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玩摇滚的乐队后来都怎么样了?
由于国内的教育环境问题,大学之前在学校玩摇滚的乐队基本没有坚持下来的,就算是在大学里能够坚持下来,出现在公众视野的也是寥寥无几。
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下,一切无助于升学的都是异类。哪些是有助于升学的呢,高中之前除了考试成绩,其他都是异类,到了高中就好很多,可以打打篮球、踢踢足球,美其名曰体育特长生,也可以学点乐器,画画等,这就是艺术生了,成绩不好只能走这些路升学。玩摇滚虽然跟音乐相关,却是无助于升学的,学校不可能收了你整个乐队。所以遇到升学的时候,基本也就解散了。
在大学里,虽然能够靠兴趣聚集一堆伙伴玩摇滚,但毕业后迫于生计或者家里人的压力,很多也就选择放弃了。比如我大学吉他社的一哥们儿因为一次学校晚会表演,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她因为欣赏他的才华他的音乐而喜欢他,可是毕业后,他养不起她,她说她和吉他只能选一个,最后这哥们儿只能放弃音乐梦想,老老实实去找个工作上班了。
这就是现实,现实这根稻草压倒了多少人的梦想,无论是音乐梦还是什么梦,梦想不只是说说而已,实现梦想不只是需要付出努力,还需要付出代价的,跟恋人分离,与家人不合这些都可能是代价,没有谁的路是好走的。
除非是专业艺术院校,给你感觉是在学校玩摇滚的都不会有后来。 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是一方面。不谈毕业后各奔东西的情况,就算仍然在同一个城市,每个人所学专业各不相同,工作性质与工作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聚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更不要提随着年龄增长不得不面对各种生活问题后的精力分配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学校里乐队的平均音乐素养和水平能力问题。按照上面的说法,一些活跃在各种音乐节、livehouse的乐队的成员们也都有各自的工作,也要结婚生子啊,这怎么解?看了很多知乎上关于校园乐队的答案,各种热血燃烧,各种热泪盈眶,可细读不难发现,水平都很低啊!大学里的乐队们,在某某晚会翻唱几首摇滚乐经典,弄一两首原创,台下的同学们就已经看得一愣一愣的了,然后乐队成员们满足感爆棚,享受着摇滚天皇巨星的感觉。可一旦离开了学校,学校乐队们就会发现自己与这个城市平均水平的巨大差距。这时学校乐队会分成两拨,一拨人选择离开学校在城市中锻炼自己,争取在各种livehouse的演出机会,拼场、暖场来者不拒,台下的观众只有三三两两,没有了热血和热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拨人不再是你眼中学校里的乐队,他们的后来已经不是这题的讨论范围;还有一拨,选择继续扎根于校园,继续热血热泪,成为你眼中学校里的乐队,在学校这个音乐环境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做着校园里的明星。他们录所谓的专辑,开告别演唱会,然而最后终有离开学校走入社会的一刻,这时他们眼里的后来已经和真实的后来发生了巨大的偏差,然后就没有了后来。
我们学校是个对这些活动很不上心的学校。 大一的时候遇到了乐队的朋友们,一起小打小闹。 大三,自己努力跑开了乐队的专场演唱会,写了点自己的歌,琢磨着要自己录一张专辑。 我大三的假期,我们鼓手和主唱的毕业季,我们有机会搞到了学校录音室的钥匙,在没有空调的南京的7月,一穷二白地开始录我们那年的声音 大四,我和鼓手复习考研,主唱出国,吉他和bass小哥继续幸福的大学生活,大家偶尔相聚,相谈起来还是和以前一样欢乐。 大四毕业季,在livehouse办了一场专辑首发,我因为私事没能参加。印了400张专辑,陆续都卖掉了。 然后我如愿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鼓手也调剂到了其他学校读研,主唱继续在澳洲读书,吉他和bass小哥为他们的毕业在奔忙。 如今,我在深圳做一只苦逼的游戏策划,每天加班到深夜。 鼓手在南京做老师,有一个职业做音乐的老公。 主唱和学生时期就一起的男友结婚了,做着我听起来很厉害的工作。 吉他小哥读了博士,做的东西我听不懂。 bass小哥似乎在准备出国。 音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消遣,就算曾经我们觉得音乐是信仰一般的图腾,最后也还是各分东西,做着当年可能自己默默讨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