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的诗

鲁迅旧诗--少年时读鲁迅,喜其[朝花夕拾],[伤逝],[孤独者]及[在酒楼上]等篇,及所作旧诗。悼杨铨(1933年)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 鲁迅旧诗- -

少年时读鲁迅, 喜其[朝花夕拾], [伤逝], [孤独者]及[在酒楼上]等篇, 及所作旧诗。

悼杨铨(1933年)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惯于长夜过春时(1931年)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自嘲(1932年)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答客诮(1932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万家墨面没蒿莱(1934年)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几首诗的写作背景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98dcdac2b85
2006-12-15 · TA获得超过22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鲁迅的诗
鲁迅在文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被文学史家所称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传统在鲁迅身上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示出来。我们如果仔细读他留下的几十首诗歌,就会惊异地发现,他对传统诗歌内在特征的把握是超人的。在他的诗里.人们多少可以找到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子。但鲁迅又远远地超越了古代诗人那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价值法则,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向蕴。鲁迅无意于成为一个传人,可他确实算得上一位超尘拔俗的歌手。他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民深深的爱,以及自我献身精神,使他的诗表现出独立的自我人格。而他的渊博的文化知识,开阔的精神视野,又使他充满了透彻、深刻的艺术品味。这一切,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独有的审美情韵,其艺术价值,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七十余首诗,其中包括新体诗、民歌体诗、打油诗、近体诗等.这些诗有的最早记载在其弟弟周作人的日记中,有的存于友人手里,有的夹写在杂感和小说间。鲁迅很少保存自己的诗稿,他写诗旨在抒一时之性情,并没有全神专注于诗的创作。这并不意味着鲁迅不重视诗歌的艺术,相反,他一生中一直积权倡导和支持中国的新诗的更新和发展。尽管他的艺术天赋并不主要是表现在这一领域里,但从他的诗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从五四到“左联”时期中国诗歌的变化痕迹,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从现存的所有诗作里,我仍可以发现鲁迅的非凡的诗人个性,他把中国近体诗的陈旧的情感方式和老气的格调,从国故的纸堆中解放出来,并开拓了新的境界。在对近体诗的精神内涵的现代化的转化方面,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鲁迅为我们留下的大量诗文,无不进放着动人的激情,而他在诗歌理论的建设上,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08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摩罗诗力说》。这可以说是他的诗学理论的一个宣言。在这里,不仅表现出他的审美观,而且也表现出他的价值理想。这是他后来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鲁迅把诗看成人的自我意识的达成方式,看成立人、育人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诗是一种理想之火的载体,是生命强力张扬的产儿。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从其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中,就可以看出一斑的。

真正的诗,从来不是没有个性的自我吟唱,如果诗人一旦沉沉湎于封建旧道德的利己的境界里,那诗人的生命就终结了。因此,他十分看不起那些御用文人,“从我们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有了也即罢;对于尧先生的一颦蹙,殊无所用其惭惶。”鲁迅对中国新诗中的叛逆情绪的赞赏,饱合着对人的健全理性的期待。因为他知道,“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闭机”,慷慨悲歌、求维新之声,是保守者们所无法理解的。善美刚健的诗人,才可谓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当有人对爱罗先柯的诗作不屑一顾时,鲁迅为之辩护道,这位诗人具有“一个幼稚的然而纯洁的心”。我掩卷之后,深感谢人类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因为他的作品“是用血和泪所写的。”把自由意志和良好的情操者成诗的灵魂,这是鲁迅审美思想中的重要核心。鲁迅一直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诗是一种创造,一种精神欲求的达成。尽可能地把人的潜能表达出来,这是诗人的职责之一。在这里,鲁迅把德国浪漫主义诗学精神使命化了。德国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是对人类自身的“第一次自我批判”的文化思潮,它蔑视传统理性和现代社会技术。操作对人的异化,主张把人的自我从非个性化的囚牢中拯救出来。浪漫主义哲学家与诗人们,一直把诗与人生的合一,人与大自然的契合交感,以及纯性灵的张扬当成重要的美学原则。鲁迅对尼采等人的看重,以及对德国哲学传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和认可,表明他在精神和气质上,与尼采前后的浪漫主义传统,有着亲缘的联系。尼采的超人的人生独语,充满孤独与冒险意识的诗化哲学,是对人自身潜能的一次伟大的发现。他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对世俗的超越精神,对鲁迅来说,都是备感亲切的。因此,鲁迅早期的精神个性中,具有较强的追求个体生命意志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个性。他对尼采、叔本华等人的礼赞,对德国浪漫主义诗学影响下的西欧各国诗人,特别是英国传人的喜爱,使他在审美倾向和思想观念上,呈现出尼采式的个性来。这种个性,一直影响了他一生。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都留下了早期个性主义的影子。

鲁迅后来的文学实践,一直保持着这种个性,他在创作中深刻地表现了生命的个体的内在张力,他对诗人的评价也是以此为尺度的。随着他个体生命体验的丰富,以及中国社会的动荡变化,他一方面强化了自己这种个性化的诗化哲学,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领域里,把“摩罗”精神与现实精神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他的充满力度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雄辩力,又具有尼采式的诗人情调。因此,他的作品是思想家与诗人的产物,他对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观的思想性的和现实性的东西,是十分看重的。许多年来,他一直注重对青年作家中诗人的个性的引导。他在评价白莽的诗歌时,深深地被诗人的殉道精神和纯真的性情所感动。他写道,“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日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意,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鲁迅很少如此高地赞扬过同时代人的诗作。在鲁迅看来,重要的不是诗歌形式的自身,而是它所呈现的人的精神价值。诗集《孩儿塔》以自己的纯魂真魄和叛逆情绪,构成了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当诗人把自己真正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历史的进程中时,才会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任何诗人如果不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里,不把情感置于人类崇高事业的洪流中,无论其作品怎样充满艺术情调,都不可能成为时代的号手。鲁迅对此深信不移。

由此可见,鲁迅对诗及诗人自身的看法是别致的,这里隐含着他的精神世界深刻性的因素。他不仅在美学思想上高扬着自己的精神个性,而且在创作实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在鲁迅的诗人气质和诗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迷人的东西。

鲁迅之于诗,是业余的偶作,但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鲁迅诗中恰当而精彩地表达了自我意识,他的价值观,他的思想趣味,他的幽默风格,都在诗中得到了形象的再现。青年时代立志报国的诗作《自题小像》,可以说是青年鲁迅的人生誓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其境界之高,立意之深.是为后人所至佩的。而《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因其爱憎分明而名垂后世。在这些诗中,看不到吟花赏月式的恬静安宁,也看不到逃离现实的自我吟唱。在这里,冲动着一种热情,一种献身于人类事业的情操。面对“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的破败景致,鲁迅的责任感是十分强烈的。他既表现出屈原式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又表现出拜伦、雪莱、裴多菲等“摩罗”诗人志不拘检的气魄。鲁迅在诗句之中,扩张了自己的感性个体的生命欲求对现存理念的冲犯,这种冲犯并不是粗浅地呈示在一种观念、思想的演绎之中,而是闪现在一种深湛的自我体验里。鲁迅一贯高扬着“立人”与改造国民性的旗帜,将自我置身于社会变革的潮流里。他蔑视传统文人无我的个性,主张人的个性意志的张扬。鲁迅在作品之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理想,他以怀疑的和否定的目光,审视着对象世界。既然是选择了“我以我血荐轩辗”的道路,那么,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他前进的步伐。正像他在《野草·过客》中描写的“过客”一样,义无返顾地沿着没有路的地方走下去,这才是探索者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在“荷戟独彷徨”的时期,还是在“怒向刀丛”的岁月里,他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法则。把人从冬眠的状态中苏醒过来,改造国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走向,在他那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众多的诗句,无一不表现出这一坦荡、磊落的情怀。从他的咏叹、抒怀之中,一种崇高、冲荡的境界诞生了。诗人的冲动,诗人的向往,在这种境界中被蒙上了庄严的色泽。

如果仅仅把鲁迅诗歌形容为“金刚怒目”的特点,显然是不全面的。他其实是一个极有人情味的人。他的仁爱精神,他的恪守友人道德义务的品格,他的忘我的热情,是十分感人的。这一切,也在他的诗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回荡着他的父爱情感的《答客诮》,读来使人看到了鲁迅世界的温存的一面;《悼丁君》悲愤的格调,涌动着鲁迅对进步知识者的爱惜之情。而在赠友人的《送增田涉君归国》、《赠人二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送O.E.君携兰归国》等诗中,对友人的关怀、爱戴的情感更是溢于言表。如《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诗句平和、委婉,在意象密度较大的情趣里,将对友人的劝告、忠言,形象地勾勒出来。鲁迅对人是平等的,他从来反对人与人的主奴关系。在对敌人的毫不宽容的同时,对友人,对幼稚的青年是格外爱护的。我们在他的赠友人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富有人道感和正义感的心理过程。他对郁达夫的温和而又严肃的态度,多少让人看到鲁迅平易近人的一面吧。

鲁迅一生结交了大量的朋友,他与许寿裳、冯雷峰、瞿秋白等人之间的交往,至今仍是文坛上的佳话。特别是对青年人炽热的关怀,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所写下的那首千古绝唱,融汇着他无私的父爱精神:

惯干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全诗凝重、沉郁、悲壮,既有冷傲、幽愤的情感,又充满对青年烈士的哀戚。鲁迅个性中的“冷”与“热”的特点,在这里的表现是典型的。在萧瑟悲凉的情境之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翻滚摇荡的激情。这真挚的感情在他的诗中是俯拾即是的。鲁迅向来看重青年人在社会上的作用。无论是早期信仰进化论,还是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美学,他对中国青年事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只要回顾一下他对青年版画家们的支持,对穷困、流浪中的文学青年的慷慨援助,以及掩护被迫害的学生的举动,就会发现,鲁迅是为了正义和友谊而献身的人。那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多么形象地展示出他热爱下一代的心灵。尊重人、热爱人、关心人,把人当成人而不是物,这是鲁迅一贯坚持的人道原则。在他的那几首悼亡诗中,生动地刻画出他的慈悲的精神形象。鲁迅诗歌动人的一面,正是表现在这富有人情色彩的咏叹之中。

叛逆文人的世界里,汲取了一种反抗绝望的品格,同时也将自我自塑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全新人格。他的诗没有隐退尘世、逃遁于自然山色的空灵之作,也不浸淫于吟花赏月的温情里,除了对同类者施之以爱外,他更主要还是以一个与空虚和黑暗进行肉搏的勇士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在鲁迅那里,退路是没有的,只有奋然的前行,此外没有别的选择。

因而,鲁迅的诗时常表达出一种对新的秩序的期待。正如同他把世界理解成一种过程一样,他对人与社会,始终抱有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并不是来自于对先验的理性法则的膜拜,而是对人自己创造自己的一种坚定的信念。人可以在自己的选择中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要经过独立的创造,希望是存在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意识到了时间的不可退性,旧有的必将逝去,新的一定会到来。在进化的途中,一切永恒的教义都是不存在的。《人与时》这样写道:

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

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

一人说,什么?

时道,你们都悔辱我的现在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

我不和你说什么。

在自然法则面前,人是渺小的;但顺应时光创造新生活的人,才会有其生命的价值。这首艺术形式还十分粗糙的新诗,可挑剔的东西也许还很多,但鲁迅的这种深味人类历史进程的体验,把他的心理时空扩展了。于是,他超越了传统静态的时空概念,将绵延的观点引入到诗作里。“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创造别一世界的新境界,才会有艺术家新的生命。人生是前进的,艺术同样是前进的。‘新意匠”,其实就是文艺革新进步的标志。鲁迅相信,这种不断更替的变化过程,是任何力量也阻拦不住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他依然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种感触涌动着一种生命的期盼。在沉寂的暗夜里,诗人兴奋地远望静听,模斜的北斗下面,正预示着晨曦的来临。这是一个最为黯淡凄迷的时刻,也是最有希望的时刻。鲁迅在万籁俱寂之中,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的流动的声音。一切都在逝去,逝去,而变动是永恒的。人的生存过程就是不断与旧我告别的过程。因此,他在“寒凝大地”中,看到了萌动的“春华”;在令人窒息的“无声处”,听到了隆隆滚来的“惊雷”。这种精神寓言在鲁迅的诗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效应,它把鲁迅的诗歌境界,提高到新的阶段。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富有智慧和预言精神的鲁迅,一个在绝望中挣扎、搏斗,创造新的精神秩序的鲁迅。鲁迅在深沉之中,奔放着一种突飞的热情。从这激越的旋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领略到一种搏击者的快慰呢?

(三)

如同我们在小说、杂感中看到鲁迅的困惑、激愤、悲壮的艺术图景一样,在他的诗的世界里,同样使人感到一种苍凉、遒劲、雄浑的美学精神。造成鲁迅诗歌迷人魅力的主要原因,应当说是他那种超凡的禀赋和人格的力量。宋代的苏辙在评论孟子和司马迁时曾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现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气质、修养、节操,对文学家的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辙所谈到的“奇气”,正是就此而言的。鲁迅的诗,疾徐纵横,迥拔流俗卓然独立,蔚为奇观。其间充满着苏辙形容的那种“奇气”。他的审美个性,在这种韵致中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大体说来,鲁迅的诗,其气壮,其情真,其境高,颇有起迈之风骨。这里既有吟咏志向的心灵的独白,又有感时哀民的叹惋;既有讽世嘲骂的戏谑,又有真挚婉转的倾诉。但鲁迅不像古代诗人那么事功,他一方面不满于传统诗人所谓的“美政”理想,另一方面,又反对一味遁迹山林的野趣。在鲁迅那里,自我的超腾,自我的选择,自我的挣扎,一直伴随始终的。他并不向往仙境,而是执着于现实的人生,他不依恋沉洒予以往,而是关注着未来。读他的诗,人们会被浓郁的使命感和批判意识所震撼。像《自题小像》宣言式的警语,《惯于长夜》悲愤的情怀,《无题》(“万家墨面”)的优患意识,是动人肺腑的。而《自嘲》诗中的磊落的胸怀,不逊的傲骨,如今已成千古绝唱:

运交华盖欲何求,来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对自我的最真实的描幕。全诗意寓于境中,境又生于意里。客观的白描与形象的写意交织在一起,在情与境的转换中、衬出作者的志趣名言。这里声情并茂,幽冷沉郁之中进射出浩然之气。才、胆、识、力浑然一体。没有高远的目光和洒脱的性情,是无法写成的。叶燮说:“文章千古事,苛无胆,何以能千古乎?”朱熹也说,真正的诗人,“德足以求其忘,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鲁迅的胆识和人格修养是举世公认的,在中

国现代社会最黑暗的年代里,他一直保持着探索者可贵的情操。正是他的这种不俗的凛然正气,使他的诗充满激越庄严的格调。

崇高的志向与开阔的境界,是鲁迅诗歌的重要特征。鲁迅很小时,就立下了报国济世之志,留学日本时经常“赴会馆,跄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陈天华的《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曾深深地鼓舞过他。他青年时代的那些“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式慷慨激昂之情,对他的诗作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字里行间,常常可以看到他神驰四野,心怀八方的自由精神。一首《自题小像》,可谓诗人个性的旗帜,其视野,其气魄,其格调,均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茎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此诗起笔不凡,富有变化。境界宏阔,以气夺人。先是对苍凉人生悲郁的体悟,继而是自我的独语。情由外而内,意由平而深。前两句怨而悲慨,后两句则陡然突起,如沉海峡尤腾跃,冷寂、肃杀之景顿然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放落纵横、气吞日月的人生境界。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自题小像》的境界,是诗人在与大千世界对白中的一种悟性的升华,是自我人格的坦然流露。诗人不拘泥对现象界的静态的审视,而是在自我与客体的对照、交流之中,领悟人生之要义,把握自我的精神走向。这种襟怀和气势,是何等的旷达和豪放!

在鲁迅的诗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他将思想知觉化的过程。鲁迅有时借助诗中的意象,隐约地衬托自己的心境。诗人凭着一种直觉,一种情绪,把自我的感情外化在对象世界里。象《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无题(二首)》,《赠人二首》,《无题》(“一枝亲清采”),《秋夜有感》等.并不像《自嘲》、《自题小像》那样点明旨意,而是在婉转、交错的形象描摹之中,捕捉心灵的对应物。借着客观实体的外在形态,将情绪铸在其中。这里一方面展示了作者精湛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形象思维的一个特点。他的敏感和深沉,使他善于找到独有的方式,在一种幻觉中,精确地展示精神世界的奥秘。如《湘灵歌》,全诗是对湘灵及湘水两岸氛围的描述,从写景、状物种悲壮的情绪点缀出来: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这里既有凄冷的景致,又有传说中的幻境;有对比,有衬托,全诗肃杀清冷,森然沁人。直观的意象中透着悟性,反讽的语句里凝着神思。诗人像是在把思想还原为知觉,诗的背后承载着作者精辟的现实观。类似这种表现方式在他的作品中是经常出现的,这种以知觉表达理念的方式,使全诗充满一种隐喻的特点。借着自然之景而抒发内心的情愫,鲁迅显得十分从容娴熟,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诗人瞬间的感受是长久的体察基础上的一种升腾和转换,它与诗人思想的潜在因素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可见,鲁迅是深悟中国古典诗歌的要领的。在有限之中创造一种丰富的意象世界,给他的诗带来了巨大的张力。他的思想在这种感觉印象的交错里,扩大了时空的界限。

如果用“热情”和“冷酷”两种概念来比照鲁迅的诗的话,那么显而易见,他的作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他一方面是桀骜不驯的个性的张扬,另一方面,又是对黑暗世界冷酷的自我体验。人们既可以从中觉察出反抗绝望的心理状态,又可以发现他内心排泄不除的那种凄苦的情境。在鲁迅诗中,常常出现“寒夜”、“怨绝”、“凄琼”、“寒云”、“寥落”等词语。特别是对黑暗的描写,是屡见不鲜的。这些个令人栗然的境界在他那里的重复出现,是颇有象征意味的。鲁迅曾经承认,自己的内心是苦痛的,可他偏要向这苦痛的世界捣乱,以自我的搏击显示人的价值。他那么习惯干寻找冷气重重包围下的客观实体。在无光无爱的环境里,搜寻人的存在的意义。中国社会与中国的文化,的确大沉重了,它几乎使国民无法得到喘息的机会。“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悼丁君》)这哀怨的句子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它实际上正是鲁迅自我心境的外化。“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无题》)。这种荒凉中孤单的身影,也许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吧。在类似的诗句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对孤寂、死灭的深层领悟,那种对人生命运的悲剧色凋的把握。不过鲁迅并不是在渲染一种恐怖之情,而是在以清醒的目光,显示自我对现实绝境的态度。超越现实苦难,在自我体验中寻找人生的要义,这是鲁迅对悲剧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他对社会与个体的人的充满悲凉之气的观顾,闪现着最为深切的人道的光泽。从他的控诉和独语里,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忧郁和痛楚。

但鲁迅并不是一个感伤主义诗人.他并不那么幽幽怨怨,哀哀切切,他从来没有把自我置于狭窄的个人情感的天地间。在他的思想和诗歌的深处,一直奔涌着冲破困惑与沉默的那种悲慨之气。依《悼杨铨》的愤然的声音,显示了作者耿介的性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而《报载患脑炎戏作》,其词刚硬,其调劲健,为一般人所难以企及: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

在这类诗中,他一反委曲、含蓄的手法,而是在震怒之中散出疏狂的毫气,很有豪迈放达之风骨。但这种放达并不像李白那么宏阔超迈,也不像苏轼那么千姿百态。鲁迅的诗中没有空想的自慰,没有缥缈的乌托邦色彩。他把热情、信念、统统寄寓到对自我潜能的表露上。这里,他既拒绝了对超现实的宗教先验理念的接受,又拒绝了中国传统绅士的隐逸之梦。在这类诗中,鲁迅高扬的是自我的人格,是对生命价值的认可。其体格之高,性情之纯,气魄之大,今后人为之倾倒。读鲁迅的诗,就仿佛感到一个孤独的狂狷之士,站在沙漠上,看着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率真而出,不拘一格。读着这些既冷峻又魂魄冲荡的激扬文字,我们不能不深深佩服他的迷人的精神个性。

幽默,不媚俗,是鲁迅诗歌的又一特点。他的许多打油诗和民歌体诗,带有“戏作”之意。中国古代诗人那种迂腐的怀旧、恭敬古贤的吟诗作唱的书卷气,在他那里是看不见的。鲁迅机警幽默,善于在形象地把握对象时,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活剥正人君子的伪态。而对庸众身上病疾,则不留一点情面。在《我的失恋》中,鲁迅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失恋诗,进行了有力的挖苦,在开玩笑式的语调里,把自己的思想生动地烘托出来。《好东西歌》、《公民科歌》、《南京民谣》等诗中的嘲笑的口吻,至今读来,使人忍俊不禁。作者以白描手法, 画出了一幅幅群丑图。而《教授杂咏》中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漫画式的描写,则令人想起鲁迅在杂感中惯用的手段。在杂感中,他描绘了众多的“社会相”类型形象。其中对“走狗相”、“奴隶相”“流氓相”等的鞭挞,尤为深刻。这种杂感式的幽默文风,被作者也位移到诗里,形成了诙谐滑稽的格调。虽然这些诗缺少意境和传统诗歌的典雅之气,但在这种大手笔的嬉笑怒骂中,人们照样可以领略到别致的美学精神。鲁迅有时对诗歌的形式并不十分讲究,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对八股式的诗风,和过多用典的自我炫耀,是嗤之以鼻的。因而,他常常亵渎旧有的正襟危坐的作诗方式,或借古讽今,或套用旧诗原话而转换新意。像《吊大学生》中对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的转用,《学生和玉佛》将古诗口语化的尝试,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中国传统诗人的那种贵族化的孤芳自赏,在鲁迅诗中被扬弃了。即使在他青年时代颇有感伤情怀的诗作里,仍然可以看出他不拘旧俗的超拔精神。人们可以感到,鲁迅的诗中对世俗的鄙夷,十分强烈。他不仅无情撕破了官僚、政客的外衣,而且也将世俗人的劣根性暴露在阳光之下。所谓“托尼文章,魏晋风骨”,对鲁迅文学个性的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大致地浏览了鲁迅的诗作之后,我们会感到,在诗的天地里,鲁迅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精神话题。它的意义并不仅仅表现在艺术的本体结构之中,而更主要的,是呈现在一种承前启后的“精神范式”中。这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它如同先生的小说、杂文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对于今天的青年一代人来说,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唐诗宋词,不看到这一点,也许并不能领略到先生作品的真正内涵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鲁迅的诗,是不朽的。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708626.html?si=2

月大爱心1185
2006-12-14 · TA获得超过32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0.4万
展开全部
鲁迅的诗
鲁迅在文学领域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至今仍被文学史家所称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传统在鲁迅身上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显示出来。我们如果仔细读他留下的几十首诗歌,就会惊异地发现,他对传统诗歌内在特征的把握是超人的。在他的诗里.人们多少可以找到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子。但鲁迅又远远地超越了古代诗人那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用现代人的思维逻辑和价值法则,大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向蕴。鲁迅无意于成为一个传人,可他确实算得上一位超尘拔俗的歌手。他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民深深的爱,以及自我献身精神,使他的诗表现出独立的自我人格。而他的渊博的文化知识,开阔的精神视野,又使他充满了透彻、深刻的艺术品味。这一切,构成了他诗歌世界独有的审美情韵,其艺术价值,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七十余首诗,其中包括新体诗、民歌体诗、打油诗、近体诗等.这些诗有的最早记载在其弟弟周作人的日记中,有的存于友人手里,有的夹写在杂感和小说间。鲁迅很少保存自己的诗稿,他写诗旨在抒一时之性情,并没有全神专注于诗的创作。这并不意味着鲁迅不重视诗歌的艺术,相反,他一生中一直积权倡导和支持中国的新诗的更新和发展。尽管他的艺术天赋并不主要是表现在这一领域里,但从他的诗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清末到辛亥革命,从五四到“左联”时期中国诗歌的变化痕迹,和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从现存的所有诗作里,我仍可以发现鲁迅的非凡的诗人个性,他把中国近体诗的陈旧的情感方式和老气的格调,从国故的纸堆中解放出来,并开拓了新的境界。在对近体诗的精神内涵的现代化的转化方面,他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鲁迅为我们留下的大量诗文,无不进放着动人的激情,而他在诗歌理论的建设上,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1908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摩罗诗力说》。这可以说是他的诗学理论的一个宣言。在这里,不仅表现出他的审美观,而且也表现出他的价值理想。这是他后来文艺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鲁迅把诗看成人的自我意识的达成方式,看成立人、育人不可缺少的教育途径。诗是一种理想之火的载体,是生命强力张扬的产儿。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从其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中,就可以看出一斑的。

真正的诗,从来不是没有个性的自我吟唱,如果诗人一旦沉沉湎于封建旧道德的利己的境界里,那诗人的生命就终结了。因此,他十分看不起那些御用文人,“从我们的外行人看起来,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但也愿意有共鸣的心弦,则不论多少,有了也即罢;对于尧先生的一颦蹙,殊无所用其惭惶。”鲁迅对中国新诗中的叛逆情绪的赞赏,饱合着对人的健全理性的期待。因为他知道,“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闭机”,慷慨悲歌、求维新之声,是保守者们所无法理解的。善美刚健的诗人,才可谓是精神界真正的战士。当有人对爱罗先柯的诗作不屑一顾时,鲁迅为之辩护道,这位诗人具有“一个幼稚的然而纯洁的心”。我掩卷之后,深感谢人类中有这样的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与著作,因为他的作品“是用血和泪所写的。”把自由意志和良好的情操者成诗的灵魂,这是鲁迅审美思想中的重要核心。鲁迅一直认为,“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诗是一种创造,一种精神欲求的达成。尽可能地把人的潜能表达出来,这是诗人的职责之一。在这里,鲁迅把德国浪漫主义诗学精神使命化了。德国的浪漫主义诗学理论,是对人类自身的“第一次自我批判”的文化思潮,它蔑视传统理性和现代社会技术。操作对人的异化,主张把人的自我从非个性化的囚牢中拯救出来。浪漫主义哲学家与诗人们,一直把诗与人生的合一,人与大自然的契合交感,以及纯性灵的张扬当成重要的美学原则。鲁迅对尼采等人的看重,以及对德国哲学传统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和认可,表明他在精神和气质上,与尼采前后的浪漫主义传统,有着亲缘的联系。尼采的超人的人生独语,充满孤独与冒险意识的诗化哲学,是对人自身潜能的一次伟大的发现。他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对世俗的超越精神,对鲁迅来说,都是备感亲切的。因此,鲁迅早期的精神个性中,具有较强的追求个体生命意志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个性。他对尼采、叔本华等人的礼赞,对德国浪漫主义诗学影响下的西欧各国诗人,特别是英国传人的喜爱,使他在审美倾向和思想观念上,呈现出尼采式的个性来。这种个性,一直影响了他一生。他以后的文学创作,都留下了早期个性主义的影子。

鲁迅后来的文学实践,一直保持着这种个性,他在创作中深刻地表现了生命的个体的内在张力,他对诗人的评价也是以此为尺度的。随着他个体生命体验的丰富,以及中国社会的动荡变化,他一方面强化了自己这种个性化的诗化哲学,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领域里,把“摩罗”精神与现实精神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他的充满力度的作品,既具有深厚的雄辩力,又具有尼采式的诗人情调。因此,他的作品是思想家与诗人的产物,他对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观的思想性的和现实性的东西,是十分看重的。许多年来,他一直注重对青年作家中诗人的个性的引导。他在评价白莽的诗歌时,深深地被诗人的殉道精神和纯真的性情所感动。他写道,“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日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意,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鲁迅很少如此高地赞扬过同时代人的诗作。在鲁迅看来,重要的不是诗歌形式的自身,而是它所呈现的人的精神价值。诗集《孩儿塔》以自己的纯魂真魄和叛逆情绪,构成了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当诗人把自己真正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历史的进程中时,才会显示出其存在的意义。任何诗人如果不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的土壤里,不把情感置于人类崇高事业的洪流中,无论其作品怎样充满艺术情调,都不可能成为时代的号手。鲁迅对此深信不移。

由此可见,鲁迅对诗及诗人自身的看法是别致的,这里隐含着他的精神世界深刻性的因素。他不仅在美学思想上高扬着自己的精神个性,而且在创作实践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貌。在鲁迅的诗人气质和诗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迷人的东西。

鲁迅之于诗,是业余的偶作,但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鲁迅诗中恰当而精彩地表达了自我意识,他的价值观,他的思想趣味,他的幽默风格,都在诗中得到了形象的再现。青年时代立志报国的诗作《自题小像》,可以说是青年鲁迅的人生誓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其境界之高,立意之深.是为后人所至佩的。而《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因其爱憎分明而名垂后世。在这些诗中,看不到吟花赏月式的恬静安宁,也看不到逃离现实的自我吟唱。在这里,冲动着一种热情,一种献身于人类事业的情操。面对“风生白下千林暗,雾塞苍天百卉殚”的破败景致,鲁迅的责任感是十分强烈的。他既表现出屈原式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又表现出拜伦、雪莱、裴多菲等“摩罗”诗人志不拘检的气魄。鲁迅在诗句之中,扩张了自己的感性个体的生命欲求对现存理念的冲犯,这种冲犯并不是粗浅地呈示在一种观念、思想的演绎之中,而是闪现在一种深湛的自我体验里。鲁迅一贯高扬着“立人”与改造国民性的旗帜,将自我置身于社会变革的潮流里。他蔑视传统文人无我的个性,主张人的个性意志的张扬。鲁迅在作品之中,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价值理想,他以怀疑的和否定的目光,审视着对象世界。既然是选择了“我以我血荐轩辗”的道路,那么,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改变他前进的步伐。正像他在《野草·过客》中描写的“过客”一样,义无返顾地沿着没有路的地方走下去,这才是探索者的价值所在。无论是在“荷戟独彷徨”的时期,还是在“怒向刀丛”的岁月里,他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法则。把人从冬眠的状态中苏醒过来,改造国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走向,在他那里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众多的诗句,无一不表现出这一坦荡、磊落的情怀。从他的咏叹、抒怀之中,一种崇高、冲荡的境界诞生了。诗人的冲动,诗人的向往,在这种境界中被蒙上了庄严的色泽。

如果仅仅把鲁迅诗歌形容为“金刚怒目”的特点,显然是不全面的。他其实是一个极有人情味的人。他的仁爱精神,他的恪守友人道德义务的品格,他的忘我的热情,是十分感人的。这一切,也在他的诗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回荡着他的父爱情感的《答客诮》,读来使人看到了鲁迅世界的温存的一面;《悼丁君》悲愤的格调,涌动着鲁迅对进步知识者的爱惜之情。而在赠友人的《送增田涉君归国》、《赠人二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送O.E.君携兰归国》等诗中,对友人的关怀、爱戴的情感更是溢于言表。如《阻郁达夫移家杭州》:

钱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诗句平和、委婉,在意象密度较大的情趣里,将对友人的劝告、忠言,形象地勾勒出来。鲁迅对人是平等的,他从来反对人与人的主奴关系。在对敌人的毫不宽容的同时,对友人,对幼稚的青年是格外爱护的。我们在他的赠友人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富有人道感和正义感的心理过程。他对郁达夫的温和而又严肃的态度,多少让人看到鲁迅平易近人的一面吧。

鲁迅一生结交了大量的朋友,他与许寿裳、冯雷峰、瞿秋白等人之间的交往,至今仍是文坛上的佳话。特别是对青年人炽热的关怀,在他的诗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所写下的那首千古绝唱,融汇着他无私的父爱精神:

惯干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全诗凝重、沉郁、悲壮,既有冷傲、幽愤的情感,又充满对青年烈士的哀戚。鲁迅个性中的“冷”与“热”的特点,在这里的表现是典型的。在萧瑟悲凉的情境之后,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翻滚摇荡的激情。这真挚的感情在他的诗中是俯拾即是的。鲁迅向来看重青年人在社会上的作用。无论是早期信仰进化论,还是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美学,他对中国青年事业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只要回顾一下他对青年版画家们的支持,对穷困、流浪中的文学青年的慷慨援助,以及掩护被迫害的学生的举动,就会发现,鲁迅是为了正义和友谊而献身的人。那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多么形象地展示出他热爱下一代的心灵。尊重人、热爱人、关心人,把人当成人而不是物,这是鲁迅一贯坚持的人道原则。在他的那几首悼亡诗中,生动地刻画出他的慈悲的精神形象。鲁迅诗歌动人的一面,正是表现在这富有人情色彩的咏叹之中。

叛逆文人的世界里,汲取了一种反抗绝望的品格,同时也将自我自塑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全新人格。他的诗没有隐退尘世、逃遁于自然山色的空灵之作,也不浸淫于吟花赏月的温情里,除了对同类者施之以爱外,他更主要还是以一个与空虚和黑暗进行肉搏的勇士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在鲁迅那里,退路是没有的,只有奋然的前行,此外没有别的选择。

因而,鲁迅的诗时常表达出一种对新的秩序的期待。正如同他把世界理解成一种过程一样,他对人与社会,始终抱有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并不是来自于对先验的理性法则的膜拜,而是对人自己创造自己的一种坚定的信念。人可以在自己的选择中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要经过独立的创造,希望是存在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意识到了时间的不可退性,旧有的必将逝去,新的一定会到来。在进化的途中,一切永恒的教义都是不存在的。《人与时》这样写道:

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

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

一人说,什么?

时道,你们都悔辱我的现在

从前好的,自己回去。

将来好的,跟我前去。

这说什么的,

我不和你说什么。

在自然法则面前,人是渺小的;但顺应时光创造新生活的人,才会有其生命的价值。这首艺术形式还十分粗糙的新诗,可挑剔的东西也许还很多,但鲁迅的这种深味人类历史进程的体验,把他的心理时空扩展了。于是,他超越了传统静态的时空概念,将绵延的观点引入到诗作里。“愿乞画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创造别一世界的新境界,才会有艺术家新的生命。人生是前进的,艺术同样是前进的。‘新意匠”,其实就是文艺革新进步的标志。鲁迅相信,这种不断更替的变化过程,是任何力量也阻拦不住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他依然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种感触涌动着一种生命的期盼。在沉寂的暗夜里,诗人兴奋地远望静听,模斜的北斗下面,正预示着晨曦的来临。这是一个最为黯淡凄迷的时刻,也是最有希望的时刻。鲁迅在万籁俱寂之中,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的流动的声音。一切都在逝去,逝去,而变动是永恒的。人的生存过程就是不断与旧我告别的过程。因此,他在“寒凝大地”中,看到了萌动的“春华”;在令人窒息的“无声处”,听到了隆隆滚来的“惊雷”。这种精神寓言在鲁迅的诗中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效应,它把鲁迅的诗歌境界,提高到新的阶段。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富有智慧和预言精神的鲁迅,一个在绝望中挣扎、搏斗,创造新的精神秩序的鲁迅。鲁迅在深沉之中,奔放着一种突飞的热情。从这激越的旋律里,我们是不是可以领略到一种搏击者的快慰呢?

(三)

如同我们在小说、杂感中看到鲁迅的困惑、激愤、悲壮的艺术图景一样,在他的诗的世界里,同样使人感到一种苍凉、遒劲、雄浑的美学精神。造成鲁迅诗歌迷人魅力的主要原因,应当说是他那种超凡的禀赋和人格的力量。宋代的苏辙在评论孟子和司马迁时曾说:“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现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气质、修养、节操,对文学家的成就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辙所谈到的“奇气”,正是就此而言的。鲁迅的诗,疾徐纵横,迥拔流俗卓然独立,蔚为奇观。其间充满着苏辙形容的那种“奇气”。他的审美个性,在这种韵致中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大体说来,鲁迅的诗,其气壮,其情真,其境高,颇有起迈之风骨。这里既有吟咏志向的心灵的独白,又有感时哀民的叹惋;既有讽世嘲骂的戏谑,又有真挚婉转的倾诉。但鲁迅不像古代诗人那么事功,他一方面不满于传统诗人所谓的“美政”理想,另一方面,又反对一味遁迹山林的野趣。在鲁迅那里,自我的超腾,自我的选择,自我的挣扎,一直伴随始终的。他并不向往仙境,而是执着于现实的人生,他不依恋沉洒予以往,而是关注着未来。读他的诗,人们会被浓郁的使命感和批判意识所震撼。像《自题小像》宣言式的警语,《惯于长夜》悲愤的情怀,《无题》(“万家墨面”)的优患意识,是动人肺腑的。而《自嘲》诗中的磊落的胸怀,不逊的傲骨,如今已成千古绝唱:

运交华盖欲何求,来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对自我的最真实的描幕。全诗意寓于境中,境又生于意里。客观的白描与形象的写意交织在一起,在情与境的转换中、衬出作者的志趣名言。这里声情并茂,幽冷沉郁之中进射出浩然之气。才、胆、识、力浑然一体。没有高远的目光和洒脱的性情,是无法写成的。叶燮说:“文章千古事,苛无胆,何以能千古乎?”朱熹也说,真正的诗人,“德足以求其忘,必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鲁迅的胆识和人格修养是举世公认的,在中

国现代社会最黑暗的年代里,他一直保持着探索者可贵的情操。正是他的这种不俗的凛然正气,使他的诗充满激越庄严的格调。

崇高的志向与开阔的境界,是鲁迅诗歌的重要特征。鲁迅很小时,就立下了报国济世之志,留学日本时经常“赴会馆,跄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陈天华的《猛回头》,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曾深深地鼓舞过他。他青年时代的那些“被发大叫,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式慷慨激昂之情,对他的诗作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字里行间,常常可以看到他神驰四野,心怀八方的自由精神。一首《自题小像》,可谓诗人个性的旗帜,其视野,其气魄,其格调,均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茎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此诗起笔不凡,富有变化。境界宏阔,以气夺人。先是对苍凉人生悲郁的体悟,继而是自我的独语。情由外而内,意由平而深。前两句怨而悲慨,后两句则陡然突起,如沉海峡尤腾跃,冷寂、肃杀之景顿然消失,代之而来的是放落纵横、气吞日月的人生境界。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自题小像》的境界,是诗人在与大千世界对白中的一种悟性的升华,是自我人格的坦然流露。诗人不拘泥对现象界的静态的审视,而是在自我与客体的对照、交流之中,领悟人生之要义,把握自我的精神走向。这种襟怀和气势,是何等的旷达和豪放!

在鲁迅的诗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他将思想知觉化的过程。鲁迅有时借助诗中的意象,隐约地衬托自己的心境。诗人凭着一种直觉,一种情绪,把自我的感情外化在对象世界里。象《送O.E.君携兰归国》,《无题》(“大野多钩棘”),《无题(二首)》,《赠人二首》,《无题》(“一枝亲清采”),《秋夜有感》等.并不像《自嘲》、《自题小像》那样点明旨意,而是在婉转、交错的形象描摹之中,捕捉心灵的对应物。借着客观实体的外在形态,将情绪铸在其中。这里一方面展示了作者精湛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形象思维的一个特点。他的敏感和深沉,使他善于找到独有的方式,在一种幻觉中,精确地展示精神世界的奥秘。如《湘灵歌》,全诗是对湘灵及湘水两岸氛围的描述,从写景、状物种悲壮的情绪点缀出来:

昔闻湘水碧如染,今闻湘水胭脂痕。

湘灵妆成照湘水,皎如皓月窥彤云。

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

鼓完瑶瑟人不闻,太平成象盈秋门。

这里既有凄冷的景致,又有传说中的幻境;有对比,有衬托,全诗肃杀清冷,森然沁人。直观的意象中透着悟性,反讽的语句里凝着神思。诗人像是在把思想还原为知觉,诗的背后承载着作者精辟的现实观。类似这种表现方式在他的作品中是经常出现的,这种以知觉表达理念的方式,使全诗充满一种隐喻的特点。借着自然之景而抒发内心的情愫,鲁迅显得十分从容娴熟,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诗人瞬间的感受是长久的体察基础上的一种升腾和转换,它与诗人思想的潜在因素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可见,鲁迅是深悟中国古典诗歌的要领的。在有限之中创造一种丰富的意象世界,给他的诗带来了巨大的张力。他的思想在这种感觉印象的交错里,扩大了时空的界限。

如果用“热情”和“冷酷”两种概念来比照鲁迅的诗的话,那么显而易见,他的作品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他一方面是桀骜不驯的个性的张扬,另一方面,又是对黑暗世界冷酷的自我体验。人们既可以从中觉察出反抗绝望的心理状态,又可以发现他内心排泄不除的那种凄苦的情境。在鲁迅诗中,常常出现“寒夜”、“怨绝”、“凄琼”、“寒云”、“寥落”等词语。特别是对黑暗的描写,是屡见不鲜的。这些个令人栗然的境界在他那里的重复出现,是颇有象征意味的。鲁迅曾经承认,自己的内心是苦痛的,可他偏要向这苦痛的世界捣乱,以自我的搏击显示人的价值。他那么习惯干寻找冷气重重包围下的客观实体。在无光无爱的环境里,搜寻人的存在的意义。中国社会与中国的文化,的确大沉重了,它几乎使国民无法得到喘息的机会。“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悼丁君》)这哀怨的句子给人以强烈的压迫感.它实际上正是鲁迅自我心境的外化。“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无题》)。这种荒凉中孤单的身影,也许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吧。在类似的诗句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那种对孤寂、死灭的深层领悟,那种对人生命运的悲剧色凋的把握。不过鲁迅并不是在渲染一种恐怖之情,而是在以清醒的目光,显示自我对现实绝境的态度。超越现实苦难,在自我体验中寻找人生的要义,这是鲁迅对悲剧的一种现实主义态度。他对社会与个体的人的充满悲凉之气的观顾,闪现着最为深切的人道的光泽。从他的控诉和独语里,可以看到他的内心是何等的忧郁和痛楚。

但鲁迅并不是一个感伤主义诗人.他并不那么幽幽怨怨,哀哀切切,他从来没有把自我置于狭窄的个人情感的天地间。在他的思想和诗歌的深处,一直奔涌着冲破困惑与沉默的那种悲慨之气。依《悼杨铨》的愤然的声音,显示了作者耿介的性情:

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

而《报载患脑炎戏作》,其词刚硬,其调劲健,为一般人所难以企及: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

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

在这类诗中,他一反委曲、含蓄的手法,而是在震怒之中散出疏狂的毫气,很有豪迈放达之风骨。但这种放达并不像李白那么宏阔超迈,也不像苏轼那么千姿百态。鲁迅的诗中没有空想的自慰,没有缥缈的乌托邦色彩。他把热情、信念、统统寄寓到对自我潜能的表露上。这里,他既拒绝了对超现实的宗教先验理念的接受,又拒绝了中国传统绅士的隐逸之梦。在这类诗中,鲁迅高扬的是自我的人格,是对生命价值的认可。其体格之高,性情之纯,气魄之大,今后人为之倾倒。读鲁迅的诗,就仿佛感到一个孤独的狂狷之士,站在沙漠上,看着飞砂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率真而出,不拘一格。读着这些既冷峻又魂魄冲荡的激扬文字,我们不能不深深佩服他的迷人的精神个性。

幽默,不媚俗,是鲁迅诗歌的又一特点。他的许多打油诗和民歌体诗,带有“戏作”之意。中国古代诗人那种迂腐的怀旧、恭敬古贤的吟诗作唱的书卷气,在他那里是看不见的。鲁迅机警幽默,善于在形象地把握对象时,运用辛辣讽刺的手法,活剥正人君子的伪态。而对庸众身上病疾,则不留一点情面。在《我的失恋》中,鲁迅对当时社会流行的失恋诗,进行了有力的挖苦,在开玩笑式的语调里,把自己的思想生动地烘托出来。《好东西歌》、《公民科歌》、《南京民谣》等诗中的嘲笑的口吻,至今读来,使人忍俊不禁。作者以白描手法, 画出了一幅幅群丑图。而《教授杂咏》中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漫画式的描写,则令人想起鲁迅在杂感中惯用的手段。在杂感中,他描绘了众多的“社会相”类型形象。其中对“走狗相”、“奴隶相”“流氓相”等的鞭挞,尤为深刻。这种杂感式的幽默文风,被作者也位移到诗里,形成了诙谐滑稽的格调。虽然这些诗缺少意境和传统诗歌的典雅之气,但在这种大手笔的嬉笑怒骂中,人们照样可以领略到别致的美学精神。鲁迅有时对诗歌的形式并不十分讲究,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他对八股式的诗风,和过多用典的自我炫耀,是嗤之以鼻的。因而,他常常亵渎旧有的正襟危坐的作诗方式,或借古讽今,或套用旧诗原话而转换新意。像《吊大学生》中对唐朝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的转用,《学生和玉佛》将古诗口语化的尝试,读来让人拍案叫绝。中国传统诗人的那种贵族化的孤芳自赏,在鲁迅诗中被扬弃了。即使在他青年时代颇有感伤情怀的诗作里,仍然可以看出他不拘旧俗的超拔精神。人们可以感到,鲁迅的诗中对世俗的鄙夷,十分强烈。他不仅无情撕破了官僚、政客的外衣,而且也将世俗人的劣根性暴露在阳光之下。所谓“托尼文章,魏晋风骨”,对鲁迅文学个性的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在大致地浏览了鲁迅的诗作之后,我们会感到,在诗的天地里,鲁迅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精神话题。它的意义并不仅仅表现在艺术的本体结构之中,而更主要的,是呈现在一种承前启后的“精神范式”中。这是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它如同先生的小说、杂文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对于今天的青年一代人来说,它的价值,并不亚于唐诗宋词,不看到这一点,也许并不能领略到先生作品的真正内涵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鲁迅的诗,是不朽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戴飞双梅蔚
2019-07-25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36%
帮助的人:778万
展开全部
永远的记忆
——纪念鲁迅诞辰125周年

龚晨露

把笔一挥
唤醒沉睡的人们
犀利的目光
总像有无尽的思索
你彷徨在是非的边缘
用整个生命对世界呐喊
那声音久久回荡在人们心里——
一代
又一代……
从“唤醒”“犀利的目光”“彷徨”“呐喊”这些词组,可以看出是纪念鲁迅的。
单是从“彷徨”“呐喊”,就可以完全猜到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出友杉g9
2006-12-16 · 贡献了超过102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0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