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双抛桥传说
双抛桥在今福州杨桥路中段。传说古时候这里就有河,河上有座无名的木桥,桥下水深流急。河附近分别住居着邱、何、胡三家。邱家有个儿子靠木工手艺为生,为人老实忠厚。何家亦不甚富裕,有个女儿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善良。邱、何两家素有往来,彼此一对男女自然也合得好。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长辈视为合适,遂为他们定了亲,并择了迎娶的吉期。
不料,一日何小姐到河边漂洗衣裳,被胡家阔少看见。胡家为官,有钱有势。胡少爷见何小姐貌美,查明底细后便遣媒到何家说亲。何家把姑娘已定亲,且日内迎娶的话让媒母去回了。谁知胡恶少根本不理,暗地召集家丁打手,策划邱、何两家迎娶之日拦路抢亲。邱、何两家毫无防备,何小姐于迎亲路上被抢到胡府。
何小姐是个忠贞烈性姑娘,到了胡府宁死不从,并于夜间趁看守疏忽之机,偷偷逃出胡府,奔回邱家与新婚丈夫相聚,享洞房花烛之乐。然而,那胡恶少岂肯罢休,他喝动众恶奴,各持凶器奔赴邱家,将邱、何新婚夫妇捆绑后抓走。新婚夫妇一路反抗,大骂无耻恶少。胡恶少恼羞成怒,喝令众恶奴,将新婚夫妇双双抛入河中,并吩咐将两人尸体抛向南北两边,意在死了也不让他们在一起。这一对可怜的新婚夫妇,被活活地淹死在河中,并分尸两岸。后来河的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互相交错,树枝在空中攀连,成为榕城的一道奇观。后人见了赞叹不已,便将跨河的这座桥叫双抛桥了。
莲花桥的传说
进香河南段与北门桥和相接处,又一座桥叫莲花桥,以桥旁的莲花庵得名。相传这里原来只有几户人家,既没有桥,也没有庵。有户姓成的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儿子成孝以背人涉渡为生。成孝与邻家女何莲青梅竹马,相爱多年,正准备成婚。不料住在附近的恶霸赵高对何莲窥视已久,强抢了何莲,并把成孝打得卧床不起。
一天傍晚,成孝听见外面有人在呼渡,出门一看,以老妇形如枯槁立于对岸,乞求他帮忙背渡。成孝虽然伤病在身,但看到老妇可怜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挣扎着将老妇背到对岸。老妇过河后突然口吐白沫,倒地不醒,成孝二话不说,又将老妇背回家照顾。并跑去请郎中。但当他带着郎中匆匆赶回时,却发现老妇不见了,他母亲奇迹般的复明了,并且伤痛全无。母亲对成孝说:“儿子啊,我们遇到活菩萨了,刚才那个老妇用手摸了我的眼睛,我就什么都看见了,浑身的病也没有了。”正在这时,何莲也回来了,原来成孝背的老妇是观世音所扮,他被成孝的善良所感动,治好了他母亲的病,救出了何莲。使成孝一家团聚,幸福生活。
人们为了报答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之心,在河边盖了座莲花庵,又在庵旁修了座莲花桥。此地因此而得名。
千乘桥的传说
如今,当人们途经屏南棠口村,远远便可望见一座气势宏伟、古朴凝重的木桥宛如长虹卧波,威然雄跨于棠溪与白溪的汇水口.可谁能想到,此前这座厝桥却三建三毁于洪水的肆虐,传说厝桥建而毁,毁而建是因两河伯争长所致,其间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多少人绕道悬崖艰难往返,望河兴叹.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桥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实不能一日无桥.人们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桥永固?清朝周大权,乐善好施,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一觉醒来,已见晨曦,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认为这是神仙指点,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厝桥,聘请各方能工巧匠,凭梦中记忆,整座桥按公鸡形象设计,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鸡头形,桥面左右为两翼,象征着公鸡振翅,昂首报哓。建桥伊始人们踊跃投工献料,可谓一呼百应,八方支援,仅一个秋冬就建成。桥长70米,宽6米,正桥用260根杉木构架,不用寸钉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桥底拱而桥面平.桥面两旁整齐匀称,竖立着百根栏柱,桥顶瓦檐鳞盖斗角钩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确系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传说厝桥落成之日,周大权等首事为感念菩萨托梦昭示特备福礼,供谢天。.午夜时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权等隐隐听到溪水喧哗似鸡翅拍水之声,鸡角石发出哄亮清晰的公鸡啼叫声,一时全村公鸡齐鸣,千百名男女老少“闻鸡起舞”,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纷纷涌至桥边.众百姓跪拜桥头,烧香念经,向天祝祷保佑厝桥千秋永固。事后,周大权根据梦见的菩萨形象,塑身于桥的正中,面向潮头,即现时人们尊称的王显灵帝菩萨公,供奉香火,千秋纪念。周大权撰桥志勒碑竖立桥头,并载人县志。为图吉利,人们便将厝桥改称为千乘桥。
扎杀桥的传说
盛泽镇北约二里路的地方,有座青石垒砌,宽不到三步的聚福桥。清咸丰年间(1860年)四月十三日,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城。四月廿五日占领吴江县
城。为了打开苏州与秀州(今嘉兴市)间的通道,太平军先谴队乘胜南进,势如破
竹。一日,盛泽镇内传闻太平军已过平望,全镇清兵与财主胆战心惊,夺路溃逃。
到了聚福桥,人多桥窄,拥挤不堪,顿时把桥堵塞了。正在这时,恰有出殡的高喊
:“材来哉!材来哉!”意思是棺材抬过来了,请大家让道。争相逃跑的清兵与财
主慌乱中不加辨,听身后“材来哉”的呼声不绝,误以为太平军材来哉(都来了),过桥去。惊恐万状,拼命扎(挤的意思)。
顿时,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数。从此,聚福桥改名扎杀桥。
双抛桥在今福州杨桥路中段。传说古时候这里就有河,河上有座无名的木桥,桥下水深流急。河附近分别住居着邱、何、胡三家。邱家有个儿子靠木工手艺为生,为人老实忠厚。何家亦不甚富裕,有个女儿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善良。邱、何两家素有往来,彼此一对男女自然也合得好。他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长辈视为合适,遂为他们定了亲,并择了迎娶的吉期。
不料,一日何小姐到河边漂洗衣裳,被胡家阔少看见。胡家为官,有钱有势。胡少爷见何小姐貌美,查明底细后便遣媒到何家说亲。何家把姑娘已定亲,且日内迎娶的话让媒母去回了。谁知胡恶少根本不理,暗地召集家丁打手,策划邱、何两家迎娶之日拦路抢亲。邱、何两家毫无防备,何小姐于迎亲路上被抢到胡府。
何小姐是个忠贞烈性姑娘,到了胡府宁死不从,并于夜间趁看守疏忽之机,偷偷逃出胡府,奔回邱家与新婚丈夫相聚,享洞房花烛之乐。然而,那胡恶少岂肯罢休,他喝动众恶奴,各持凶器奔赴邱家,将邱、何新婚夫妇捆绑后抓走。新婚夫妇一路反抗,大骂无耻恶少。胡恶少恼羞成怒,喝令众恶奴,将新婚夫妇双双抛入河中,并吩咐将两人尸体抛向南北两边,意在死了也不让他们在一起。这一对可怜的新婚夫妇,被活活地淹死在河中,并分尸两岸。后来河的南北两岸各长出一棵榕树,树根在河底互相交错,树枝在空中攀连,成为榕城的一道奇观。后人见了赞叹不已,便将跨河的这座桥叫双抛桥了。
莲花桥的传说
进香河南段与北门桥和相接处,又一座桥叫莲花桥,以桥旁的莲花庵得名。相传这里原来只有几户人家,既没有桥,也没有庵。有户姓成的人家,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儿子成孝以背人涉渡为生。成孝与邻家女何莲青梅竹马,相爱多年,正准备成婚。不料住在附近的恶霸赵高对何莲窥视已久,强抢了何莲,并把成孝打得卧床不起。
一天傍晚,成孝听见外面有人在呼渡,出门一看,以老妇形如枯槁立于对岸,乞求他帮忙背渡。成孝虽然伤病在身,但看到老妇可怜的样子,顿生恻隐之心,挣扎着将老妇背到对岸。老妇过河后突然口吐白沫,倒地不醒,成孝二话不说,又将老妇背回家照顾。并跑去请郎中。但当他带着郎中匆匆赶回时,却发现老妇不见了,他母亲奇迹般的复明了,并且伤痛全无。母亲对成孝说:“儿子啊,我们遇到活菩萨了,刚才那个老妇用手摸了我的眼睛,我就什么都看见了,浑身的病也没有了。”正在这时,何莲也回来了,原来成孝背的老妇是观世音所扮,他被成孝的善良所感动,治好了他母亲的病,救出了何莲。使成孝一家团聚,幸福生活。
人们为了报答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之心,在河边盖了座莲花庵,又在庵旁修了座莲花桥。此地因此而得名。
千乘桥的传说
如今,当人们途经屏南棠口村,远远便可望见一座气势宏伟、古朴凝重的木桥宛如长虹卧波,威然雄跨于棠溪与白溪的汇水口.可谁能想到,此前这座厝桥却三建三毁于洪水的肆虐,传说厝桥建而毁,毁而建是因两河伯争长所致,其间不知有多少人葬身鱼腹,多少人绕道悬崖艰难往返,望河兴叹.棠口地居屏南中心,此桥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实不能一日无桥.人们冥思苦想,有何法能使厝桥永固?清朝周大权,乐善好施,为建桥一事寝食不安.一天夜里,周大权梦见一只金鸡下凡,站立于河面,那伸展的双翅正好搭在两岸,朦胧中又见一菩萨站于鸡背上,把水引向两边.一觉醒来,已见晨曦,周大权思之梦境,顿有所悟,认为这是神仙指点,当即挺身为首募捐再造厝桥,聘请各方能工巧匠,凭梦中记忆,整座桥按公鸡形象设计,把正中石墩砌成三角鸡头形,桥面左右为两翼,象征着公鸡振翅,昂首报哓。建桥伊始人们踊跃投工献料,可谓一呼百应,八方支援,仅一个秋冬就建成。桥长70米,宽6米,正桥用260根杉木构架,不用寸钉片铁,只凭椽靠椽、桁嵌桁,相交相接,互依互靠。桥底拱而桥面平.桥面两旁整齐匀称,竖立着百根栏柱,桥顶瓦檐鳞盖斗角钩心,造形酷似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建筑,确系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传说厝桥落成之日,周大权等首事为感念菩萨托梦昭示特备福礼,供谢天。.午夜时分,伺俸香火的周大权等隐隐听到溪水喧哗似鸡翅拍水之声,鸡角石发出哄亮清晰的公鸡啼叫声,一时全村公鸡齐鸣,千百名男女老少“闻鸡起舞”,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纷纷涌至桥边.众百姓跪拜桥头,烧香念经,向天祝祷保佑厝桥千秋永固。事后,周大权根据梦见的菩萨形象,塑身于桥的正中,面向潮头,即现时人们尊称的王显灵帝菩萨公,供奉香火,千秋纪念。周大权撰桥志勒碑竖立桥头,并载人县志。为图吉利,人们便将厝桥改称为千乘桥。
扎杀桥的传说
盛泽镇北约二里路的地方,有座青石垒砌,宽不到三步的聚福桥。清咸丰年间(1860年)四月十三日,忠王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克苏州城。四月廿五日占领吴江县
城。为了打开苏州与秀州(今嘉兴市)间的通道,太平军先谴队乘胜南进,势如破
竹。一日,盛泽镇内传闻太平军已过平望,全镇清兵与财主胆战心惊,夺路溃逃。
到了聚福桥,人多桥窄,拥挤不堪,顿时把桥堵塞了。正在这时,恰有出殡的高喊
:“材来哉!材来哉!”意思是棺材抬过来了,请大家让道。争相逃跑的清兵与财
主慌乱中不加辨,听身后“材来哉”的呼声不绝,误以为太平军材来哉(都来了),过桥去。惊恐万状,拼命扎(挤的意思)。
顿时,乱作一团,互相践踏,或被踏死,或落水淹死,不知其数。从此,聚福桥改名扎杀桥。
展开全部
帮忙补充一下
赵州桥的传说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象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洨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和妹妹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妹妹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姜说:“行!”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姜说:“不怕!”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
一赛,看谁修得快,修得好。”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
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象雪花一样白、象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哏——”学了一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赵州一夜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人人看了,人人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象流水一样。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菜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王爷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膘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啦!”
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到赵州石桥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桥下面原来还留有鲁班爷托桥的一只大手印,现在看不清了。
(附记:据史料载,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建造的。)
有关西河桥的传说有很多。
其一:西江桥桥面石板数不清。据说在民国年间,曾有一地方军阀不信此传言,出于猎奇,令其下属士兵依次立于石板之上,欲,穷其准确数目。但由于有士兵不满长官平日作风,有意扯拐,使得两次排队后清点人数都不相符,使得入们对民间这一说法更是深信不疑。
其二:斩龙剑失踪之迷。而西江桥挂有斩龙剑的说法在当地流传甚广,但据西江乡老人回忆,从民国年间记事时起,桥中大拱上便空留挂剑铁扣,从未见过宝剑踪影。斩龙剑究竟何时被盗失踪,至今仍是待解之迷。以上奇闻轶事,更为古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1953年夏季,在遭遇了一场百年未见的特大洪水之后,历经沧桑的西河桥轰然倒塌了。对于百年古桥的消失,人们深感痛惜,留恋难舍之情难以言表。令人欣慰的是,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先后在西河上建起了两座更加雄伟壮观的新西江大桥。近年来,滨河路风景区的开发更使西江古渡焕发出崭新的容颜。
这正是: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抚今追昔古桥传说代代相传。
但最有名的是以下这则:
在明清时代,古崇庆州城西门外的西河河畔,曾是一处热闹非凡的水陆大码头。因河上无桥,来往行人唯有靠摆渡过河。古蜀州民间经商风盛,每日往来于西河两岸的商贾巨富小贩挑夫络绎不绝。尤其在黄昏日暮时分,码头上人声鼎沸,忙着赶渡的人摩肩接踵,一派繁忙景像,故世人有“西江晚渡客三千”之说。可一到五黄六月那就惨了。河水暴涨,艄公们大多停摆歇业。有少数好强逞能的年轻仔,敢麻起胆子撑船摆渡,十有五六难逃船毁人亡葬身鱼腹的噩运。那时节,人们提起西河就伤心,摆起过河就胆寒。盼望河上修座桥,便成了人们朝思暮想的奢望。但修桥需大笔银子,谈何容易。
不觉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崇庆州有个贡生,姓黄,名步云。这黄贡生年逾半百,膝下有一独生子在外为官,家里平日只有夫妻俩相依为伴。黄家在城外有祖传上等油沙良田五百余亩,家道颇为殷实。黄贡生虽出身于大户人家,却未沾染上一般富家子弟吃喝嫖赌的恶习。他为人豪爽,乐善好施,在乡间口碑甚佳。当听说西河水泛滥成灾,阻隔交通的事情后,黄贡生忧心如焚,当即决定变卖家中田产,以作修桥所需资财。他刚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便遭到妻子的一阵抢白:“修桥,修桥,你硬是说得轻巧,拿根灯草。我问你,把田地出脱光了,你我二天喝西北风去啊?”但黄贡生天生就是一副犟拐拐脾气,他认定要做的事,你就是十头牯牛也拉不回头。通过枕边一席苦口婆心的劝说,妻子心中虽不甚乐意,但碍于老夫老妻的情面,也奈何他不得。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划之后,西河桥于道光元年开始修建了。正式破土动工那天,西河坝彩旗飘舞,鼓乐震天,河坎上密密麻麻聚满了前来看热闹的人。听说黄贡生要做大善事,承头修西江桥,大伙高矮都要给他硬扎起。于是,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很快便汇齐了各路能工巧匠。就连远在西山脚下的石匠张磨子,也顾不上老婆身怀六甲。家中需人照顾,扛起二火锤连更响夜赶到了工地上。一时间,偌大一个西河坝,满眼是穿梭不息的民工,满耳是叮叮当当的叩石声和吭唷吭唷的号子声。渡口附近朱氏街带一带的农民,由于饱受水患之苦,不光青壮年全部上了工地,就连婆婆大娘都自发组织起来,为民工烧茶煮饭。大伙只有一个心愿,巴不得大桥早一天修建起来。
当时,建桥主要材料是红砂石,当地没有这种材料,要采集得远赴东关,万家等深山老林,路途遥远且不说,搬运起来也十分艰难。因此,工程的进展,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顺利。而庞大的建桥开销,也大大超出当初的预算。当大桥拖拖拉拉修到第15个年头时,黄贡生所捐资金已所剩无几。由于无法按时发放饷银,多数民工早打了退堂鼓。眼看就要吹灯熄火了,幸亏一些乡绅及时捐?款相助,才算解了燃眉之急。但此时,因年旷目久,人心都散了,每天上工的就只有那么二三十个石匠,整个工地显得冷冷清清。
一晃又是八年工夫,就在西江桥浩大的主体工程即将完工的时候,整座大桥的修建终因资金匮乏停下了。当最后一批石工撤离工地时,黄贡生不禁悲从心来。十几年了,他从半百老翁已进入古稀暮年,而建成大桥的夙愿却未能最终实现,不可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为此,他终日茶饭不思,夜不安寐,常佝偻着身子徘徊在河堤边,久久伫立在桥头上。他无法控制住心中的酸楚,泪水竟夺眶而出。
老天爷好像是有意与人作对似的,当年夏天,倾盆大雨竟一连下了半个多月,西河水猛涨了五、六尺高,漫过河堤,淹没了庄稼,沿河两岸尽成泽国。滔天巨浪猛烈地冲击着高耸的桥墩,大桥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黄贡生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每天守在桥头上,发誓要与大桥共存亡。一天中午时分,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四起,天地间霎时一片混沌。随着一阵雷鸣电闪之后,映照着一条巨龙卷起浪花从上游气势汹汹奔腾而来,河面上顿时浊流翻滚,涛声如雷。一见此景,黄贡生惊吓得目瞪口呆。他晓得这是灌县的孽龙前来兴风作浪了,听老一辈人讲,在古代,每年五黄六月山洪爆发季节,孽龙都要游到都江堰上游望娘滩探望母亲,所到之处必洪水泛滥,后来在李冰父子的带领下,当地人民降服了孽龙,将其锁在伏龙观内,才使得川西坝子干百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谁料到现在孽龙竟挣断锁链,逃出囚笼,沿着岷江推波逐浪而来。眼看凝聚着自己半生心血的大桥即将毁于一旦,黄贡生如五雷轰顶,双脚一软,竟不由自主地跪在了河堤上,口中不停念叨着,乞求孽龙怜悯两岸黎民百姓,大发慈悲,莫再作孽,荼毒生灵。
黄贡生这一跪竟长达五个时辰。孽龙也因长途遨游疲乏已极,收敛了刚才张牙舞爪的气势,扑腾几下后便气喘吁吁,在水中打起了瞌睡。正巧这时一位天神在云端巡察,窥见了人间这一幕情景。天神深为黄贡生的虔诚所感动,顿生同情之心,于是手执七尺青铜斩龙宝剑从天而降,孽龙见此阵势如梦初醒,吓得魂飞魄散,不顾一切仓皇逃遁。由于河道狭窄,庞大的躯体一时难以掉转,无可奈何的孽龙只好往下顺游300多米,才趁机掉过龙头,硬是从岸边农田中强行辟出一条小径,夺路逃回西河河道。于是,西河便在此处一分为二,形成了两条河道,中间围绕起一个呈纺锤形状面积约200多亩的小岛屿,这便是今天的翡翠岛。玉帝被黄贡生为民造福的诚意所感动,尽遣天上的能工巧匠下凡鼎力相助,眨眼工夫,西江大桥便全部竣工了,一见这情景,黄贡生因兴奋过度,竟一下子瘫倒在河堤上,从此再也没有醒转过来。为防孽龙再来兴风作浪,天神在临走时还特地解下斩龙宝剑,高悬于桥中大拱之上。从此以后多年,西河再无大的水患发生,两岸百姓尽享安宁。
扬州二十四桥
扬州的二十四桥,是指一座桥呢,还是指二十四座桥?说法不一
指一座桥的例证居多。有这么一种传说。隋炀帝的游船到了扬州的西郊,看到一座小桥,问叫什么桥。太监说不知道。一个宠妃就说了:“我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二十三桥吧。”游船上的公主、妃子有二十三个,称为二十三娇。“娇”和“桥”韵母相同,右半部分也相同。听了宠妃说的缘由,一个太监报告皇上,说船上有二十四娇——有一个妃子肚子里有一娇,她怀孕了。因此,这一座桥就叫二十四桥了。最早出现“二十四桥”称谓的古诗文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他没有说二十四桥是指一座桥还是指二十四座桥,当时的学者也没有解释。这似乎表明,那时关于“二十四桥”还没有多种解释。宋朝词人姜(1155—1221)1176年过扬州而作的词《扬州慢》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其意指一座桥。《扬州画舫录》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现在,扬州平山堂西南通往市区的一条路叫念泗路,又作念四路。也有人写作廿四路。其中段这一块地方也叫二十四桥。廿,即二十。日历牌上“二十”都写成“廿”。
说是指二十四座桥的例证只有一个。宋朝大科学家沈括(1031—1095,晚年定居镇江)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说:“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注明“今存”者只有六桥及一处“新桥”。这是古代典籍中惟一认为有二十四座桥的记载。显然,他认为历史上有二十四座桥,因而才有“今存”若干之谓。沈括以治学严谨著称。因此,这一说影响也比较大。
“二十四”,在扬州现在的方言中仍然有“多”或“全部”的意思。比如说,“这个人二十四道全会”,意思是这个人多才多艺。这里的“二十四”与俗话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中的“三十六”和口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一样,虚指多。因此,也可以这么说,扬州有很多座桥,就说有二十四桥。
说法有三种,但比较可信的还是指一座桥。如果兼顾各种说法,可以这样来解释:唐朝扬州的桥多,并不止二十四座桥,有人历数出二十四座有名的桥。其中一座在风景区,最具特色,就叫二十四桥。外地人、后人不断加以解释,说法就各异了。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拱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
赵州桥的传说
古时候的赵州,就是现在河北的赵县。赵州有两座石桥,一座在城南,一座在城西。城南的大石桥,看去象长虹架在河上,壮丽雄伟。民间传说,这座大石桥是鲁班修的;城西的小石桥,看去象浮游在水面上的一条小白龙,活灵活现,传说这座小石桥是鲁班的妹妹鲁姜修的。这两座桥修得可好啦!舞台上演《小放牛》,还有这样的唱词:“赵州石桥鲁班爷爷修,玉石的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里就唱到了鲁班修赵州桥的传说。
相传,鲁班和他的妹妹周游天下,走到赵州,一条白茫茫的洨河拦住了去路。河边上推车的,担担的,卖葱的,卖蒜的,骑马赶考的,拉驴赶会的,闹闹攘攘,争着过河进城。河里只有两只小船摆来摆去,半天也过不了几个人。鲁班看了,就问:“你们怎么不在河上修座桥呢?”人们都说:“这河又宽、水又深、浪又急,谁敢修呀,打着灯笼,也找不着这样的能工巧匠!”鲁班听了心里一动,和妹妹鲁姜商量好,要为来往的行人修两座桥。
鲁班对妹妹说:“咱先修大石桥后修小石桥吧!”
鲁姜说:“行!”
鲁班说;“修桥是苦差事,你可别怕吃苦啊!”
鲁姜说:“不怕!”
鲁班说:“不怕就好。你心又笨,手又拙,再怕吃苦就麻烦了。”这一句话把鲁姜惹得不高兴了。她不服气地说:“你甭直嫌我心笨手拙,今个儿,咱俩分开修,你修大的,我修小的,和你赛
一赛,看谁修得快,修得好。”
鲁班说:“好,赛吧!啥时动工,啥时修完?”
鲁姜说:“天黑出星星动工,鸡叫天明收工。”一言为定,兄妹分头准备。
鲁班不慌不忙溜溜达达往西向山里走去了。鲁姜到了城西,急急忙忙就动手。她一边修一边想:甭忙,非把你拉下不可。果然,三更没过,就把小石桥修好了。随后她悄悄地跑到城南,看看她哥哥修到什么样子了。来到城南一看,河上连个桥影儿也没有。鲁班也不在河边。她心想哥哥这回输定了。可扭头一看,西边太行山上,一个人赶着一群绵羊,蹦蹦窜窜地往山下来了。等走近了一看,原来赶羊的是她哥。哪是赶的羊群呀,分明赶来的是一块块象雪花一样白、象玉石一样光润的石头,这些石头来到河边,一眨眼的功夫就变成了加工好的各种石料。有正方形的桥基石,长方形的桥面石,月牙形的拱圈石,还有漂亮的栏板。美丽的望柱,凡桥上用的,应有尽有。鲁姜一看心里一惊,这么好的石头造起桥来该有多结实呀!相比之下,自己造的那个不行,需要赶紧想法补救。重修来不及了,就在雕刻上下功夫盖过他吧!她悄悄地回到城西动起手来,在栏杆上刻了盘古开天、大禹治水,又刻了牛郎织女、丹凤朝阳。什么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刻得象真的一样。刻得鸟儿展翅能飞,刻得花儿香味扑鼻。她自己瞅着这精美的雕刻满意了,就又跑到城南去偷看鲁班。乍一看呀,不惊叫了一声。天上的长虹,怎么落到了河上?定神再仔细一瞅,原来哥哥把桥造好了,只差安好桥头上最后的一根望柱。她伯哥哥打赌赢了,就跟哥哥开了个玩笑。她闪身蹲在柳棵子后面,捏住嗓子伸着脖,“咕咕哏——”学了一声鸡叫。她这一叫,引得附近老百姓家里的鸡也都叫了起来。鲁班听见鸡叫,赶忙把最后一根望柱往桥上一安,桥也算修成了。
这两座桥,一大一小,都很精美。鲁班的大石桥,气势雄伟,坚固耐用;鲁姜修的小石桥,精巧玲瑰,秀丽喜人。赵州一夜修起了两座桥,第二天就轰动了附近的州衙府县。人人看了,人人赞美。能工巧匠来这里学手艺,巧手姑娘来这里描花样。每天来参观的人,象流水一样。这件奇事很快就传到了蓬菜仙岛仙人张果老的耳朵里。张果老不信,他想鲁班哪有这么大的本领!使邀了柴王爷一块要去看个究竟。张果老骑着一头小黑毛驴,柴王爷推着一个独轮小推车,两人来到赵州大石桥,恰巧遇见鲁班正在桥头上站着,望着过往的行人笑哩!张果老问鲁班:“这桥是你修的吗?”鲁班说:“是呀,有什么不好吗?”张果老指了指小黑驴和柴王爷的独轮小推车说:“我们过桥,它经得住吗?”鲁班膘了他俩一眼,说:“大骡于大马,金车银辇都过得去,你们这小驴破车还过不去吗?”张果老一听,觉得他口气太大了,便施用法术聚来了太阳和月亮,放在驴背上的褡裢里,左边装上太阳,右边装上月亮。柴王爷也施用法术,聚来五岳名山,装在了车上。两人微微一笑,推车赶驴上桥。刚一上桥,眼瞅着大桥一忽悠。鲁班急忙跳到桥下,举起右手托住了桥身,保住了大桥。
两人过去了,张果老回头瞅了瞅大桥对柴王爷说:“不怪人称赞,鲁班修的这桥真是天下无双。”柴王爷连连点头称是,并对着才回到桥头上来的鲁班,伸出了大拇指,鲁班瞅着他俩的背影,心里说:“这俩人不简单啦!”
现在,赵州石桥桥面上,还留着张果老骑驴踩的蹄印和柴王推车轧的一道沟。到赵州石桥去的人,都可以看到,桥下面原来还留有鲁班爷托桥的一只大手印,现在看不清了。
(附记:据史料载,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建造的。)
有关西河桥的传说有很多。
其一:西江桥桥面石板数不清。据说在民国年间,曾有一地方军阀不信此传言,出于猎奇,令其下属士兵依次立于石板之上,欲,穷其准确数目。但由于有士兵不满长官平日作风,有意扯拐,使得两次排队后清点人数都不相符,使得入们对民间这一说法更是深信不疑。
其二:斩龙剑失踪之迷。而西江桥挂有斩龙剑的说法在当地流传甚广,但据西江乡老人回忆,从民国年间记事时起,桥中大拱上便空留挂剑铁扣,从未见过宝剑踪影。斩龙剑究竟何时被盗失踪,至今仍是待解之迷。以上奇闻轶事,更为古桥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1953年夏季,在遭遇了一场百年未见的特大洪水之后,历经沧桑的西河桥轰然倒塌了。对于百年古桥的消失,人们深感痛惜,留恋难舍之情难以言表。令人欣慰的是,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先后在西河上建起了两座更加雄伟壮观的新西江大桥。近年来,滨河路风景区的开发更使西江古渡焕发出崭新的容颜。
这正是: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抚今追昔古桥传说代代相传。
但最有名的是以下这则:
在明清时代,古崇庆州城西门外的西河河畔,曾是一处热闹非凡的水陆大码头。因河上无桥,来往行人唯有靠摆渡过河。古蜀州民间经商风盛,每日往来于西河两岸的商贾巨富小贩挑夫络绎不绝。尤其在黄昏日暮时分,码头上人声鼎沸,忙着赶渡的人摩肩接踵,一派繁忙景像,故世人有“西江晚渡客三千”之说。可一到五黄六月那就惨了。河水暴涨,艄公们大多停摆歇业。有少数好强逞能的年轻仔,敢麻起胆子撑船摆渡,十有五六难逃船毁人亡葬身鱼腹的噩运。那时节,人们提起西河就伤心,摆起过河就胆寒。盼望河上修座桥,便成了人们朝思暮想的奢望。但修桥需大笔银子,谈何容易。
不觉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崇庆州有个贡生,姓黄,名步云。这黄贡生年逾半百,膝下有一独生子在外为官,家里平日只有夫妻俩相依为伴。黄家在城外有祖传上等油沙良田五百余亩,家道颇为殷实。黄贡生虽出身于大户人家,却未沾染上一般富家子弟吃喝嫖赌的恶习。他为人豪爽,乐善好施,在乡间口碑甚佳。当听说西河水泛滥成灾,阻隔交通的事情后,黄贡生忧心如焚,当即决定变卖家中田产,以作修桥所需资财。他刚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便遭到妻子的一阵抢白:“修桥,修桥,你硬是说得轻巧,拿根灯草。我问你,把田地出脱光了,你我二天喝西北风去啊?”但黄贡生天生就是一副犟拐拐脾气,他认定要做的事,你就是十头牯牛也拉不回头。通过枕边一席苦口婆心的劝说,妻子心中虽不甚乐意,但碍于老夫老妻的情面,也奈何他不得。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划之后,西河桥于道光元年开始修建了。正式破土动工那天,西河坝彩旗飘舞,鼓乐震天,河坎上密密麻麻聚满了前来看热闹的人。听说黄贡生要做大善事,承头修西江桥,大伙高矮都要给他硬扎起。于是,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很快便汇齐了各路能工巧匠。就连远在西山脚下的石匠张磨子,也顾不上老婆身怀六甲。家中需人照顾,扛起二火锤连更响夜赶到了工地上。一时间,偌大一个西河坝,满眼是穿梭不息的民工,满耳是叮叮当当的叩石声和吭唷吭唷的号子声。渡口附近朱氏街带一带的农民,由于饱受水患之苦,不光青壮年全部上了工地,就连婆婆大娘都自发组织起来,为民工烧茶煮饭。大伙只有一个心愿,巴不得大桥早一天修建起来。
当时,建桥主要材料是红砂石,当地没有这种材料,要采集得远赴东关,万家等深山老林,路途遥远且不说,搬运起来也十分艰难。因此,工程的进展,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顺利。而庞大的建桥开销,也大大超出当初的预算。当大桥拖拖拉拉修到第15个年头时,黄贡生所捐资金已所剩无几。由于无法按时发放饷银,多数民工早打了退堂鼓。眼看就要吹灯熄火了,幸亏一些乡绅及时捐?款相助,才算解了燃眉之急。但此时,因年旷目久,人心都散了,每天上工的就只有那么二三十个石匠,整个工地显得冷冷清清。
一晃又是八年工夫,就在西江桥浩大的主体工程即将完工的时候,整座大桥的修建终因资金匮乏停下了。当最后一批石工撤离工地时,黄贡生不禁悲从心来。十几年了,他从半百老翁已进入古稀暮年,而建成大桥的夙愿却未能最终实现,不可不说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为此,他终日茶饭不思,夜不安寐,常佝偻着身子徘徊在河堤边,久久伫立在桥头上。他无法控制住心中的酸楚,泪水竟夺眶而出。
老天爷好像是有意与人作对似的,当年夏天,倾盆大雨竟一连下了半个多月,西河水猛涨了五、六尺高,漫过河堤,淹没了庄稼,沿河两岸尽成泽国。滔天巨浪猛烈地冲击着高耸的桥墩,大桥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黄贡生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每天守在桥头上,发誓要与大桥共存亡。一天中午时分,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四起,天地间霎时一片混沌。随着一阵雷鸣电闪之后,映照着一条巨龙卷起浪花从上游气势汹汹奔腾而来,河面上顿时浊流翻滚,涛声如雷。一见此景,黄贡生惊吓得目瞪口呆。他晓得这是灌县的孽龙前来兴风作浪了,听老一辈人讲,在古代,每年五黄六月山洪爆发季节,孽龙都要游到都江堰上游望娘滩探望母亲,所到之处必洪水泛滥,后来在李冰父子的带领下,当地人民降服了孽龙,将其锁在伏龙观内,才使得川西坝子干百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谁料到现在孽龙竟挣断锁链,逃出囚笼,沿着岷江推波逐浪而来。眼看凝聚着自己半生心血的大桥即将毁于一旦,黄贡生如五雷轰顶,双脚一软,竟不由自主地跪在了河堤上,口中不停念叨着,乞求孽龙怜悯两岸黎民百姓,大发慈悲,莫再作孽,荼毒生灵。
黄贡生这一跪竟长达五个时辰。孽龙也因长途遨游疲乏已极,收敛了刚才张牙舞爪的气势,扑腾几下后便气喘吁吁,在水中打起了瞌睡。正巧这时一位天神在云端巡察,窥见了人间这一幕情景。天神深为黄贡生的虔诚所感动,顿生同情之心,于是手执七尺青铜斩龙宝剑从天而降,孽龙见此阵势如梦初醒,吓得魂飞魄散,不顾一切仓皇逃遁。由于河道狭窄,庞大的躯体一时难以掉转,无可奈何的孽龙只好往下顺游300多米,才趁机掉过龙头,硬是从岸边农田中强行辟出一条小径,夺路逃回西河河道。于是,西河便在此处一分为二,形成了两条河道,中间围绕起一个呈纺锤形状面积约200多亩的小岛屿,这便是今天的翡翠岛。玉帝被黄贡生为民造福的诚意所感动,尽遣天上的能工巧匠下凡鼎力相助,眨眼工夫,西江大桥便全部竣工了,一见这情景,黄贡生因兴奋过度,竟一下子瘫倒在河堤上,从此再也没有醒转过来。为防孽龙再来兴风作浪,天神在临走时还特地解下斩龙宝剑,高悬于桥中大拱之上。从此以后多年,西河再无大的水患发生,两岸百姓尽享安宁。
扬州二十四桥
扬州的二十四桥,是指一座桥呢,还是指二十四座桥?说法不一
指一座桥的例证居多。有这么一种传说。隋炀帝的游船到了扬州的西郊,看到一座小桥,问叫什么桥。太监说不知道。一个宠妃就说了:“我来给它起个名字,就叫二十三桥吧。”游船上的公主、妃子有二十三个,称为二十三娇。“娇”和“桥”韵母相同,右半部分也相同。听了宠妃说的缘由,一个太监报告皇上,说船上有二十四娇——有一个妃子肚子里有一娇,她怀孕了。因此,这一座桥就叫二十四桥了。最早出现“二十四桥”称谓的古诗文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他没有说二十四桥是指一座桥还是指二十四座桥,当时的学者也没有解释。这似乎表明,那时关于“二十四桥”还没有多种解释。宋朝词人姜(1155—1221)1176年过扬州而作的词《扬州慢》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其意指一座桥。《扬州画舫录》说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扬州鼓吹词》说“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现在,扬州平山堂西南通往市区的一条路叫念泗路,又作念四路。也有人写作廿四路。其中段这一块地方也叫二十四桥。廿,即二十。日历牌上“二十”都写成“廿”。
说是指二十四座桥的例证只有一个。宋朝大科学家沈括(1031—1095,晚年定居镇江)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说:“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注明“今存”者只有六桥及一处“新桥”。这是古代典籍中惟一认为有二十四座桥的记载。显然,他认为历史上有二十四座桥,因而才有“今存”若干之谓。沈括以治学严谨著称。因此,这一说影响也比较大。
“二十四”,在扬州现在的方言中仍然有“多”或“全部”的意思。比如说,“这个人二十四道全会”,意思是这个人多才多艺。这里的“二十四”与俗话三十六策走为上策中的“三十六”和口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中的“二十一”一样,虚指多。因此,也可以这么说,扬州有很多座桥,就说有二十四桥。
说法有三种,但比较可信的还是指一座桥。如果兼顾各种说法,可以这样来解释:唐朝扬州的桥多,并不止二十四座桥,有人历数出二十四座有名的桥。其中一座在风景区,最具特色,就叫二十四桥。外地人、后人不断加以解释,说法就各异了。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拱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鹊桥--牛郎织女
断桥--白蛇传
桥下3进履--张良拜师
断桥--白蛇传
桥下3进履--张良拜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