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质-生态环境的烟台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一、社会经济状况及产业布局特征分析
(一)社会经济状况
1.GDP发展水平
(1)烟台市GDP
根据1949~2003年烟台国民生产总值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后,烟台市经济已经进入持续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GDP达到1316亿元,从山东省5个主要城市各项指标占山东省的比例图中可以看出,烟台市位居山东省第三,成为引领山东省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开发区GDP从2001年到2003年发展速度非常快,远远高于其他几个区,并且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这主要是因为政府重视开发区建设,大力招商引资,使经济和人口规模发展迅速。
近3年芝罘区、莱山区、龙口市、蓬莱市、招远市和海阳市经济增长趋势大致相同,GDP一直保持年均约20%的速度发展。其中龙口市的GDP值最大,其次是蓬莱市。
福山区、牟平区、莱阳市、莱州市、栖霞市在2002~2003年GDP增长速度相对比较低,达到15%左右。莱州市比较例外,虽然也是沿海城市,但是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原因是离烟台市区远,难以辐射到,且位于渤海湾纵深处,只有一条国道与周边城市相连,交通不是很便利。
烟台市的5个区中,芝罘区、福山区、牟平区GDP水平比较接近,而莱山区虽然近两年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GDP值却比较小。将来随着沿海产业带的发展,莱山区的经济会慢慢发展起来。
(2)人均GDP
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4个城市相比,烟台市2003年人均GDP达到20221元/人(2445美元/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可以看出,烟台市人均GDP与青岛、济南相差不大,与威海相比差距比较大。
2.城市化水平
从人口结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内部关系来看,低水平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城乡二元化程度加剧,城乡差异扩大。在某种意义上,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可以代表社会进步的程度。按照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城市化水平应当高于(至少不低于)工业化水平。烟台市2003年城市化水平达到49.04,比全省(41.8)的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而青岛市为56.2,比烟台市高7个百分点。
烟台市7个市和1个县的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增长趋势缓慢。福山区、牟平区和莱山区虽然已经属于烟台市城区,但是由于烟台市区的经济辐射吸引力比较弱,所以其无论是经济还是城市化水平都是比较低的。
(二)产业布局分析
烟台市产业主要分布在沿海一带,未来烟台市将重点发展“四大支柱产业、五大产业群、六大产业链”。
四大支柱产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临港型制造业。
五大产业群: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高科技术产业集群、组织服装产业集群、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
六大产业链:机械制造产业链、电子通信产业链、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链、以黄金加工为核心的黄金产业链、以医药为核心的医药化工产业链、依托港口的重化工产业链。
二、烟台市可持续发展与地质-生态环境的依存与制约关系
1.烟台市城市发展对地质环境的依存关系
1)烟台市城市发展对地下水的消耗;
2)烟台市城市发展对能源的消耗;
3)烟台市城市发展对矿产的消耗;
4)工业“三废”排放量。
2.烟台市地质环境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关系
1)自然地理制约;
2)土地资源制约;
3)淡水资源制约;
4)原生地质环境制约;
5)次生地质环境的制约。
三、烟台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加强完善水资源管理机构;
2)改革烟台市水资源管理体制;
3)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
4)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5)积极采取节水开源的工程措施;
6)地下水开发利用战略对策研究;
7)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途径。
2.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护耕地;
2)“开源”与“节流”并举,搞好土地复垦开发;
3)加强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4)制定政策和措施,加强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
3.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1)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监督管理现状分析;
2)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4.地质环境的改善与治理
目前烟台市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地下水资源超量开采,造成大面积降落漏斗和海(咸)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恶化;二是工业废水、废气集中排放区部分不符合排放标准,严重污染了地表和地下水;三是矿山开采和选矿废水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产生局部地段的地面形变、地下水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上述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进而严重制约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身心健康,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对策,及时进行综合治理。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环境保护和健全水资源管理机构。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大力推广各行业节水技术,建设节水型城市。
3)加强矿产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
4)加强各级监督、监测队伍的建设,建立以省、市、县为主体的统一的监测体系。
5)加大对地质环境问题的勘察研究工作,圈定危险区、隐患区,统一规划整治,以防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024-10-1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