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廖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多数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较其他学科,如语文、音乐、美术有所落后,学习效果不好.数学是一门重要学科,学好数学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律、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本学科的特点去教学生,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从以下几十方面做了简单总结,阐述如下。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教师在强调教学任务的同时,往往会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学生,然后根据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一刀切”式教学,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损害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学生由于爱好、性格、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不可避免出现学习上的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施以不同层次的教学.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应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学生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确定实施何种教育.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感等状况做综合分析.如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教师懂到心中有数,找出不同的切入点.当然,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调整. 其次,教学目标分层.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让他们能够摘到“果子”.发展目标针对学习优秀的学生.中层目标针对大部分学生,基本目标针对学困生.教学目标的分层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差异.1、在提问时.对优秀生要求有一定难度;对中等生侧重知识的运用、理解;对落后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2、在例题许樱时,对落后生就一题一解,中上等生是一题多解3、在教学评价时.尤其对落后生不要用讽刺挖苦的语气,以免伤害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缺乏学习的自信心,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耐心地教育和帮助学生,哪怕取得些许的进步也要及时鼓励,让他们有学习的自信心.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多维角度去审视学生,构思教学,做到“以人为本”.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真正有所收获.思想升华.素质教育强调的以人为本并不单指学生考了好的分数,而是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出实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顾此失彼,学生一时取得了成绩,但是,没有正确的学习认识.或者对学习不感兴趣,从长久来说学习效果是不能保持的.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起作用.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俗讲,只有学生自己学进去了,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学不进去,教师教得再认真,仍然是无效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反思如何来定位自己和学生的角色了. 传统的教育是灌输式的教学,课堂围绕教师展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的教主宰了学生的学,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成了学习的配角.学生学到了多少.是否理解了,教师不关心,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记住了,作业做完了就万事大吉.小学生从小接触这种被动式的教育,只能感受到学习的负担和枯燥,尤其是数学学科的教学.学生学习自然没有积极性,学习效果不理想了.所以,要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角.自己做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认知,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自我学习、自控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理想,为适应未来的“学习化社合”所必需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三、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学不仅是教,还要研究学生如何去学.大多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并不是不努力、不认真,而是学习方法不到位,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得有成效. 1.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预习时.会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在教师讲解时,会回忆预习中了解到的知识,自己在预习时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课堂关注的部分,而专心听讲.主动而又重点地学习,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并在每节课学习之前进行汇报交流,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该重点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课堂听讲.课堂数学是主要的学习途径,所以要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对听不懂的地方要记下来,课后问同学或者师.一定要解决掉学习上的拦路虎,否则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一节课做下来很难能够集中精力去听讲.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吸引他们,不让学生思想开小差. 3.课后复习.课后复习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课后复习是对课本的回读.上完新课,教师要鼓励学生再次阅读数学课本,回顾所学内容,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进一步理解书本知识,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探讨.有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来共同讨论.使书本知识得到巩固和延伸,真正使学生由“读会了”数学课本发展到“会读”数学课本.其次,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要学会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类整理,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师教学的最直接的表现.教师也可以借此认知教学策略的对错,进行及时调整.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总结、完善教学工作.从学生学习的多方面去寻找与学习效果有关的因素,懂到合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