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东吴相助,为什么还是失败了?
如果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东吴相助,倒不如说是诸葛亮利用东吴石亭之战,曹魏主力在东南方而抓住机会出兵。第二次与第一次北伐是同一年,在228年的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曹真任命的郝昭死守,蜀军攻打了二十多天无法破城,粮尽退军,曹真部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斩杀。虽没有得地之功,但有斩将之实,诸葛亮的官职也从北伐失败后自降三级,在再败郭淮后官复原职,名正言顺操持国家大事。
孙权深思熟虑的结果,既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行为。孙权以东吴世家为依托搞联合统治,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很快接替兄位安定局面,又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让东南得以保全。之后,联合政权的后遗症渐渐显现,随着北人集团的老去和弱化,东吴普遍失去北伐建功心理,自守不思进取的思想大行其道,这也是孙权几次进攻而收效不大的大背景。三国中已有两国称帝,孙权对内要凝聚人心,也有过一把皇帝瘾的欲望,急需一场大胜来强化人心,于是才有石亭之战。而诸葛亮,只是趁虚出兵,无大功并不意外,而此仗后,蜀汉从政治上也陷于被动,虽自诩为汉朝继承人,但对于孙权称帝一事只得隐忍,不敢问罪宣示正统。
战争之初由于诸葛先生率军出其不意,使得曹魏那边来不及防备,所以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连续攻陷占领了不少魏国的城池。但是诸葛先生千算万算都没有想到竟然败在了自己的手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第一次北伐失败就是因为街亭被曹军给攻陷而导致的。而镇守街亭的马谡就是诸葛先生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没想到这个马谡在领兵去了街亭之后,却根本不服从蜀国这边的指挥,最终败给了自己的大意和轻敌。诸葛亮那个恨啊,万万没想到自己前方打得好好得,却被这个曾经在自己面前装模作样的马谡小儿给耽误了大事,就这样第一次北伐战争宣布失败了,诸葛亮不得不退回到汉中之地,一边调整休养部队,一边等待时机。
这个机会被诸葛亮等到了,在当年年底的时候,仿佛上天看到了诸葛先生的决心和宏愿,又给了诸葛亮一次机会。而这次机会的创造者就是盟军东吴所创造的,当时正在东吴迅速崛起的陆逊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石亭这个地方与曹魏的交战中,直接战胜了曹魏的大将曹休,导致曹魏大军惨败而逃。而陆逊这边的连连胜利大大增加了曹魏的压力,只能把军队往东边调遣,而西边的蜀国的压力自然就大大减轻了。
诸葛亮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再次进行北伐,本来事情的发展还比较顺利,但是还是落得一样的结局,甚至更加悲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一次诸葛亮率领的数万大军竟然被一千多人防守的小县城给拦住了。甚至在数万名大军二十多天的进攻下,也没有攻破这个小城,而之后魏国的军队已经支援了过来,诸葛亮只能不甘心地放弃了第二次北伐。
这样说来,想必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个小城和其中驻守军队的魔力,竟然只凭着一千多人抵挡住了蜀国的数万大军,这不可谓不是一场奇迹般的胜利啊。而且敌方的指挥还是诸葛先生这样的盖世之才,能让诸葛亮都吃瘪的人,足以感到自豪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事情的经过,当时防守小城的将领名叫郝昭,而他防守的地方就是陈仓了。其实在郝昭接到命令时就已经做好了迎接蜀国大军袭击的准备,因为陈仓这个位置十分重要,是蜀国军队从汉中出击,攻打凉州的必经之地。而当时凉州就在蜀国的家门口前面不远处,蜀国想北伐中原就必定要把凉州最为第一个目标,只有打下了凉州,蜀军才算是走出了西南踏入了中原。
在诸葛亮第一次发动闪电袭击之后,魏国就已经提高了警惕,虽然在东线和东吴正在开战,但也不能不防一手蜀国,所以在陈仓这个重要位置,就派了郝昭这名大将前来镇守,而郝昭以什么出名,没错就是防守。一边是魏国的早有防备,一边是郝昭这名将领的超高防御手段,竟然真的抵挡住了数万蜀军的围攻,让诸葛亮再次以失败告终。
从全局来看,如果在诸葛亮北伐同时,东吴大举出兵,且陆逊真的孤军深入,直向宛洛,北伐大局有可能成功。但这就意味着陆逊、诸葛瑾军很有可能要在平原地形遭遇大批魏军援军,一场苦战在所难免,而因此得益的,就像隆中对说的一样,是蜀军,蜀军这时候就可以乘虚席卷秦川,全据关中了。荆州军有可能自己遭致惨重损失,弄不好就像关羽那样晚节不保,而便宜的是盟友,以陆逊的智力,不难看到这一点。更何况,孙权还一直没有打下合肥,荆州方面就更不敢冒险了。为相后的诸葛亮北伐全盘思路,东吴的配合策应估计依然是很重要的一环,但是盟友终究比不上自己一员上将靠得住,所以第二次北伐失败存在多重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