样的念头:
我生癌是不是自找的?
我的不良情绪会不会加快肿瘤生长、影响治疗效果?
假如我想象我的身体正在与癌症搏斗、或者暗示自己我其实没事、这样做能不能控制住癌症的发展?
如果我放松心情或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我的癌症是否可能被治好?
面对癌症的诊断,处理好情绪与感受等心理活动固然是很重要的。针对人们的情绪以及人际关系进行的治疗(有时被称为社会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帮助癌症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改善生活品质。然而,不得不遗憾地说:并没有良好证据能够证明诸如此类的心理干预能够降低罹患癌症的风险、预防癌症复发或者帮助患者活得更久。当然,这不是说集体支持、个体化治疗、正念法以及放松疗法等手段就没有价值,它们仍然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以及伴随癌症诊断而产生的低落情绪。
【性格特质与癌症】
多年来很多人深信某些特定性格类型的人群更容易患癌。大家普遍认为神经质或内向性格的人群风险更大。还有一些人据此相信性格特质还影响着癌症的预后——具有“癌症性格”的患者会死得更早。
虽然也有一小部分研究支持此观点,但这方面绝大多数研究都倾向于提示性格与癌症之间没有关联。科学家们注意到,这一小部分研究常常规模较小、设计不良或者没有进行充分对照。这就意味着,这样的研究结果更可能是研究偏差或者随机概率所导致的。同时,一些学术刊物还存在发表认为癌症与性格之间有关系的研究,而拒绝阴性结果研究的倾向。道理很简单:认为癌症与性格之间有关联的文章显然更加吸引读者眼球。
在2010年,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设计最为良好的一项科学研究得以发表。该研究涉及60000名受试者,并对他们进行了至少30年的跟踪随访。这项严谨的研究充分考虑了吸烟、饮酒以及其他已知癌症风险因素,结果却没有找到性格特征与总体癌症风险之间的关联。甚至,性格特征与癌症生存率之间也没有关联。
【乐观的态度会影响癌症吗?】
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常常会因为他们对于癌症所产生的情绪反应而蒙受负罪感。他们可能会强迫自己在任何时候始终保持乐观正面的态度。然而这是不现实的,根本无法做到。这种压力可能来自癌症患者自身、来自他人,或者两者皆有。事实上,悲伤、抑郁、负罪感、恐惧以及焦虑等心理变化都是正常的,是一种面对重大人生变故时的必经过程。逼迫自己忽略这种感受或者对他人闭口不谈只会令患者感到更加孤独,进而导致痛苦的情绪进一步恶化。有些患者一旦感觉自己无法总是保持乐观时就会自责、负罪感深重,这同样会加重情绪负担。
另一方面,有些癌症患者相信精神的力量能够阻止这一严重疾病的发展,这在本质上其实是同一种思维方式的两种表现形式。这样的信仰无疑颇具安慰作用,令人在面对癌症风险时获得些许安全感:如果这是真的话该有多好!癌症患者们就可以利用意念的力量阻止恶性肿瘤的生长。可惜,这种意念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旦癌症患者无法完美地保持这种信仰,他们就又会陷入自责。
为了深入了解心态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者们对1000名以上脑部与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了观察。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在情绪状态方面得分高的患者与得分较差的患者之间并未显示肿瘤生长速度与存活时间长度方面的差异。基于目前对于癌症发生与发展的了解程度,没有理由相信不良情绪会导致癌症或者加速癌症的发展。
【心理疗法能够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吗?】
在癌症与心理疗法以及压力缓解治疗领域的研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结果,这种现象困扰着研究人员以及癌症患者们。例如,1989年大卫·斯皮格尔(David Spiegel)及其同僚们似乎发现心理治疗与较长的患者生存时间存在关联,但是开展同类研究的其他研究人员却未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2004年的一项研究回顾梳理了大量设计良好、针对接受心理疗法的癌症患者(1000名以上)的研究结果,最终没有发现心理疗法对延长生存的作用。
到了2007年,另有研究人员对所有此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除了一组对象医疗状况显著不同影响了结果以外,他们没能发现任何一项针对心理疗法与癌症生存时间的随机临床研究显示心理疗法能够带来积极的效果。
最后,斯皮格尔本人也于2007年以一群新的患者为对象做了重现1989年研究的尝试,以确认是否能够获得与之前那次试验同样的结果。这次研究的结果提示,接受心理疗法的患者的生活质量确实得到了改善,然而这一次他们在生存时间上并没有与其他患者显示出差别。
过去几十年间的研究发现,通过互助小组向癌症患者充分提供信息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以及疲劳等症状,降低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
这些互助小组的存在的确可能改善生活品质。然而,现有科学证据却不支持互助小组或者其他形式的精神健康疗法能够使癌症患者存活得更长久。
【精神健康疗法与情感支持】
癌症侵蚀着人的身体,同时也影响着人的情绪与感受。然而我们不建议将某些宣称能够阻止肿瘤生长的精神健康疗法作为癌症治疗的唯一手段,也不应该仅仅因为有人认为那样能够延长生存期而去尝试。但是,精神健康疗法以及情感支持的确能够帮助癌症患者和他们身边的人更好地应对癌症。癌症患者可以考虑和他的癌症护理团队进行沟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靠自己度过癌症诊断与治疗周期,而有时也不妨和其他有同样经历的患者进行交流。
癌症患者的心态、情感以及心情很可能每一天,甚至每一小时都在变化。或许某一天他会感觉非常良好,但是到了第二天却又变得非常糟糕。需要记住的是,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并且假以时日,绝大多数患者都有能力面对疾病的现实,在生命的旅途上继续前进下去。当然,一些患者可能需要向互助小组或者精神健康方面的专家寻求额外帮助。患者应该振作起来寻求必要的支持,让自己保持最佳状态,尽可能享受最高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