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何刻意的去丑化曹操,神话诸葛亮,美化刘备呢?

 我来答
手机用户78835
2018-01-28 · TA获得超过23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36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起义军张士诚的谋士,地位相当于诸葛亮。诸葛亮是谋士中最被器重的,美化诸葛亮,就是美化罗贯中自己。然而罗贯中没有诸葛亮的能力,也没有诸葛亮的主子,张士诚被朱元璋灭了,只好回家写小说。至于曹操为什么别丑化,曹操一直以来名声就不好,并不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还有一点,在作者和历朝统治者眼里刘备、诸葛亮所领导的“蜀汉政权”是皇权正统,代表东汉政权的延续。而曹操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株之的人。仅仅只为了神化诸葛亮的看法显得苍白无力。

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并非一开始就是“白脸奸臣”。西晋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称曹操“建元功于九有,故举世之所推”。唐太宗李世民在《吊魏太祖文》中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当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德代”。可谓评价甚高。曹操形象的根本性的转变出现在宋代。苏轼《东坡志林》就提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即快。”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曹操的形象在广大百姓的心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转变。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只是将这些散在民间的话本、传说、故事等等用刘备诸葛亮这一条线给串了起来而已。因此严格意义上讲,丑化曹操、美化刘备、神话诸葛亮,体现的是民意。汉武帝以后,对于人和事物是非曲直的评判是以儒家价值体系为标准的。曹操的霸业建立在爱惜人才并知人善用,但其看重的是真才实学,对于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儒生极不以为然甚至鄙视,有悖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其次曹操相对于刘备真实些,敢于袒露自己的内心,譬如曹操原话"宁我负人,休教人负我",意思是在不讲诚信的环境下,不能轻信人言,过于老实,避免吃亏上当!

尽管从人性角度看,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但说出来则显得自私狭隘非君子所为。另一方面曹操杀孔融、华佗、杨修确有残暴的一面。此外,其子曹睿篡汉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其的评价。美化刘备与其“中山靖王17代孙”的身份有关,代表刘汉正统,尽管其日后也背汉建蜀称帝。诸葛亮,有战略眼光、治国安民的才能、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关键的是执掌蜀国大权多年而未篡国。标准的读书人及帝师形象,严重地符合儒家道德标准。因此,根据中国非白即黑评判法则,被神话是在所难免的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