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德云社越来越火的原因是什么?
德云社越来越火的原因和郭德纲、于谦二人的默契搭配是密不可分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德云社出现了许多“风云人物”。如果提到德云社,大家除了德云社里面的那些风云人物以外,一定会想到的两个字就是相声。
许多年轻人现在都因为德云社而越来越喜欢听相声,并将自己称为德云女孩。在最早了解德云社的时候,德云社最大的两个招牌就是一郭和一于搭配的相声,一个接梗、一个捧梗,使众多听众在相声里面感受到了情怀、收获了快乐。
第二个原因就是德云社出现了许多“风云人物”。这里所说的风云人物并不是指这群人有多么厉害,而是这些人受到广大听众和关注和喜爱,例如岳云鹏和张云雷等。例如岳云鹏参加《欢乐喜剧人》这个节目,在里面去传播相声艺术,使更多人感受相声这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用人来带动相声的火热,用精湛的相声表演使大家关注德云社,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连环线。正是德云社一直以来的不懈努力和不忘初心的演绎精神,使更多更好的人开始欣赏他们,了解到德云社里面所蕴含的真正文化,自然就会给予德云社更多的关注。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要人们努力坚持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德云社在成立之初也是一个不受关注的小小相声社,但是德云社里面的人并没有气馁,用专业的演绎和有趣的相声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自然就会越来越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云社为什么火?因为接地气,演员认真下功夫。师傅严格要求徒弟,徒弟也会创作大家能乐,喜欢的作品。现在德云社的徒弟都能独当一面,商演都比姜大尸的人气旺。这个是有目共睹的。相声界现在有名气的几个社团有:德云社,青曲社,听云轩等。还有不少的小剧场。论红火的程度,青曲社一般般吧。听云轩更是要凉凉的感觉。最有影响的还是德云社,人才众多。常年演出不断。收入可想而知。可以说是一家独大,越来越红火。非其他社团能望其项背。
德云社越来越红火。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班主的个人魅力。青曲社班主苗阜,刚出道挺不错的。《学富五车》,有一定的功底。但他作品好像是总是先说错话,然后搭档指出来,这样的哏成为套路,创新不大。业务都不说了,还多次在微博怼郭德纲。瞎指责一通。随即秒删。这样引来一波又一波的关注。名是有了,但他的作品和社团的业务,没看见有什么发展。想学郭德纲到海外商演,几次均遭遇失败。另一个就是听云轩的曹云金。他从德云社离开后,立刻组建了听云轩。开始因为有“郭德纲的徒弟”,这个招牌。上春晚什么的还热了一阵子。但是他在微博跟师傅互怼,被人们指责为“欺师灭祖”,人设不佳,不受欢迎。导致听云轩业务冷淡。你想,这还是业内两个比较有名气的社团,都这样停滞不前,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德云社人才辈出。而且一出道,往往火遍娱乐圈。郭德纲于谦,岳云鹏孙越,张云雷杨九郎。郭麒麟阎鹤祥,等等莫不如此。有一个词叫名人效应。名人这么多,德云社想不红火都难!另一个原因是,郭德纲拓展业务的能力很强。他在2005年火遍国内后,稳扎稳打。又于2011年,开始向海外发展。先后到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的几十个城市做商演。既赚得盆满钵满,又扩大了影响。仅仅这一块已经轻车熟路,成为德云社又一棵重要的摇钱树,同行们怕是望尘莫及,有人效仿也效仿不来。郭德纲不但说相声,还做综艺主持人,唱京戏,拍影视。个人影响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综合效应影响之下,带动得德云社也越来越火!两句话就能解释,曲高和寡,人群分布的金字塔。
德云社在刚出名的时候主打的是传统相声,郭德纲号称为老祖宗看坟,一下子抓住了很多老听户的心。他的走红主要依托的是传统相声爱好者。老纲丝们也大部分时老听户。然后有几个标志性事件,让德云社的相声水准开始走下坡路。一个是侯耀文逝世,在艺术上没有人给德云社把关了。那时候开始郭德纲的相声开始灌水和伦理哏屎尿屁。
第二个是八月风波。从那时起,郭德纲认定赚钱是硬道理,艺术玩蛋去。捧红岳云鹏就是标志性事件。那时候老郭的相声几乎没法听了,拼凑,和捧哏老婆睡觉成了常态。大多数老纲丝脱粉。但是由于这种搞笑迎合了很多低层次人群的需求,德云社的商业收入增加。第三个事件就是张鹤伦烧饼张云雷走红了。认定越三俗就有人爱看的原理,德云社在三俗的道路上狂奔不止。其实大家都知道,目前德云社说相声最好的是高峰,高峰也有很多老听户喜欢。奈何粉丝基数达不到老郭要求,只能被骚浪贱的演员淹没了。所以。德云社的走红和快手走红没啥区别,越往下走爱看的人越多。
说这话可能有人误会我在讽刺,其实我对饭圈文化始终是一个不吹不黑的态度。
什么是饭圈?所谓的打榜控评撕逼只是形式,是外在的,内核是对于人本身的崇拜。这种崇拜凌驾于对其代表的职业水平的欣赏之上。这种崇拜造就了偶像,神化了偶像,促成了偶像赢了好厉害,砸了好心疼,谁骂他都不行的粉丝心态。
“火”是什么?是热度。一个行业,具体到文体行业,是否火爆究其根本在于观众。我大胆下个结论,是粉丝量。
这里就不得不谈一个问题,虽然其实我不想谈。粉丝和观众的区别是什么?大了说没有区别,都是坐在台下的。非要严格界定的话,一个看的是技艺;一个看的是人的技艺。这里要注意一点,我说粉丝看的是人的技艺,但不是人,你不能把“人”和“技艺”割裂开来看。一个偶像能够立身,与其在行业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可分割的,说张云雷吃碗面都有人看,也许是,但他吃五年面还有粉丝看吗?我估计连现在的十分之一都不剩了。
观众与粉丝的不同,根本上在于一个抱着鉴赏的心态,不止是“赏”,更重要的是“鉴”;一个抱着爱慕的心态,不止是“慕”,更重要的是“爱”。一个冷静审视,一个热情追逐,温度差别一目了然。
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不难发现,观众是有很大概率可以转化为粉丝的,一个演员持续在你的“鉴赏”及格线之上,你的钦佩之情会不会升华?所以,虽然理中客们不愿承认,但粉丝中的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观众转化而来,他们只是变得专情的观众而已。但是粉丝要转化为观众就不太容易了,因为一个人的热情如果开始消解,就很难停留在适当的温度,很大概率会一直降下去直到注意力转移。所以希望粉丝变成观众这个话,听听就行了,粉丝也许可以为了爱在表达方式上更贴近观众,但归根结底是一种成全,粉丝真的降低热情,绝不是演员想看到的。
即使真的有那一天,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行业真的只剩下理中客的观众了,还会有所谓的火爆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更严苛一点说,如果一个行业的辐射范围只剩下真正的专业人士,那么这个行业注定会走向没落,也许不会消亡,但必然是一个越来越小的封闭圈。要感激那些帮助演员坚守业界良心艺术底线的专业观众,但那些非专业人士,那些盲目的、热情的、也许对行业一窍不通的招人烦的粉丝们,恰恰是维持一个行业存续的中坚力量。
我早就在其他回答里说过,饭圈文化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从前的纲丝和纲黑撕的狠不狠?京剧戏迷打得热不热闹?但为什么没有人提到饭圈?因为圈子还没有打开,粉丝的运转模式还没有统一。如今的娱乐圈网络大环境,令饭圈主力年轻女孩们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立的运转模式,也就是如今的打榜控评撕逼。她们带着这套规则进入新的圈子,不断刷新粉丝的表达方式,当一种文化的运转模式达到了大范围的统一,其存在感必然是空前的。
最重要的是德云社的主打产品相声是一类传统又受大众喜爱的娱乐节目,当然里面也少不了传统文化,有很多人是看着相声长大的,有时候看相声更多是一种怀旧,一种情节,细细品味,那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
德云社能够迎合大众的口味,尤其是能够独挑大梁,又有怀旧情节的70,80后是相声的主要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