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眼界要放宽,对于知识的学习不要只是停留在课本表面,要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去体会。
当然,如果有条件地话去亲眼见一见,融入其中,相信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就比如我们经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可能说着说着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了,但是如果你真正去爬一次长城,只是在底下看着,就会觉得巍峨壮观,我们在下面是如此得渺小。而看到长城这种浩大的工程,你就会觉得这里的每一块砖都蕴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和泪,同时也为他们的智慧而感叹。登上长城,你会觉得,对于它的理解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图片,而是更加深入形象和立体。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话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一定要大量读书,而且还要了解社会,熟悉人文地理,参与社会实践。“读万卷书”是指应该全面吸收书本知识,使自己具有渊博、扎实的文化素养;“行万里路”是指不能单纯地沉迷于书本,还必须广泛了解、认识和接触社会,并把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综合这两句话的整体内涵,就是既要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或者说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此句与原意相同,只不过是特别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但读书是前提,不读书,只行路,那纵然万里也不过是个快递和邮差。这绝不是对快递和邮差的歧视,只是说读书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相当于修炼中的筑基,是根本。但读书的目的还是要去实践,是要去改造自然世界。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这是要求人们要去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要了解、理解人性,去认识形形色色的人,要学会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要知道人间前冷暖和人情世故,其目的还是要与人为善、与人合作,弘扬正气,为社会造福。相反,往往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的挫折,也会遇到人生的转折,此时,人们往往会迷失方向,就需要人生导师给予指导和指引,这就强调了明师的重要作用。明师指导和指引需要你自己首先是可塑之才,而非“朽木不可雕”。名师好比伯乐,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遇到明师是人生福分和幸事。
另外,“三人行必有吾师”,也要求你见贤思齐,善于以人为师。
高人指路不如贵人相助。
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和关键节点,贵人就显得至关重要。贵人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做好自己最为关键。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最好的别人。贵人也是如此,你只要努力做好自己,“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可刻意强求。做好你自己往往就会有贵人相助。
语言总是生动且富有力量,文字可以记录感受、记录美好。书籍带我们穿梭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场景,在分享中迸发出更多闪光点,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应该努力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学习更多人的思想,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开卷有益 。
读万卷死书,不如去行万里路,见多识广。
这是一个人的社会,你去行万里路,不如去结识许多人。
你去到处转悠,去结识许多人,未必得要领,不如让名家给你指点迷津。
名家再怎么说,不如自己领悟到位。
放在一定的范围说,有道理,但不是绝对的。上面所说的各个方面,实际上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每一个方面,都有另一个方面不可取代的强项。如扩展开说,逻辑上也会产生问题。因此不必去细究。
我认为,这里不过是采用铺垫手法的一种说话方式,最终要突出的是”领悟“两字。无论从那方面说,归根结底,”领悟“了,方为你自己的。此类说法,明白其真正要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能去细究吗?越细究越说不清楚。他这儿不过是强调一个一般的道理,大家一起出主意,总比一个人去想强。这也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明白有这个道理就行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这些都是外在的,是外因,最重要的一定是要把这些外在的智慧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悟”。“悟”就是思考,是认识,是内因。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