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业六次产业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很多困境。对于农民来说,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增产不增收的矛盾突出。对于消费者来说,希望能够买到质量更优和安全更有保障的食品,却未必能实现。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全局来说,需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资源环境,但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不当等原因,不仅耗费了很多稀缺的农业资源,形成与子孙后代争饭吃的困局,而且还使本来具有生态恢复和循环功能的农业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我国收储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出库困难,陈化风险上升,而进口规模却不断扩大,国内农业生产遭受国际市场波动冲击不断显现。
为摆脱困境,国家在农业政策上已明确提出,要尽快在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实践中也有不同探索。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立农家乐,发展休闲农业,选择生态环境优美的场所,按有机农产品要求来生产农产品,吸引人们到田间地头参与劳动,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丰收的喜悦,成效显著。这种新型的现代农业,不仅生产农产品,而且提供相关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在顾客离开时还提供经过加工的各类自产农产品。从理论上说,这种新型业态已突破了传统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局限,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不仅具有农产品供给功能,而且具有广泛的生态、社会效益。
这种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被称为六次产业。即如果第一产业以“1”代表,第二产业以“2”代表,第三产业以“3”代表,三者相加或相乘,结果均为6。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什么要发展六次产业
把农业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催生催熟农业发展新型业态,与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直接相关。
1.为走出“粮食增产—农民卖粮难—粮食供应偏紧”循环,除稳定改善粮食支持政策外,还要为粮食等产业发展找到一条新路。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惠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但我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不断增产,给国家收储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防止谷贱伤农,国家对粮食等大宗重要农产品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由国家委托政策执行主体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近年来,由于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价格,导致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不收储国产原料农产品,转而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原料,使得政策性收储越来越多,而出库越来越不顺畅,仓容严重不足。这不仅使国家收储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陈化风险上升,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极有可能因无仓容而无法继续收储农民生产的粮食等大宗农产品。
2.发展六次产业,是我国农业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农业国际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在这种条件下,既有的农业比较劣势是客观的、无法改变的,只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和各个环节形成紧密关联,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形成。
3.发展六次产业能够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农业与二、三产业割裂的情况下,农业价值及其附加值往往无法在第一产业实现。假定一个农民只施用农家肥而不施化肥、农药来生产农产品,其所生产的农产品的营养价值、质量和安全性都比施化肥、农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更高,且保护了土地资源,促进了生态循环。但如果他只能等待商人来收购,或到市场上销售,结果可能是得到与施用化肥等的农产品一样的销售价格,在经济上遭受损失。
只有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二、三产业实现的高附加值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分配,我国农业的多功能目标才能更好地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
4.发展新型六次产业,农业从农产品生产向加工延伸,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而且可以实现更多更快的增值,给农业发展带来新希望。
目前,我国农民靠生产农产品来赚钱很不容易,收入水平不高,且市场经常波动,时而遭遇农产品卖出难题,种田不如外出打工。因此各地普遍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在家种田。在我国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始终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如果一直仅局限于提供原料农产品,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很难彻底改变。要把农业发展成为一个体面产业,吸引就业群体,须改变我国农业比较效益始终偏低的状况。
近些年来,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增加值。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到2013年,年度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普遍是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2~3倍。农业从农产品生产向加工延伸,可以实现更多更快的增值。
如何发展六次产业
根据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未来我国除了主粮等供给保障要依靠国内生产外,其他多数农产品的数量供给保障,会通过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来寻求路径。从国外进口的农产品无法替代的多种价值,要通过国内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借助订单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手段,通过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开发,把农民增收、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等价值凸显出来并形成品牌,让国人认同国内农业生产的多重价值,从而培育出新型的、成规模的、高成长的六次产业,为我国农业发展探索新路。
发展六次产业有两种基本模式:一体化和产业化。一体化,即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业直接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内化在一个组织内;产业化,即通过利益分享、价值共担等机制,把不同主体分别经营的一、二、三产业,或其中某些环节有效地联结起来。
就两种模式而言,我国更多的可能是借助于产业化发展模式。
首先,从我国现有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发展动力机制和科技创新资源分布等情况来看,未来虽然可能会出现一些农业新型主体,如合作社、家庭农场,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六次产业,但更多的可能是产业化发展模式。
其次,以小范围内的区域市场为主,一体化发展模式具有适应性,但涉及跨区域的、甚至是全国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更具有适应性和生命力。
再次,按产业化组织农业及其相关联产业,涉及多个利益主体,虽难度相对较大,但在延长产业链和实现价值增值和高附加值时,不否定农户家庭经营,与我国现行农业农村政策、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相容,符合我国经济社会整体利益,具有广泛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以产业化模式发展六次产业,关键是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为各类参与方提供动力。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要求基地环境优美、生产严格标准化、服务质量高。如参与主体不能行动一致,就可能出现一损俱损的结果。一些实践成功的农业产业化范式,通过建设高标准基地,由龙头组织主导构建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严格规范参与农民行为,并形成农户间相互监督的机制,有效避免了某些参与主体只图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损害总体和长远利益行为的发生。
发展六次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只有大众形成对农业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价值的认同,民间资本不断地增加投入,金融资本大力支持,才能与政府和农业产业化相关参与主体一起形成合力,让农业相关联的一、二、三产业真正地融合起来,为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