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在《门徒》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主题的深刻、视野的宽广并不是《门徒》的全部,尔东升在这部电影里延续了他在《旺角黑夜》中的现实主义笔锋,以冷峻的手法叙述故事,剧情有起有伏,收放自如,而且扣人心弦,再加上几位主演的出色发挥,《门徒》并没有浪费它的主题和视野。
历史总是充满了巧合,《门徒》所表现的这个产业就是臭名昭著的毒品。
拍拍脑袋,一时半会儿还真想不出什么身份的人物既有可能深入毒品产业的整个流程,又能接触社会各阶层,还能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门徒》找到了这个唯一且最好的切入点——阿力(吴彦祖饰),一个潜伏在昆哥(刘德华饰)贩毒集团长达七年的警方卧底。如果昆哥没得糖尿病的话,阿力最多也就是“有可能”深入毒品产业的整个流程。昆哥看好阿力,想让阿力接手他所有的生意,于是带着阿力转了一大圈,全面、完整地给阿力和观众“介绍”了一下毒品产业:金三角的毒品产地罂粟漫野,香港的制毒工厂乌烟瘴气,近海的运毒水道畅通隐蔽……结局可想而知,昆哥最终栽在了自己最信任的人手里。这就是《门徒》的主线,讲昆哥和他“门徒”阿力的故事,影片命名为“门徒”的原因就在这里。
毒品是不应该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但许多人却靠毒品而活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种毒的,制毒的,贩毒的,吸毒的以及查毒的,没有毒品,这些人会无事可做,正如阿力问的那句话,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尔东升的影片向来不会让观众们失望的,当那杂乱破败的房间,阴郁的光线出现在第一个镜头中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一部绝对接近现实的影片。现实的世界,毒品也是现实的,于是,影片中的毒品是主角,至于庄家,阿力还有阿芬,他们都是毒品的配角。卧底阿力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了庄家的门徒,这也意味着最后的胜利就在眼前了,但他也迷失了自我。影片通过阿力这个人物铺设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有关卧底生涯的,纯粹的警匪题材,导演通过阿力的眼睛将毒品的来源做了一个详细地介绍,而另一条线索则是有关吸毒者的,阿芬作为阿力的房客,她是毒品的受害者。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这显然是故意做了一个对比,而这对比的力量无疑是要突出毒品的危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却从这两个对比中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即人在毒品诱惑下的无奈,无论是贩毒的还是吸毒的。
尔东升首先将庄家的身份还原成一个普通的人,他只是做一门生意,当然是一项很挣钱的生意,做生意的人并不一定邪恶,虽然他明知道这门生意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但他认为吸毒者是自身的问题。现实就是这样的实际,有消费者自然就有商家了,很简单却也很符合逻辑。于是,庄家便以一个病人的形象出场了,不仅仅如此,他还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与所有男人一样,他要面临着各种家庭问题,女儿的叛逆以及老婆的怀孕等等。也许真是流年不利,庄家看到自己家庭中的各种问题,看到自己身体状态的日益衰落,于是他决定将生意完全交给阿力,门徒这个身份才真正的产生了。在这种交接的过程中,阿力不但了解了贩毒这条链条上的所有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上的辛苦,更重的是,他看到了一个亲人般的兄长。
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爆发。一八四二年,中英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一八五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一八六零年,中英签署不平等的《北京中英条约》,中国割九龙司给英国……毒品,将中国逼进了屈辱的近代史;毒品,让香港割断了她和伟大母亲的联系。之后,那个遥远的岛国统治这个仅一千零七十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长达一百五十五年。尽管取得了经济上的奇迹,香港却失去了和伟大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机会。这直接导致香港电影长久以来缺乏一种大气。
回归十年,香港电影仍然没有脱去那股“小家子气”:如果有深度,场景一般跳不出一个城市,不是香港就是上海;如果有广度,比如去了国外,那不赌博就打架;去了内地,则不拍武侠就笑话公安。《门徒》的出现标志着香港电影终于走出了一百五十五年的阴影。它立足香港,放眼南亚,表现了整整一条产业链的全貌;它围绕着这个产业,表现了香港社会各个阶层和此产业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此为切入点,审视了当代港人多元的生活状态,以及人性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