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现代文学流派的详细资料如下:
一、西方近现代文学流派的概念、分期与特点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欧美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大胆探索,锐意求新,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现代主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线,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后期的主义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有人将后期的文学称为“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1、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机意识,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失误与曲折,使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更深刻的困惑。
2、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趋向对立。
3、严酷的社会现实,助长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传播《叔本华的“唯意与论”;尼采的“自我扩张”的超人;柏格森略带神秘意味的生命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等都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创作主题上,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现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2、在表现手法上,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强调艺术表现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我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逻辑的描写方法。
二、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1、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2、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1869-196 6)、阿拉贡(1897-1983)、艾吕雅(1895-1952)等。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4、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5、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与作品有爱尔兰的乔依斯(1882-1941)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1897-1962)《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1882-1941)的《到灯塔去》等。
6、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1905-1980)的《恶心》,加缪(1913-1960)的《局外人》等。
7、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1912- )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1906- )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1908-1970)的《弹子球机器》,英国的品特(1930- ),美国的阿尔比(1928- )的《动物园的故事》,法国的让 日奈(1910-1986)的《阳台》等。
8、新小说派: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的世界,应透过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表现“潜在真实”。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基本论点。文体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丽·萨洛特(1902- )的《无名氏肖像》、阿兰·罗伯-格里叶(1922- )的《橡皮》,米歇尔 布托尔(1926- )的《米兰巷》,克洛德 西蒙(1913- )的《佛兰德公路》等等。
9、黑色幽默:60年代兴起于美国。黑色-阴郁、悲观、冷酷、苦涩。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1923- )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1922- )的《第五号屠场》,巴斯(1930- 的《烟草经纪人》,品钦(1937- )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10、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潮,发端于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化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28- )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的鲁尔弗(1918- )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的《玉米人》、《总统先生》,古巴的卡彭铁尔(1904-1980)的《这个世界的王国》等。
未来主义
一、定义:
未来主义,又称未来派,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二、发展历程
创始人:意大利诗人、戏剧家、编辑--马里内蒂。
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人数最多、声势最大、涉及面最广。首先从文学开始,继而波及戏剧、绘画、音乐、电影、雕塑、舞蹈等领域。
1909-2-20,马里内蒂在法国的《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次年,他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阐述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原则。
在马里内蒂的发起和推动下,未来主义很快由文学扩展到艺术领域,出现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未来主义戏剧宣言》等重要理论文献。而且,这一运动迅速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全欧性的文学艺术运动。法国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于1913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反传统》,提出“立体未来主义”一说。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于1912年发表《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创立立体未来主义。
到20年代中期,逐渐销声匿迹。
三、未来主义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来主义认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速度这个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
外界社会的变化,势必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彻底改观。传统的文学只囿于描摹外在的、死气沉沉的现实,已经僵化。唯独未来主义文学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以探索“未知”为己任,他们声称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因此号称未来派。
按照未来主义的观点,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于是他们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都当成是绊脚石、扫荡的对象,声称要催毁一切图书馆和科学院。
在理论上,未来主义极其杂乱。它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之大成。既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高唱赞歌,又发出一片反理性主义、盲动主义的鼓噪。
在队伍上,同样鱼龙混杂,其政治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皆不同,他们从未来主义的纲领中各取所需。因此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右派、以法国为代表的中派、以俄国为代表的左派.
四、重要作家和作品
1、菲利普·托马佐·马里内蒂(1876-1944):
出生于埃及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母亲是抒情诗人。马里内蒂自幼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又曾留学巴黎,广泛接触法国现代派文学艺术,尤其是象征主义作品,深受影响。1893年回到意大利后继续学习,于1899年毕业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法学系。 1905年创办《诗歌》杂志,发表和介绍颓废派和法国象征派诗歌,在国际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从1906年开始,他创立了未来主义,先后发表了许多宣言,提出一系列主张。 1913年创办未来主义的刊物《莱采巴》,并去俄国旅行,宣传未来主义。1914年,他发表《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公开与法西斯合作。从1919年开始,他积极参加法西斯党的活动,成为墨索里尼的帮凶。在墨索里尼上台后,被任命为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作协主席。1942年,他还随意大利侵略军一起入侵苏联,1944年因病逝世。
马里内蒂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歌者,宣布“要把意大利从教廷、王权、婚姻、议会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彻底消灭一切国家机器。
马里内蒂是机器和技术的歌者,他认为机器是创造未来的原动力,机器的美比女性的微笑更富有魅力。对物质文明的崇拜。
马里内蒂是超人哲学的歌者,对“力量”、“勇敢”、“冒险”、“拳头”、“战争”,都赞美有加,在他看来,暴力、战争和科学技术一样,都是催毁旧传统、建立新未来的最有效的手段。尼采哲学。
--迎合法西斯思想。
代表作:短剧《他们来了》。见《未来主义》第125页。前所未有的怪剧,根据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戏剧宣言》,以往的戏剧都是迂腐、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剧,早已失去生命力。应该代之以在极端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情节里,表现“从潜意识、捉摸不定的力量、纯抽象和纯想象中发掘出来的一切,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而这个戏剧正充分体现了未来主义的革命性。
A超短,全剧只有四句台词。没有对话和冲突。
B强调动势。
C利用了“幻象”的作用。
2、纪尧姆·阿波利奈尔(1880-1918):
私生子,母亲是波兰贵妇人,父亲是意大利军官。他出生于罗马,随母亲在摩洛哥长大。1899年,开始定居巴黎。朋友总结说:私生子、波兰女冒险家的骨血以及在法国的外国人这三种畸形的状况不仅造成了阿波利奈尔奇特的性格和气质,而且也造成了他的艺术的独特性。中学时,他才华出众,显示出对文学的热情和天才。但经济情况使他失去了上高等学府的机会。没有文凭、没有钱,穷困潦倒,只好边工作边写诗。他当过银行里的小职员、家庭教师、小报编辑、炮兵、流浪汉,艰难的生活为成为一个急进的艺术家奠定了基础。在巴黎,结识了著名的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成为至交。又与一些先锋派作家过往甚密。不断撰文宣传现代派诗歌和立体派绘画,接受了马里内蒂的主张。他一生不断追求爱情,为之写下了大量的情诗,其炽烈,可以和龙萨、谬塞比美,可惜总是失恋,比如1901年,去德国当家庭教师,一度疯狂爱上了英国籍的女教师,写了许多情诗。1912-1914年间,他再度失去了女友,生活在孤独之中,以十分新颖大胆的手法创作了许多诗歌,后来收入《醇酒集》。他结婚刚十个月,就去世了,年仅38岁。死后发表的《意识的图像》是又一部代表作。
阿波利奈尔的主义成就是诗歌。他的抒情诗大多用比较自由的民歌体写成,具有十分纯朴、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自然和谐的音乐性,激情、忧郁、哀伤、清新,发扬了法国的情诗传统。如《蜜拉波桥》,《未来主义》P202。
阿波利奈尔在未来主义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歌艺术的革新。比如:加强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顿挫来代替标点符号。写作“谈话体诗歌”,模拟杂乱的谈话,强调声音效果。写象形诗,力图把诗歌同绘画结合起来。发展马拉美的阶梯式诗歌等。他的典型的“立体诗歌”,用诗绘成图案,把诗歌与观赏艺术结合成一体。
如:被杀的和平鸽。《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3、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Mayakovsky,1893-1930) 俄国立体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苏联早期最优秀、最有才华的革命诗人。
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低级的林务官家庭,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爆发,12岁的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学校的罢课游行,“这就是革命,这就是诗,诗和革命不知怎的在我的脑子里结合起来了。”1906年父亲因病逝世后,全家移居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一边上中学,一边帮姐姐给手工艺店铺“作画和烙画”。同时他接近了一些布尔什维克大学生,大量阅读革命书籍,接触社会主义者,并于1908年初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此,他从事革命宣传,曾三次被捕入狱,在监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尝试写诗。1911年,他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结识了一批未来派的诗人和画家。
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2-1917年,是他的未来主义时期。俄国未来主义蔑视一切旧的传统,抨击现代的象征主义、也鄙视古典诗歌,声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从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他们还宣布要把词“从词义中解放出来”,破坏语法规范,杜撰新词。鼓吹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为反抗而反抗、为标新而立异。
1912年,他与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用粗糙的麻袋布制作封皮,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倾向上无政府主义。
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著名的长诗《穿裤子的云》,诗歌的副标题是“四个乐章组成的乐曲”,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四个乐章即“四个呐喊”:“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艺术方面:非诗化、幻象。原题为《第十三个使徒》,因亵渎宗教,改名,马雅可夫斯基对审查官说:“如果你们愿意,我就做个最温柔的人,不是男人,而是穿裤子的云。”所以,这题目本身也有对当局的反抗。
因为未来派与“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加上爱情失意,1930年4月14日自杀,终年36岁。
《夜》,《未来主义》。
五、未来主义的艺术特征
1、竭力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着力表现“运动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刻画运动中事物的形态,如《致疾驰的汽车》、《飞机》、《摩托之歌》、《飞跃的都市》。在夸大的、变形的力量中,表达出大自然的生命和事物的动态、节奏。但粗暴、扭曲的笔触,有粗俗、怪诞的特点。
2、借助“幻象”反映现代生活。潜意识、跳跃、物体的灵性、通感。运用绝对自由的类比,把握不相似的事物中的相似特征,表达主观的感受,如把矿工形容成“对大地的肠胃动手术的外科医生”。
3、更新语言。全盘否定语法规范,废除标点符号,杜撰新词,引入新词。入新词。
超现实主义
一、概念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他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均产生了影响。
从1919年布勒东和苏波合著“下意识书写”的作品《磁场》开始,到1969年让.许斯特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解散,共半个世纪的时间。
规模上,由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巴黎小组,发展成为跨越欧美亚非四大洲的国际性运动。
影响上,不仅对小说、诗歌、戏剧方面发生作用,而且在雕塑、绘画、建筑、电影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名称的由来: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发表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的序言中说:“人当初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象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超现实主义。”在阿波利奈尔看来,所谓超现实主义,只应从现实中受到启发,而不必做照相似的模仿。布勒东为了纪念自己的精神导师阿波利奈尔,便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这个名字。
按照布勒东自己的解释: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二、文学渊源
1、上溯到18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哥特式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获取了生活中的精华,并且表达了他们想要彻底摆脱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理方面所受限制的愿望。他们的潜意识里显示出一种说不情所以然的力量,这力量竭力和压制它们的“超我”抗争。总之,他们用解放性的“魔鬼-肉欲-潜意识”的概念来对抗压制性的“上帝-灵修-意识”的概念。
2、也可追溯到爱伦.坡的怪诞故事:
他轻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追求效果和气氛,用快感原则代替了真实原则。
3、还可以把法国作家萨德奉为神明: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哥特小说:反教会态度、政治上的乌托邦观点、对欲望之力量的赞颂、在快感中对绝对的追求、对传统价值观念及其体现者的蔑视、作为幻想者的才能。布勒东把萨德和弗洛依德、傅利叶并称为“欲望的三个伟大的解放者”。
4、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们也为他们开启了大门:
布勒东承认可以把超现实主义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尾巴,“然而却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等,真实存在于梦幻、爱情和诗歌之中,想象通过梦幻和爱情才得到最自由、最广阔、最富有创造力的发展。
5、直接影响他们的是几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兰波、(内瓦尔、洛特雷阿蒙)和阿波利奈尔。
波德莱尔:艺术家只属于他自己。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表面看来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诗人或艺术家的任务便是通过各自的体验去发见这些神奇的事物并把它们表现出来。
兰波:强调“交感”,诗歌的暗示性,诗歌的力量不在于抒情或雄辩,而在于它所激起的想象和联想。用象征和隐喻表达内心和潜意识。“我要当一个诗人,我致力于使自己成为通灵者,这就是要通过各种感觉的错乱来把握未知的事物, 我是他人。”
内瓦尔:(1808-1855),1855年的小说《奥蕾利亚或梦幻生活》,“梦幻是第二生活”。
洛特雷阿蒙:(1846-1870),1869年写的《马尔多洛之歌》,在1918年一下抓住了三个人:布勒东、苏波、阿拉贡。下意识写作,诗人应该把精神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
阿波利奈尔:行走与轮子。
三、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辩证的统一观点,使生活和梦幻、现实和超现实统一起来。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和意识绵延说。
弗洛依德的梦幻、直觉、潜意识理论。布勒东和阿拉贡都学过医,布还见过弗洛依德。
--加上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催化剂。见《未、超、魔》P98页。
四、发展历程
1、达达主义的准备时期(1919-1924):
达达主义: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派文艺流派,也叫早期超现实主义。领袖是法国诗人斯特里唐.查拉。
最初是从绘画领域开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个自行车座倒置在一张凳子上。被奉为达达的先驱。《蒙娜丽莎》。
1916年,许多知识分子不愿进入“血腥的屠宰场”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国作家鲍尔在苏黎世组织了一个“伏尔泰小酒店”俱乐部。2月8日,罗马尼亚人查拉将一把裁纸刀插进一本德法辞典,然后在刀尖所指的那页上随意用“达达”作为流派的称号,Dada,儿语,意思是“马”。用它作为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又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无理由、毫无意义。
查拉的宣言给达达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令人抽搐的痛苦的号叫,一切对立物、矛盾、怪诞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让每个人叫喊吧:有一件催毁性的、否定性的伟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扫荡吧。”--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达达的精神--破坏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达达自身。
法国:布勒东、苏波、阿拉贡号称“三剑客”,1919年3月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取名文学是种反讽,其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同年开始接触达达主义。1920年,查拉来巴黎组建了法国的达达主义集团,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抛弃达达”。
2、《第一次宣言》时期(1924-1929):
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布勒东为首,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形成声势浩大的潮流,与达达不同,他们有理论、有奋斗目标、有比较成功的作品。
同年在巴黎格勒奈尔街15号,建立了常设机构“超现实主义研究办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为原料,欢迎一切追求创新、和现实生活不和谐的人。
同年还创办了机关报《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在上流社会眼中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一份杂志”。出版了十年。
传单、小册子,《一具死尸》,讽刺刚去世的法朗士:“随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让我们把埋藏诡诈、传统主义、爱国主义、机会主义、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和懦弱的那一天作为节日来欢庆吧。”
逐渐转向法国共产党,比如阿拉贡,内部分裂。
3、鼎盛时期(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东《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纯化超现实主义”。阿拉贡事件,1930年阿拉贡参加苏联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结果没有捍卫超现实主义路线,导致与布勒东的决裂。
参加西班牙内战。
组织十几个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
大量作品问世。
被二战打断。
4、战后时期(1946-1969):
1947年,布勒东召集巴黎举行的国际超现实?
一、西方近现代文学流派的概念、分期与特点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欧美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大胆探索,锐意求新,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现代主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线,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后期的主义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有人将后期的文学称为“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1、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机意识,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失误与曲折,使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更深刻的困惑。
2、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趋向对立。
3、严酷的社会现实,助长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传播《叔本华的“唯意与论”;尼采的“自我扩张”的超人;柏格森略带神秘意味的生命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等都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创作主题上,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现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2、在表现手法上,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强调艺术表现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我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逻辑的描写方法。
二、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1、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2、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1869-196 6)、阿拉贡(1897-1983)、艾吕雅(1895-1952)等。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4、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5、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与作品有爱尔兰的乔依斯(1882-1941)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1897-1962)《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1882-1941)的《到灯塔去》等。
6、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1905-1980)的《恶心》,加缪(1913-1960)的《局外人》等。
7、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1912- )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1906- )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1908-1970)的《弹子球机器》,英国的品特(1930- ),美国的阿尔比(1928- )的《动物园的故事》,法国的让 日奈(1910-1986)的《阳台》等。
8、新小说派: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的世界,应透过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表现“潜在真实”。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基本论点。文体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丽·萨洛特(1902- )的《无名氏肖像》、阿兰·罗伯-格里叶(1922- )的《橡皮》,米歇尔 布托尔(1926- )的《米兰巷》,克洛德 西蒙(1913- )的《佛兰德公路》等等。
9、黑色幽默:60年代兴起于美国。黑色-阴郁、悲观、冷酷、苦涩。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1923- )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1922- )的《第五号屠场》,巴斯(1930- 的《烟草经纪人》,品钦(1937- )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10、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潮,发端于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化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28- )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的鲁尔弗(1918- )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的《玉米人》、《总统先生》,古巴的卡彭铁尔(1904-1980)的《这个世界的王国》等。
未来主义
一、定义:
未来主义,又称未来派,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二、发展历程
创始人:意大利诗人、戏剧家、编辑--马里内蒂。
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人数最多、声势最大、涉及面最广。首先从文学开始,继而波及戏剧、绘画、音乐、电影、雕塑、舞蹈等领域。
1909-2-20,马里内蒂在法国的《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次年,他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阐述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原则。
在马里内蒂的发起和推动下,未来主义很快由文学扩展到艺术领域,出现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未来主义戏剧宣言》等重要理论文献。而且,这一运动迅速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全欧性的文学艺术运动。法国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于1913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反传统》,提出“立体未来主义”一说。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于1912年发表《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创立立体未来主义。
到20年代中期,逐渐销声匿迹。
三、未来主义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来主义认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速度这个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
外界社会的变化,势必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彻底改观。传统的文学只囿于描摹外在的、死气沉沉的现实,已经僵化。唯独未来主义文学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以探索“未知”为己任,他们声称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因此号称未来派。
按照未来主义的观点,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于是他们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都当成是绊脚石、扫荡的对象,声称要催毁一切图书馆和科学院。
在理论上,未来主义极其杂乱。它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之大成。既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高唱赞歌,又发出一片反理性主义、盲动主义的鼓噪。
在队伍上,同样鱼龙混杂,其政治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皆不同,他们从未来主义的纲领中各取所需。因此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右派、以法国为代表的中派、以俄国为代表的左派.
四、重要作家和作品
1、菲利普·托马佐·马里内蒂(1876-1944):
出生于埃及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母亲是抒情诗人。马里内蒂自幼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又曾留学巴黎,广泛接触法国现代派文学艺术,尤其是象征主义作品,深受影响。1893年回到意大利后继续学习,于1899年毕业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法学系。 1905年创办《诗歌》杂志,发表和介绍颓废派和法国象征派诗歌,在国际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从1906年开始,他创立了未来主义,先后发表了许多宣言,提出一系列主张。 1913年创办未来主义的刊物《莱采巴》,并去俄国旅行,宣传未来主义。1914年,他发表《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公开与法西斯合作。从1919年开始,他积极参加法西斯党的活动,成为墨索里尼的帮凶。在墨索里尼上台后,被任命为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作协主席。1942年,他还随意大利侵略军一起入侵苏联,1944年因病逝世。
马里内蒂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歌者,宣布“要把意大利从教廷、王权、婚姻、议会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彻底消灭一切国家机器。
马里内蒂是机器和技术的歌者,他认为机器是创造未来的原动力,机器的美比女性的微笑更富有魅力。对物质文明的崇拜。
马里内蒂是超人哲学的歌者,对“力量”、“勇敢”、“冒险”、“拳头”、“战争”,都赞美有加,在他看来,暴力、战争和科学技术一样,都是催毁旧传统、建立新未来的最有效的手段。尼采哲学。
--迎合法西斯思想。
代表作:短剧《他们来了》。见《未来主义》第125页。前所未有的怪剧,根据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戏剧宣言》,以往的戏剧都是迂腐、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剧,早已失去生命力。应该代之以在极端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情节里,表现“从潜意识、捉摸不定的力量、纯抽象和纯想象中发掘出来的一切,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而这个戏剧正充分体现了未来主义的革命性。
A超短,全剧只有四句台词。没有对话和冲突。
B强调动势。
C利用了“幻象”的作用。
2、纪尧姆·阿波利奈尔(1880-1918):
私生子,母亲是波兰贵妇人,父亲是意大利军官。他出生于罗马,随母亲在摩洛哥长大。1899年,开始定居巴黎。朋友总结说:私生子、波兰女冒险家的骨血以及在法国的外国人这三种畸形的状况不仅造成了阿波利奈尔奇特的性格和气质,而且也造成了他的艺术的独特性。中学时,他才华出众,显示出对文学的热情和天才。但经济情况使他失去了上高等学府的机会。没有文凭、没有钱,穷困潦倒,只好边工作边写诗。他当过银行里的小职员、家庭教师、小报编辑、炮兵、流浪汉,艰难的生活为成为一个急进的艺术家奠定了基础。在巴黎,结识了著名的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成为至交。又与一些先锋派作家过往甚密。不断撰文宣传现代派诗歌和立体派绘画,接受了马里内蒂的主张。他一生不断追求爱情,为之写下了大量的情诗,其炽烈,可以和龙萨、谬塞比美,可惜总是失恋,比如1901年,去德国当家庭教师,一度疯狂爱上了英国籍的女教师,写了许多情诗。1912-1914年间,他再度失去了女友,生活在孤独之中,以十分新颖大胆的手法创作了许多诗歌,后来收入《醇酒集》。他结婚刚十个月,就去世了,年仅38岁。死后发表的《意识的图像》是又一部代表作。
阿波利奈尔的主义成就是诗歌。他的抒情诗大多用比较自由的民歌体写成,具有十分纯朴、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自然和谐的音乐性,激情、忧郁、哀伤、清新,发扬了法国的情诗传统。如《蜜拉波桥》,《未来主义》P202。
阿波利奈尔在未来主义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歌艺术的革新。比如:加强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顿挫来代替标点符号。写作“谈话体诗歌”,模拟杂乱的谈话,强调声音效果。写象形诗,力图把诗歌同绘画结合起来。发展马拉美的阶梯式诗歌等。他的典型的“立体诗歌”,用诗绘成图案,把诗歌与观赏艺术结合成一体。
如:被杀的和平鸽。《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3、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Mayakovsky,1893-1930) 俄国立体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苏联早期最优秀、最有才华的革命诗人。
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低级的林务官家庭,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爆发,12岁的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学校的罢课游行,“这就是革命,这就是诗,诗和革命不知怎的在我的脑子里结合起来了。”1906年父亲因病逝世后,全家移居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一边上中学,一边帮姐姐给手工艺店铺“作画和烙画”。同时他接近了一些布尔什维克大学生,大量阅读革命书籍,接触社会主义者,并于1908年初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此,他从事革命宣传,曾三次被捕入狱,在监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尝试写诗。1911年,他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结识了一批未来派的诗人和画家。
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2-1917年,是他的未来主义时期。俄国未来主义蔑视一切旧的传统,抨击现代的象征主义、也鄙视古典诗歌,声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从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他们还宣布要把词“从词义中解放出来”,破坏语法规范,杜撰新词。鼓吹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为反抗而反抗、为标新而立异。
1912年,他与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用粗糙的麻袋布制作封皮,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倾向上无政府主义。
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著名的长诗《穿裤子的云》,诗歌的副标题是“四个乐章组成的乐曲”,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四个乐章即“四个呐喊”:“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艺术方面:非诗化、幻象。原题为《第十三个使徒》,因亵渎宗教,改名,马雅可夫斯基对审查官说:“如果你们愿意,我就做个最温柔的人,不是男人,而是穿裤子的云。”所以,这题目本身也有对当局的反抗。
因为未来派与“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加上爱情失意,1930年4月14日自杀,终年36岁。
《夜》,《未来主义》。
五、未来主义的艺术特征
1、竭力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着力表现“运动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刻画运动中事物的形态,如《致疾驰的汽车》、《飞机》、《摩托之歌》、《飞跃的都市》。在夸大的、变形的力量中,表达出大自然的生命和事物的动态、节奏。但粗暴、扭曲的笔触,有粗俗、怪诞的特点。
2、借助“幻象”反映现代生活。潜意识、跳跃、物体的灵性、通感。运用绝对自由的类比,把握不相似的事物中的相似特征,表达主观的感受,如把矿工形容成“对大地的肠胃动手术的外科医生”。
3、更新语言。全盘否定语法规范,废除标点符号,杜撰新词,引入新词。入新词。
超现实主义
一、概念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他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均产生了影响。
从1919年布勒东和苏波合著“下意识书写”的作品《磁场》开始,到1969年让.许斯特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解散,共半个世纪的时间。
规模上,由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巴黎小组,发展成为跨越欧美亚非四大洲的国际性运动。
影响上,不仅对小说、诗歌、戏剧方面发生作用,而且在雕塑、绘画、建筑、电影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名称的由来: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发表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的序言中说:“人当初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象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超现实主义。”在阿波利奈尔看来,所谓超现实主义,只应从现实中受到启发,而不必做照相似的模仿。布勒东为了纪念自己的精神导师阿波利奈尔,便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这个名字。
按照布勒东自己的解释: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二、文学渊源
1、上溯到18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哥特式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获取了生活中的精华,并且表达了他们想要彻底摆脱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理方面所受限制的愿望。他们的潜意识里显示出一种说不情所以然的力量,这力量竭力和压制它们的“超我”抗争。总之,他们用解放性的“魔鬼-肉欲-潜意识”的概念来对抗压制性的“上帝-灵修-意识”的概念。
2、也可追溯到爱伦.坡的怪诞故事:
他轻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追求效果和气氛,用快感原则代替了真实原则。
3、还可以把法国作家萨德奉为神明: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哥特小说:反教会态度、政治上的乌托邦观点、对欲望之力量的赞颂、在快感中对绝对的追求、对传统价值观念及其体现者的蔑视、作为幻想者的才能。布勒东把萨德和弗洛依德、傅利叶并称为“欲望的三个伟大的解放者”。
4、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们也为他们开启了大门:
布勒东承认可以把超现实主义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尾巴,“然而却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等,真实存在于梦幻、爱情和诗歌之中,想象通过梦幻和爱情才得到最自由、最广阔、最富有创造力的发展。
5、直接影响他们的是几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兰波、(内瓦尔、洛特雷阿蒙)和阿波利奈尔。
波德莱尔:艺术家只属于他自己。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表面看来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诗人或艺术家的任务便是通过各自的体验去发见这些神奇的事物并把它们表现出来。
兰波:强调“交感”,诗歌的暗示性,诗歌的力量不在于抒情或雄辩,而在于它所激起的想象和联想。用象征和隐喻表达内心和潜意识。“我要当一个诗人,我致力于使自己成为通灵者,这就是要通过各种感觉的错乱来把握未知的事物, 我是他人。”
内瓦尔:(1808-1855),1855年的小说《奥蕾利亚或梦幻生活》,“梦幻是第二生活”。
洛特雷阿蒙:(1846-1870),1869年写的《马尔多洛之歌》,在1918年一下抓住了三个人:布勒东、苏波、阿拉贡。下意识写作,诗人应该把精神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
阿波利奈尔:行走与轮子。
三、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辩证的统一观点,使生活和梦幻、现实和超现实统一起来。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和意识绵延说。
弗洛依德的梦幻、直觉、潜意识理论。布勒东和阿拉贡都学过医,布还见过弗洛依德。
--加上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催化剂。见《未、超、魔》P98页。
四、发展历程
1、达达主义的准备时期(1919-1924):
达达主义: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派文艺流派,也叫早期超现实主义。领袖是法国诗人斯特里唐.查拉。
最初是从绘画领域开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个自行车座倒置在一张凳子上。被奉为达达的先驱。《蒙娜丽莎》。
1916年,许多知识分子不愿进入“血腥的屠宰场”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国作家鲍尔在苏黎世组织了一个“伏尔泰小酒店”俱乐部。2月8日,罗马尼亚人查拉将一把裁纸刀插进一本德法辞典,然后在刀尖所指的那页上随意用“达达”作为流派的称号,Dada,儿语,意思是“马”。用它作为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又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无理由、毫无意义。
查拉的宣言给达达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令人抽搐的痛苦的号叫,一切对立物、矛盾、怪诞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让每个人叫喊吧:有一件催毁性的、否定性的伟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扫荡吧。”--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达达的精神--破坏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达达自身。
法国:布勒东、苏波、阿拉贡号称“三剑客”,1919年3月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取名文学是种反讽,其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同年开始接触达达主义。1920年,查拉来巴黎组建了法国的达达主义集团,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抛弃达达”。
2、《第一次宣言》时期(1924-1929):
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布勒东为首,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形成声势浩大的潮流,与达达不同,他们有理论、有奋斗目标、有比较成功的作品。
同年在巴黎格勒奈尔街15号,建立了常设机构“超现实主义研究办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为原料,欢迎一切追求创新、和现实生活不和谐的人。
同年还创办了机关报《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在上流社会眼中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一份杂志”。出版了十年。
传单、小册子,《一具死尸》,讽刺刚去世的法朗士:“随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让我们把埋藏诡诈、传统主义、爱国主义、机会主义、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和懦弱的那一天作为节日来欢庆吧。”
逐渐转向法国共产党,比如阿拉贡,内部分裂。
3、鼎盛时期(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东《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纯化超现实主义”。阿拉贡事件,1930年阿拉贡参加苏联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结果没有捍卫超现实主义路线,导致与布勒东的决裂。
参加西班牙内战。
组织十几个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
大量作品问世。
被二战打断。
4、战后时期(1946-1969):
1947年,布勒东召集巴黎举行的国际超现实?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3866805.html?si=1
展开全部
现代文学流派的详细资料如下:中方和西方
一、西方近现代文学流派的概念、分期与特点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欧美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大胆探索,锐意求新,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现代主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线,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后期的主义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有人将后期的文学称为“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1、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机意识,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失误与曲折,使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更深刻的困惑。
2、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趋向对立。
3、严酷的社会现实,助长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传播《叔本华的“唯意与论”;尼采的“自我扩张”的超人;柏格森略带神秘意味的生命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等都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创作主题上,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现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2、在表现手法上,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强调艺术表现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我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逻辑的描写方法。
二、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1、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2、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1869-196 6)、阿拉贡(1897-1983)、艾吕雅(1895-1952)等。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4、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5、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与作品有爱尔兰的乔依斯(1882-1941)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1897-1962)《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1882-1941)的《到灯塔去》等。
6、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1905-1980)的《恶心》,加缪(1913-1960)的《局外人》等。
7、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1912- )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1906- )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1908-1970)的《弹子球机器》,英国的品特(1930- ),美国的阿尔比(1928- )的《动物园的故事》,法国的让 日奈(1910-1986)的《阳台》等。
8、新小说派: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的世界,应透过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表现“潜在真实”。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基本论点。文体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丽·萨洛特(1902- )的《无名氏肖像》、阿兰·罗伯-格里叶(1922- )的《橡皮》,米歇尔 布托尔(1926- )的《米兰巷》,克洛德 西蒙(1913- )的《佛兰德公路》等等。
9、黑色幽默:60年代兴起于美国。黑色-阴郁、悲观、冷酷、苦涩。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1923- )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1922- )的《第五号屠场》,巴斯(1930- 的《烟草经纪人》,品钦(1937- )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10、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潮,发端于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化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28- )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的鲁尔弗(1918- )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的《玉米人》、《总统先生》,古巴的卡彭铁尔(1904-1980)的《这个世界的王国》等。
未来主义
一、定义:
未来主义,又称未来派,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二、发展历程
创始人:意大利诗人、戏剧家、编辑--马里内蒂。
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人数最多、声势最大、涉及面最广。首先从文学开始,继而波及戏剧、绘画、音乐、电影、雕塑、舞蹈等领域。
1909-2-20,马里内蒂在法国的《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次年,他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阐述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原则。
在马里内蒂的发起和推动下,未来主义很快由文学扩展到艺术领域,出现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未来主义戏剧宣言》等重要理论文献。而且,这一运动迅速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全欧性的文学艺术运动。法国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于1913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反传统》,提出“立体未来主义”一说。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于1912年发表《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创立立体未来主义。
到20年代中期,逐渐销声匿迹。
三、未来主义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来主义认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速度这个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
外界社会的变化,势必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彻底改观。传统的文学只囿于描摹外在的、死气沉沉的现实,已经僵化。唯独未来主义文学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以探索“未知”为己任,他们声称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因此号称未来派。
按照未来主义的观点,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于是他们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都当成是绊脚石、扫荡的对象,声称要催毁一切图书馆和科学院。
在理论上,未来主义极其杂乱。它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之大成。既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高唱赞歌,又发出一片反理性主义、盲动主义的鼓噪。
在队伍上,同样鱼龙混杂,其政治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皆不同,他们从未来主义的纲领中各取所需。因此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右派、以法国为代表的中派、以俄国为代表的左派.
四、重要作家和作品
1、菲利普·托马佐·马里内蒂(1876-1944):
出生于埃及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母亲是抒情诗人。马里内蒂自幼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又曾留学巴黎,广泛接触法国现代派文学艺术,尤其是象征主义作品,深受影响。1893年回到意大利后继续学习,于1899年毕业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法学系。 1905年创办《诗歌》杂志,发表和介绍颓废派和法国象征派诗歌,在国际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从1906年开始,他创立了未来主义,先后发表了许多宣言,提出一系列主张。 1913年创办未来主义的刊物《莱采巴》,并去俄国旅行,宣传未来主义。1914年,他发表《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公开与法西斯合作。从1919年开始,他积极参加法西斯党的活动,成为墨索里尼的帮凶。在墨索里尼上台后,被任命为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作协主席。1942年,他还随意大利侵略军一起入侵苏联,1944年因病逝世。
马里内蒂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歌者,宣布“要把意大利从教廷、王权、婚姻、议会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彻底消灭一切国家机器。
马里内蒂是机器和技术的歌者,他认为机器是创造未来的原动力,机器的美比女性的微笑更富有魅力。对物质文明的崇拜。
马里内蒂是超人哲学的歌者,对“力量”、“勇敢”、“冒险”、“拳头”、“战争”,都赞美有加,在他看来,暴力、战争和科学技术一样,都是催毁旧传统、建立新未来的最有效的手段。尼采哲学。
--迎合法西斯思想。
代表作:短剧《他们来了》。见《未来主义》第125页。前所未有的怪剧,根据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戏剧宣言》,以往的戏剧都是迂腐、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剧,早已失去生命力。应该代之以在极端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情节里,表现“从潜意识、捉摸不定的力量、纯抽象和纯想象中发掘出来的一切,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而这个戏剧正充分体现了未来主义的革命性。
A超短,全剧只有四句台词。没有对话和冲突。
B强调动势。
C利用了“幻象”的作用。
2、纪尧姆·阿波利奈尔(1880-1918):
私生子,母亲是波兰贵妇人,父亲是意大利军官。他出生于罗马,随母亲在摩洛哥长大。1899年,开始定居巴黎。朋友总结说:私生子、波兰女冒险家的骨血以及在法国的外国人这三种畸形的状况不仅造成了阿波利奈尔奇特的性格和气质,而且也造成了他的艺术的独特性。中学时,他才华出众,显示出对文学的热情和天才。但经济情况使他失去了上高等学府的机会。没有文凭、没有钱,穷困潦倒,只好边工作边写诗。他当过银行里的小职员、家庭教师、小报编辑、炮兵、流浪汉,艰难的生活为成为一个急进的艺术家奠定了基础。在巴黎,结识了著名的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成为至交。又与一些先锋派作家过往甚密。不断撰文宣传现代派诗歌和立体派绘画,接受了马里内蒂的主张。他一生不断追求爱情,为之写下了大量的情诗,其炽烈,可以和龙萨、谬塞比美,可惜总是失恋,比如1901年,去德国当家庭教师,一度疯狂爱上了英国籍的女教师,写了许多情诗。1912-1914年间,他再度失去了女友,生活在孤独之中,以十分新颖大胆的手法创作了许多诗歌,后来收入《醇酒集》。他结婚刚十个月,就去世了,年仅38岁。死后发表的《意识的图像》是又一部代表作。
阿波利奈尔的主义成就是诗歌。他的抒情诗大多用比较自由的民歌体写成,具有十分纯朴、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自然和谐的音乐性,激情、忧郁、哀伤、清新,发扬了法国的情诗传统。如《蜜拉波桥》,《未来主义》P202。
阿波利奈尔在未来主义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歌艺术的革新。比如:加强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顿挫来代替标点符号。写作“谈话体诗歌”,模拟杂乱的谈话,强调声音效果。写象形诗,力图把诗歌同绘画结合起来。发展马拉美的阶梯式诗歌等。他的典型的“立体诗歌”,用诗绘成图案,把诗歌与观赏艺术结合成一体。
如:被杀的和平鸽。《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3、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Mayakovsky,1893-1930) 俄国立体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苏联早期最优秀、最有才华的革命诗人。
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低级的林务官家庭,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爆发,12岁的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学校的罢课游行,“这就是革命,这就是诗,诗和革命不知怎的在我的脑子里结合起来了。”1906年父亲因病逝世后,全家移居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一边上中学,一边帮姐姐给手工艺店铺“作画和烙画”。同时他接近了一些布尔什维克大学生,大量阅读革命书籍,接触社会主义者,并于1908年初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此,他从事革命宣传,曾三次被捕入狱,在监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尝试写诗。1911年,他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结识了一批未来派的诗人和画家。
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2-1917年,是他的未来主义时期。俄国未来主义蔑视一切旧的传统,抨击现代的象征主义、也鄙视古典诗歌,声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从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他们还宣布要把词“从词义中解放出来”,破坏语法规范,杜撰新词。鼓吹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为反抗而反抗、为标新而立异。
1912年,他与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用粗糙的麻袋布制作封皮,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倾向上无政府主义。
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著名的长诗《穿裤子的云》,诗歌的副标题是“四个乐章组成的乐曲”,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四个乐章即“四个呐喊”:“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艺术方面:非诗化、幻象。原题为《第十三个使徒》,因亵渎宗教,改名,马雅可夫斯基对审查官说:“如果你们愿意,我就做个最温柔的人,不是男人,而是穿裤子的云。”所以,这题目本身也有对当局的反抗。
因为未来派与“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加上爱情失意,1930年4月14日自杀,终年36岁。
《夜》,《未来主义》。
五、未来主义的艺术特征
1、竭力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着力表现“运动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刻画运动中事物的形态,如《致疾驰的汽车》、《飞机》、《摩托之歌》、《飞跃的都市》。在夸大的、变形的力量中,表达出大自然的生命和事物的动态、节奏。但粗暴、扭曲的笔触,有粗俗、怪诞的特点。
2、借助“幻象”反映现代生活。潜意识、跳跃、物体的灵性、通感。运用绝对自由的类比,把握不相似的事物中的相似特征,表达主观的感受,如把矿工形容成“对大地的肠胃动手术的外科医生”。
3、更新语言。全盘否定语法规范,废除标点符号,杜撰新词,引入新词。入新词。
超现实主义
一、概念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他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均产生了影响。
从1919年布勒东和苏波合著“下意识书写”的作品《磁场》开始,到1969年让.许斯特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解散,共半个世纪的时间。
规模上,由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巴黎小组,发展成为跨越欧美亚非四大洲的国际性运动。
影响上,不仅对小说、诗歌、戏剧方面发生作用,而且在雕塑、绘画、建筑、电影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名称的由来: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发表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的序言中说:“人当初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象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超现实主义。”在阿波利奈尔看来,所谓超现实主义,只应从现实中受到启发,而不必做照相似的模仿。布勒东为了纪念自己的精神导师阿波利奈尔,便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这个名字。
按照布勒东自己的解释: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二、文学渊源
1、上溯到18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哥特式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获取了生活中的精华,并且表达了他们想要彻底摆脱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理方面所受限制的愿望。他们的潜意识里显示出一种说不情所以然的力量,这力量竭力和压制它们的“超我”抗争。总之,他们用解放性的“魔鬼-肉欲-潜意识”的概念来对抗压制性的“上帝-灵修-意识”的概念。
2、也可追溯到爱伦.坡的怪诞故事:
他轻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追求效果和气氛,用快感原则代替了真实原则。
3、还可以把法国作家萨德奉为神明: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哥特小说:反教会态度、政治上的乌托邦观点、对欲望之力量的赞颂、在快感中对绝对的追求、对传统价值观念及其体现者的蔑视、作为幻想者的才能。布勒东把萨德和弗洛依德、傅利叶并称为“欲望的三个伟大的解放者”。
4、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们也为他们开启了大门:
布勒东承认可以把超现实主义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尾巴,“然而却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等,真实存在于梦幻、爱情和诗歌之中,想象通过梦幻和爱情才得到最自由、最广阔、最富有创造力的发展。
5、直接影响他们的是几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兰波、(内瓦尔、洛特雷阿蒙)和阿波利奈尔。
波德莱尔:艺术家只属于他自己。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表面看来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诗人或艺术家的任务便是通过各自的体验去发见这些神奇的事物并把它们表现出来。
兰波:强调“交感”,诗歌的暗示性,诗歌的力量不在于抒情或雄辩,而在于它所激起的想象和联想。用象征和隐喻表达内心和潜意识。“我要当一个诗人,我致力于使自己成为通灵者,这就是要通过各种感觉的错乱来把握未知的事物, 我是他人。”
内瓦尔:(1808-1855),1855年的小说《奥蕾利亚或梦幻生活》,“梦幻是第二生活”。
洛特雷阿蒙:(1846-1870),1869年写的《马尔多洛之歌》,在1918年一下抓住了三个人:布勒东、苏波、阿拉贡。下意识写作,诗人应该把精神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
阿波利奈尔:行走与轮子。
三、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辩证的统一观点,使生活和梦幻、现实和超现实统一起来。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和意识绵延说。
弗洛依德的梦幻、直觉、潜意识理论。布勒东和阿拉贡都学过医,布还见过弗洛依德。
--加上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催化剂。见《未、超、魔》P98页。
四、发展历程
1、达达主义的准备时期(1919-1924):
达达主义: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派文艺流派,也叫早期超现实主义。领袖是法国诗人斯特里唐.查拉。
最初是从绘画领域开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个自行车座倒置在一张凳子上。被奉为达达的先驱。《蒙娜丽莎》。
1916年,许多知识分子不愿进入“血腥的屠宰场”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国作家鲍尔在苏黎世组织了一个“伏尔泰小酒店”俱乐部。2月8日,罗马尼亚人查拉将一把裁纸刀插进一本德法辞典,然后在刀尖所指的那页上随意用“达达”作为流派的称号,Dada,儿语,意思是“马”。用它作为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又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无理由、毫无意义。
查拉的宣言给达达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令人抽搐的痛苦的号叫,一切对立物、矛盾、怪诞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让每个人叫喊吧:有一件催毁性的、否定性的伟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扫荡吧。”--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达达的精神--破坏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达达自身。
法国:布勒东、苏波、阿拉贡号称“三剑客”,1919年3月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取名文学是种反讽,其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同年开始接触达达主义。1920年,查拉来巴黎组建了法国的达达主义集团,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抛弃达达”。
2、《第一次宣言》时期(1924-1929):
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布勒东为首,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形成声势浩大的潮流,与达达不同,他们有理论、有奋斗目标、有比较成功的作品。
同年在巴黎格勒奈尔街15号,建立了常设机构“超现实主义研究办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为原料,欢迎一切追求创新、和现实生活不和谐的人。
同年还创办了机关报《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在上流社会眼中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一份杂志”。出版了十年。
传单、小册子,《一具死尸》,讽刺刚去世的法朗士:“随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让我们把埋藏诡诈、传统主义、爱国主义、机会主义、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和懦弱的那一天作为节日来欢庆吧。”
逐渐转向法国共产党,比如阿拉贡,内部分裂。
3、鼎盛时期(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东《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纯化超现实主义”。阿拉贡事件,1930年阿拉贡参加苏联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结果没有捍卫超现实主义路线,导致与布勒东的决裂。
参加西班牙内战。
组织十几个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
大量作品问世。
被二战打断。
4、战后时期(1946-1969):
1947年,布勒东召集巴黎举行的国际超现实
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及代表作品(中国)
新时期文学从1976年底开始,28年来的重要代表作家及作品似在如下者,请各位共同丰富完善。
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王蒙《悠悠寸草心》《春之声》《风筝飘带巴金《随想录》 郑义《枫》 戴厚英《人啊,人》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记》叶辛《蹉跎岁月》 谌容《人到中年》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古华《芙蓉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一、西方近现代文学流派的概念、分期与特点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欧美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大胆探索,锐意求新,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现代主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线,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后期的主义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有人将后期的文学称为“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1、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机意识,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失误与曲折,使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更深刻的困惑。
2、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趋向对立。
3、严酷的社会现实,助长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传播《叔本华的“唯意与论”;尼采的“自我扩张”的超人;柏格森略带神秘意味的生命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等都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影响。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创作主题上,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现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2、在表现手法上,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强调艺术表现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我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逻辑的描写方法。
二、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1、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2、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1869-196 6)、阿拉贡(1897-1983)、艾吕雅(1895-1952)等。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20世纪20年代又一次高潮。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比象征主义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英国的艾略特(1888-1965)的《荒原》是它的代表作。此外还有法国的瓦雷里(1871-1945)的《海滨墓园》,奥地利的里尔克(1875-1926),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俄国勃洛克的《十二个》和叶赛宁,爱尔兰的叶芝(1865-1939),美国的庞德(1885-1973)等。
4、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的绘画,后扩展至音乐、文学等领域。它的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家与作品有卡夫卡(1883-1924)的《城堡》、《变形记》,美国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1890-1938),瑞典作家斯特林堡(1849-1912)的戏剧《到大马士革去》,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1898-1956)等。
5、意识流:以无意识活动作为文艺的表现对象,提示不同层次的心理活动,强调人的意识的矛盾性及复杂性。在作品中,情节淡化,作者不介入,由人物直接表白自己的内心活动,不按情节而是按人物意识流程结构作品,打破了以时间为序的叙述方式,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通过自由联想来表现主题,组织情节,不受时间限制,过去、现在、未来相互颠倒,彼此渗透,相互重叠,网状式的主体结构。代表作与作品有爱尔兰的乔依斯(1882-1941)的《尤里西斯》,法国的普鲁斯特(1871-1922)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福克纳的(1897-1962)《喧嚣与愤怒》,英国的伍尔夫(1882-1941)的《到灯塔去》等。
6、存在主义文学:产生于30年代的法国,日渐流行于欧美。它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荒唐丑恶;另一方面表现人的不幸和毁灭的命运与孤独、绝望、恐惧的思想情绪,同时也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思想上开掘哲理深度。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萨特(1905-1980)的《恶心》,加缪(1913-1960)的《局外人》等。
7、荒诞派戏剧: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思想上师承存在主义“荒诞'观念,艺术上吸收超现实主义手法。以荒诞的戏剧形式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性:人生的无意义、人的异化、人与世界的隔膜、人与人之间的疏远等。故意采用与传统戏剧相反的手法,制造强烈的荒诞效果。以模糊的背景,象征、寓意、夸张、非逻辑的片段场面,抽象化、普遍化的人物,非理性的、无意义的语言。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尤奈斯库(1912- )的《秃头歌女》、《椅子》,贝克特(1906- )的《等待戈多》,俄国的阿达莫夫(1908-1970)的《弹子球机器》,英国的品特(1930- ),美国的阿尔比(1928- )的《动物园的故事》,法国的让 日奈(1910-1986)的《阳台》等。
8、新小说派:50年代兴起于法国。“怀疑的时代”的“怀疑精神”的产物。反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的世界,应透过平常琐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人的潜意识活动,表现“潜在真实”。非意义化,非情节化,非人物化是新小说派的三个基本论点。文体革新。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娜塔丽·萨洛特(1902- )的《无名氏肖像》、阿兰·罗伯-格里叶(1922- )的《橡皮》,米歇尔 布托尔(1926- )的《米兰巷》,克洛德 西蒙(1913- )的《佛兰德公路》等等。
9、黑色幽默:60年代兴起于美国。黑色-阴郁、悲观、冷酷、苦涩。认为世界是一片荒原,历史是一片混乱,个人无法改变生存现状,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既缺乏充满自信的庄严的悲剧精神,又缺乏敢于蔑视对手的明快喜剧精神,只能是“苦恼人的笑”。黑色幽默,不仅嘲弄他人,更是自我嘲弄,喜剧手法不仅用于处理丑恶和畸形,也用来处理痛苦和不幸。代表作家及作品有:海勒(1923- )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1922- )的《第五号屠场》,巴斯(1930- 的《烟草经纪人》,品钦(1937- )的《万有引力之虹》等。
10、魔幻现实主义: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潮,发端于40年代,到60-70年代形成高潮。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欧美现化主义的表现手法。“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在现实生活的叙述与描写中,引入大量超延自然的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情节中,时序关系被打乱,场面常带有象征色彩,带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色彩。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1928- )的《百年孤独》,墨西哥的鲁尔弗(1918- )的《佩德罗·帕拉莫》,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的《玉米人》、《总统先生》,古巴的卡彭铁尔(1904-1980)的《这个世界的王国》等。
未来主义
一、定义:
未来主义,又称未来派,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
创始人是意大利的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二、发展历程
创始人:意大利诗人、戏剧家、编辑--马里内蒂。
意大利是未来主义的发源地和中心。人数最多、声势最大、涉及面最广。首先从文学开始,继而波及戏剧、绘画、音乐、电影、雕塑、舞蹈等领域。
1909-2-20,马里内蒂在法国的《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宣告未来主义诞生。次年,他又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进一步阐述未来主义的理论主张和文学创作原则。
在马里内蒂的发起和推动下,未来主义很快由文学扩展到艺术领域,出现了《未来主义画家宣言》、《未来主义戏剧宣言》等重要理论文献。而且,这一运动迅速由意大利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全欧性的文学艺术运动。法国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于1913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反传统》,提出“立体未来主义”一说。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于1912年发表《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创立立体未来主义。
到20年代中期,逐渐销声匿迹。
三、未来主义的精神
革命性。造反有理。
未来主义认为: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交通和通讯的突飞猛进,使客观世界的面貌和社会生活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使速度这个因素具有日益突出的作用。现代大都市、机器文明、速度和竞争,构成了时代的主要特征。
外界社会的变化,势必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彻底改观。传统的文学只囿于描摹外在的、死气沉沉的现实,已经僵化。唯独未来主义文学富于生命力,因为它以探索“未知”为己任,他们声称面向未来、属于未来,因此号称未来派。
按照未来主义的观点,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于是他们把人类的文化遗产和现有文化都当成是绊脚石、扫荡的对象,声称要催毁一切图书馆和科学院。
在理论上,未来主义极其杂乱。它集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情绪、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之大成。既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高唱赞歌,又发出一片反理性主义、盲动主义的鼓噪。
在队伍上,同样鱼龙混杂,其政治倾向、世界观、艺术观皆不同,他们从未来主义的纲领中各取所需。因此分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右派、以法国为代表的中派、以俄国为代表的左派.
四、重要作家和作品
1、菲利普·托马佐·马里内蒂(1876-1944):
出生于埃及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家庭,父亲是著名律师,母亲是抒情诗人。马里内蒂自幼深受法国文化的影响,又曾留学巴黎,广泛接触法国现代派文学艺术,尤其是象征主义作品,深受影响。1893年回到意大利后继续学习,于1899年毕业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法学系。 1905年创办《诗歌》杂志,发表和介绍颓废派和法国象征派诗歌,在国际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从1906年开始,他创立了未来主义,先后发表了许多宣言,提出一系列主张。 1913年创办未来主义的刊物《莱采巴》,并去俄国旅行,宣传未来主义。1914年,他发表《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公开与法西斯合作。从1919年开始,他积极参加法西斯党的活动,成为墨索里尼的帮凶。在墨索里尼上台后,被任命为科学院院士、意大利作协主席。1942年,他还随意大利侵略军一起入侵苏联,1944年因病逝世。
马里内蒂是无政府主义思想的歌者,宣布“要把意大利从教廷、王权、婚姻、议会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彻底消灭一切国家机器。
马里内蒂是机器和技术的歌者,他认为机器是创造未来的原动力,机器的美比女性的微笑更富有魅力。对物质文明的崇拜。
马里内蒂是超人哲学的歌者,对“力量”、“勇敢”、“冒险”、“拳头”、“战争”,都赞美有加,在他看来,暴力、战争和科学技术一样,都是催毁旧传统、建立新未来的最有效的手段。尼采哲学。
--迎合法西斯思想。
代表作:短剧《他们来了》。见《未来主义》第125页。前所未有的怪剧,根据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戏剧宣言》,以往的戏剧都是迂腐、冗长、静止的心理分析剧,早已失去生命力。应该代之以在极端有限的时间、空间和情节里,表现“从潜意识、捉摸不定的力量、纯抽象和纯想象中发掘出来的一切,不管它们是如何违背真实、离奇古怪和反戏剧。”而这个戏剧正充分体现了未来主义的革命性。
A超短,全剧只有四句台词。没有对话和冲突。
B强调动势。
C利用了“幻象”的作用。
2、纪尧姆·阿波利奈尔(1880-1918):
私生子,母亲是波兰贵妇人,父亲是意大利军官。他出生于罗马,随母亲在摩洛哥长大。1899年,开始定居巴黎。朋友总结说:私生子、波兰女冒险家的骨血以及在法国的外国人这三种畸形的状况不仅造成了阿波利奈尔奇特的性格和气质,而且也造成了他的艺术的独特性。中学时,他才华出众,显示出对文学的热情和天才。但经济情况使他失去了上高等学府的机会。没有文凭、没有钱,穷困潦倒,只好边工作边写诗。他当过银行里的小职员、家庭教师、小报编辑、炮兵、流浪汉,艰难的生活为成为一个急进的艺术家奠定了基础。在巴黎,结识了著名的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成为至交。又与一些先锋派作家过往甚密。不断撰文宣传现代派诗歌和立体派绘画,接受了马里内蒂的主张。他一生不断追求爱情,为之写下了大量的情诗,其炽烈,可以和龙萨、谬塞比美,可惜总是失恋,比如1901年,去德国当家庭教师,一度疯狂爱上了英国籍的女教师,写了许多情诗。1912-1914年间,他再度失去了女友,生活在孤独之中,以十分新颖大胆的手法创作了许多诗歌,后来收入《醇酒集》。他结婚刚十个月,就去世了,年仅38岁。死后发表的《意识的图像》是又一部代表作。
阿波利奈尔的主义成就是诗歌。他的抒情诗大多用比较自由的民歌体写成,具有十分纯朴、浓厚的抒情色彩和自然和谐的音乐性,激情、忧郁、哀伤、清新,发扬了法国的情诗传统。如《蜜拉波桥》,《未来主义》P202。
阿波利奈尔在未来主义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诗歌艺术的革新。比如:加强诗歌本身的节奏和顿挫来代替标点符号。写作“谈话体诗歌”,模拟杂乱的谈话,强调声音效果。写象形诗,力图把诗歌同绘画结合起来。发展马拉美的阶梯式诗歌等。他的典型的“立体诗歌”,用诗绘成图案,把诗歌与观赏艺术结合成一体。
如:被杀的和平鸽。《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
3、符拉基米尔·符拉基米洛维奇·马雅可夫斯基(Mayakovsky,1893-1930) 俄国立体未来主义的代表人物、苏联早期最优秀、最有才华的革命诗人。
出生在格鲁吉亚一个低级的林务官家庭,1905年俄国第一次民主革命爆发,12岁的马雅可夫斯基参加了学校的罢课游行,“这就是革命,这就是诗,诗和革命不知怎的在我的脑子里结合起来了。”1906年父亲因病逝世后,全家移居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一边上中学,一边帮姐姐给手工艺店铺“作画和烙画”。同时他接近了一些布尔什维克大学生,大量阅读革命书籍,接触社会主义者,并于1908年初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自此,他从事革命宣传,曾三次被捕入狱,在监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同时尝试写诗。1911年,他进入绘画雕刻建筑学校学习,结识了一批未来派的诗人和画家。
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12-1917年,是他的未来主义时期。俄国未来主义蔑视一切旧的传统,抨击现代的象征主义、也鄙视古典诗歌,声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从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他们还宣布要把词“从词义中解放出来”,破坏语法规范,杜撰新词。鼓吹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为反抗而反抗、为标新而立异。
1912年,他与布尔柳克等人共同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出版了俄国未来派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用粗糙的麻袋布制作封皮,艺术上标新立异,思想倾向上无政府主义。
1915年,马雅可夫斯基发表了著名的长诗《穿裤子的云》,诗歌的副标题是“四个乐章组成的乐曲”,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四个乐章即“四个呐喊”:“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打倒你们的宗教”。艺术方面:非诗化、幻象。原题为《第十三个使徒》,因亵渎宗教,改名,马雅可夫斯基对审查官说:“如果你们愿意,我就做个最温柔的人,不是男人,而是穿裤子的云。”所以,这题目本身也有对当局的反抗。
因为未来派与“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排斥,加上爱情失意,1930年4月14日自杀,终年36岁。
《夜》,《未来主义》。
五、未来主义的艺术特征
1、竭力把文学变成现代生活的“动力学”,着力表现“运动感”,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刻画运动中事物的形态,如《致疾驰的汽车》、《飞机》、《摩托之歌》、《飞跃的都市》。在夸大的、变形的力量中,表达出大自然的生命和事物的动态、节奏。但粗暴、扭曲的笔触,有粗俗、怪诞的特点。
2、借助“幻象”反映现代生活。潜意识、跳跃、物体的灵性、通感。运用绝对自由的类比,把握不相似的事物中的相似特征,表达主观的感受,如把矿工形容成“对大地的肠胃动手术的外科医生”。
3、更新语言。全盘否定语法规范,废除标点符号,杜撰新词,引入新词。入新词。
超现实主义
一、概念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他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均产生了影响。
从1919年布勒东和苏波合著“下意识书写”的作品《磁场》开始,到1969年让.许斯特正式宣布超现实主义团体的解散,共半个世纪的时间。
规模上,由一个只有十几人的巴黎小组,发展成为跨越欧美亚非四大洲的国际性运动。
影响上,不仅对小说、诗歌、戏剧方面发生作用,而且在雕塑、绘画、建筑、电影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名称的由来:阿波利奈尔在1917年发表的剧本《蒂雷西亚的乳房》的序言中说:“人当初企图模仿行走,所创造的车轮子却不象一条腿。这样,人就在不知不觉中创造出超现实主义。”在阿波利奈尔看来,所谓超现实主义,只应从现实中受到启发,而不必做照相似的模仿。布勒东为了纪念自己的精神导师阿波利奈尔,便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这个名字。
按照布勒东自己的解释:
“超现实主义:阳性名词:纯粹的精神学自发现象,主张通过这种方法,口头地、书面地或以任何其他形式表达思想的实实在在的活动。思想的照实记录,不得由理智进行任何监核,亦无任何美学或伦理学的考虑渗入。
哲学背景:超现实主义的基础是信仰超级现实;这种现实即迄今遭到忽视的某些联想的形式。同时也是信仰梦境的无穷威力,和思想能够不以利害关系为转移的种种变幻。它趋于最终地摧毁一切其他的精神学结构,并取而代之,以解决人生的主要问题。” (《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
二、文学渊源
1、上溯到18世纪英国哥特式小说
超现实主义者认为:哥特式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想象出来的事物获取了生活中的精华,并且表达了他们想要彻底摆脱人在道德、心理、乃至生理方面所受限制的愿望。他们的潜意识里显示出一种说不情所以然的力量,这力量竭力和压制它们的“超我”抗争。总之,他们用解放性的“魔鬼-肉欲-潜意识”的概念来对抗压制性的“上帝-灵修-意识”的概念。
2、也可追溯到爱伦.坡的怪诞故事:
他轻视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追求效果和气氛,用快感原则代替了真实原则。
3、还可以把法国作家萨德奉为神明: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的哥特小说:反教会态度、政治上的乌托邦观点、对欲望之力量的赞颂、在快感中对绝对的追求、对传统价值观念及其体现者的蔑视、作为幻想者的才能。布勒东把萨德和弗洛依德、傅利叶并称为“欲望的三个伟大的解放者”。
4、德国的浪漫主义诗人们也为他们开启了大门:
布勒东承认可以把超现实主义看作是浪漫主义的尾巴,“然而却是一根很有攫握力的尾巴”。荷尔德林、诺瓦利斯等,真实存在于梦幻、爱情和诗歌之中,想象通过梦幻和爱情才得到最自由、最广阔、最富有创造力的发展。
5、直接影响他们的是几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兰波、(内瓦尔、洛特雷阿蒙)和阿波利奈尔。
波德莱尔:艺术家只属于他自己。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表面看来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诗人或艺术家的任务便是通过各自的体验去发见这些神奇的事物并把它们表现出来。
兰波:强调“交感”,诗歌的暗示性,诗歌的力量不在于抒情或雄辩,而在于它所激起的想象和联想。用象征和隐喻表达内心和潜意识。“我要当一个诗人,我致力于使自己成为通灵者,这就是要通过各种感觉的错乱来把握未知的事物, 我是他人。”
内瓦尔:(1808-1855),1855年的小说《奥蕾利亚或梦幻生活》,“梦幻是第二生活”。
洛特雷阿蒙:(1846-1870),1869年写的《马尔多洛之歌》,在1918年一下抓住了三个人:布勒东、苏波、阿拉贡。下意识写作,诗人应该把精神生活而不是日常生活作为表现对象。
阿波利奈尔:行走与轮子。
三、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辩证的统一观点,使生活和梦幻、现实和超现实统一起来。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和意识绵延说。
弗洛依德的梦幻、直觉、潜意识理论。布勒东和阿拉贡都学过医,布还见过弗洛依德。
--加上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催化剂。见《未、超、魔》P98页。
四、发展历程
1、达达主义的准备时期(1919-1924):
达达主义:一战期间出现的现代派文艺流派,也叫早期超现实主义。领袖是法国诗人斯特里唐.查拉。
最初是从绘画领域开始的,1913年,杜尚把一个自行车座倒置在一张凳子上。被奉为达达的先驱。《蒙娜丽莎》。
1916年,许多知识分子不愿进入“血腥的屠宰场”而避居瑞士,一位德国作家鲍尔在苏黎世组织了一个“伏尔泰小酒店”俱乐部。2月8日,罗马尼亚人查拉将一把裁纸刀插进一本德法辞典,然后在刀尖所指的那页上随意用“达达”作为流派的称号,Dada,儿语,意思是“马”。用它作为文艺活动的旗号,并无任何意义,又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一切都具有偶然和不可知性,也就是毫无理由、毫无意义。
查拉的宣言给达达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令人抽搐的痛苦的号叫,一切对立物、矛盾、怪诞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便是生命”。“让每个人叫喊吧:有一件催毁性的、否定性的伟大工作要完成。清除吧,扫荡吧。”--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达达的精神--破坏一切,否定一切,甚至包括达达自身。
法国:布勒东、苏波、阿拉贡号称“三剑客”,1919年3月在巴黎办了一份名为《文学》的杂志,取名文学是种反讽,其宗旨是反对一切文学传统。同年开始接触达达主义。1920年,查拉来巴黎组建了法国的达达主义集团,三人全部加入。在1922年宣布“抛弃达达”。
2、《第一次宣言》时期(1924-1929):
1924年布勒东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以布勒东为首,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形成声势浩大的潮流,与达达不同,他们有理论、有奋斗目标、有比较成功的作品。
同年在巴黎格勒奈尔街15号,建立了常设机构“超现实主义研究办公室”,提出以生活本身为原料,欢迎一切追求创新、和现实生活不和谐的人。
同年还创办了机关报《超现实主义革命》杂志,在上流社会眼中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一份杂志”。出版了十年。
传单、小册子,《一具死尸》,讽刺刚去世的法朗士:“随法朗士而去的,是人的一些奴性。让我们把埋藏诡诈、传统主义、爱国主义、机会主义、怀疑主义、现实主义和懦弱的那一天作为节日来欢庆吧。”
逐渐转向法国共产党,比如阿拉贡,内部分裂。
3、鼎盛时期(1929-1941):
1929年12月,布勒东《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纯化超现实主义”。阿拉贡事件,1930年阿拉贡参加苏联举行的第二届国际革命作家代表大会,结果没有捍卫超现实主义路线,导致与布勒东的决裂。
参加西班牙内战。
组织十几个国际超现实主义展览会。
大量作品问世。
被二战打断。
4、战后时期(1946-1969):
1947年,布勒东召集巴黎举行的国际超现实
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及代表作品(中国)
新时期文学从1976年底开始,28年来的重要代表作家及作品似在如下者,请各位共同丰富完善。
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王蒙《悠悠寸草心》《春之声》《风筝飘带巴金《随想录》 郑义《枫》 戴厚英《人啊,人》 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记》叶辛《蹉跎岁月》 谌容《人到中年》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古华《芙蓉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