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展开全部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军队,在其防区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日渐壮大。这时,朝廷的权力被藩镇割据势力所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了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军的力量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河北边防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多将广,势力强大。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士卒骄横跋扈,常以废易主帅为常事。如河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三镇在位的57个节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为士兵拥立,其中又有22人为部下逐杀。因此,在藩镇统治地区连年征战,攘夺不休,这种局面使方镇节度使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野心不断膨胀,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