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邦为什么能夺得天下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说自己之所以能以区区布衣而得天下,完全是因为自己比项羽会用人。
这个说法没毛病,纵观刘邦的发家史,凡是他能抓住的人才,几乎没有能从他手指缝里溜掉的!
咳咳!说的好像有点不够严肃,但这就是事实嘛!
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从最初的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嫡系,到后来的张良、韩信、陈平等能人。
如果没有这些人的鼎力支持,刘邦老哥一个,凭什么在如火如荼的义军中建立自己的势力,成就自己的的辉煌呢?
就说韩信,在项羽帐下时,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执戟郎,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却都没有得到项羽的重视。
既然此处不留爷,那爷还是令投明主吧。
韩信离开项羽,随着汉王刘邦的军队一起入川,然后搭上了萧何这条线,终于得偿所愿,成了掌印领军的大将军。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将领,如果没有他的战功,刘邦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得到天下。
再说陈平,他本是魏王麾下,后来投奔了项羽,发现项羽也难成大事之后,又选择了刘邦。刘邦来者不拒,将其收入囊中。
陈平此人,善使阴谋诡计,成功的离间了范增和项羽的关系,让项羽自断一臂,不可谓不毒。但谁管那个呢?计策好用就行呗!
刘邦虽出身不高,但也并非不学无术,他和卢绾是儿时玩伴,也是幼年同窗!
长大后混了一个泗水亭长的职位,纠集了一帮子乡里的混混,成了当地的地头蛇,而这帮混混里,就有后来跟随刘邦一路南征北站的众多将领。
这叫什么?这叫“流氓不可怕,可怕流氓有文化”!
他会用人,善用人,同时心胸又比较开阔,深得人心,能让人甘愿为他两肋插刀,这就很可怕了。
要知道,最危急的时候,要不是纪信和周苛以命相互,刘邦早就被项羽逮住大卸八块了。
后世人总是喜欢讽刺刘邦是流氓,好像他真是每天斗鸡走狗,无恶不作的恶霸。
似乎他的成功就是走了黄金狗屎运,天上掉下了热呼呼的龙肉馅包子。
成功固然不可复制,但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而然得来的。
刘邦能在秦末的烽烟里杀出一条血路,战胜凶悍勇猛的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成功学案例。
从起兵之初,一群破衣烂衫的乌合之众,到后来成为拿下咸阳有望封王的劲旅;从畏惧项羽不得不放弃咸阳的窝囊,到四面楚歌将项羽逼入穷途的风光。
刘邦一直在努力,努力谋划,努力用人,努力打仗。
能取得天下,离不开众多良才的辅佐,更离不开刘邦自身的聪明和胸襟。
刘邦虽然不能说识人,但是很善于纳谏,在整个统一战争里,史记和汉书几乎没有看到刘邦对谋臣有什么反驳过。
刘邦最著名的汉初三杰言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实不止是萧何张良韩信,陈平一个被很多人诟病的人物,刘邦给与他千金,让他随便利用,挑拨项羽与范增、钟离眜、龙且等人的关系,是最终取胜的重要原因。彭越、英布在项羽后方的骚扰,也间接的加速了项羽的失败。
实际上,刘邦四次败在项羽手下,把自己的妻子、老爹都丢了,逃跑的时候还扔了自己的儿女,幸亏有滕公夏侯婴捡了回来。在第三次败在项羽手下的时候,刘邦连土地都不要了,说谁能帮我打败项羽,我就把东方的国土给他。本来刘邦想分封六国后裔,但是经过张良劝阻,改封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如果你能不要老爹、妻子、儿女、土地,你也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