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末期,如果其它六国真正联合起来会不会打败秦国呢?
苏辙当年就曾在《六国论》提出,如果六国合纵,以韩魏为屏障,以东方四国为后勤地,然后并力西向,对付秦国,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救亡图存,还能一举亡秦~在此,我只想说,这个策略依然没有成功的可能~
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而人与人争斗的时候还讲究脸面;但国与国之间的争斗却完全不必估计这些~因为对于国家而言他只有足够强大才能谋求发展,奋发图强~身处战国之世的群雄在经过三百余年的春秋洗礼之后焉能不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所以即便是面临秦国独大,有并吞六国野心的情况,想让六国通力合作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何苏秦合纵不能坚持到底,甚至于到后来连他本人也逃离燕国避居楚国的原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作为大浪淘沙之后而剩下的群雄岂能不知?
自古以来,无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在彰示着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从纵横家登上舞台的那一刻开始,这世间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成了写在白纸黑字上的教条,隐藏在人性阴暗处的狰狞恐怖展露无疑。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堂而皇之的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历史的步伐横跨春秋,一部中国近代史正以其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所有的文明民主都是相对而言的,友善和谐只会对同等实力的国家和个人温言以对。所有不对等的交流和沟通不过是对手的恩赐或者羞辱罢了~
二:一纸盟约压不住勃勃野心
经过几百年的血腥混战,六国之间的疑忌和仇视已经根深蒂固难以磨灭~所谓的通力合作,守望相助不过是与虎谋皮缘木求鱼罢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攻城”~苏秦的“合纵”之所以能够成真,那不过是六国的权宜之计罢了。既然是权宜之计那自然是无法长久的~所以从苏秦“合纵”成功到失败,前后不过十年时间。
大乱之后硕果仅存的七雄,哪个不是经历了尸山血海的千锤百炼,哪个没有并吞天下,席卷六合的野心?对于志在天下的英雄而言,与其死在醇酒美人之下,何如死在战场之上?不要看六国在秦国的步步紧逼之下纷纷割地求和,在我看来,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伺机而动”呢?别忘了道家“必欲取之,姑妄与之”的思想就是植根于战国乱世的血沃之地上的~
就是在这块血流漂杵的土地上,诞生了儒、道、墨、法、兵等大家、,这些学说各异,主张不同的流派,归根究底的来说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一囊括四海,一统天下。可以说,中华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源头就在这里,中华礼仪之所以能够璀璨夺目就是因为他是由数十百万人的鲜血浇灌长成的。这种带着血腥的养料培植出来的文明,其坚韧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是其他文明所无法比拟和超越的。所以在数千年的发展壮大之中,一次次的天翻地覆,乾坤颠倒;一次次的异族入侵,杀人如麻~他终究抵挡不住华夏先民对于统一的渴望~即便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土疆域只有尺寸之大的南平也曾怀有一统九州的宏图。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至今留存青春盎然,不也正是由于此吗?想要凭借一纸盟约就让六国放弃统一天下的梦想,何异于痴人说梦?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性的恐怖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干什么。就像在韩魏被秦吞灭之后,惶惶不可终日的楚、燕、赵依然没有搞明白齐国为什么明知是死还要坚持和秦国结盟。
难道说齐王建真就不知道这样下去是玉石俱焚,同归于尽的结局吗?在我看来,他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只是他恨啊,恨当年五国联盟攻打齐国,使得原本昌盛的有机会统一天下,最不济也能够和秦平分天下的强齐,被柔弱不堪的燕国一举破灭,最后虽然复国了,但也失去了和秦国争衡的实力,更不必说统一天下了。所以说,齐国人对五国的仇恨远远超过秦国,毕竟齐、秦分处东西两隅,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和军队械斗,最严重的也不过是党同伐异而已,而这又哪里值得挂怀呢~现在五国已亡其二,即便自己也加入到反秦同盟,且不说与当年的敌人合作会不会愉快,但就综合实力而言,此时的天下诸侯已然失去了阻挡大秦战车的机会,所能做的无非就是考虑怎么死而已。
四:大势所趋,人力只是徒然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自平王东迁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整整过了500余年,他极大限度的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智力和实力,大秦帝国的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纵观战国七雄的历代诸侯王,唯有秦国自孝公开始,代代秦王皆能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其他诸国却像抓阄一样,偶尔能够碰见一两位贤明之主,之后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这难道不是天意是什么?以一群庸劣而唯利是图的诸侯王来对抗雄才伟略的始皇帝,这不是螳臂当车是什么?所以说六国合纵而求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