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洗马”到底是个怎么样的职务,有怎样的地位?
洗马,故名思义,就是指洗刷马匹,使之洁净。但太子洗马可不是给太子洗马的职务,而是东宫的一个官职,从五品,主要教太子政事、文理,还是比较重要的。
为啥叫“太子洗马”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说明一点,“洗马”是古人留下的一个小失误。这个职位在秦汉时设置,初为先马或前马,意为在太子的马前驰驱、开路,是太子的侍从官。
也不知道从哪一年开始,先马被误写作洗马,就这么延续了下来。
古人在咱们看来很古板,其实人家也很幽默。明朝时的“洗马”和现代的洗马是一样的意思,因而经常有人拿太子洗马一职来开玩笑。明朝官员焦竑创作的《玉堂从语》里,就记载了一些和洗马有关的故事。
明朝景泰年间,有个官员名叫刘主静,某天他晋升为太子洗马,兵部侍郎王伟拿他寻开心,一本正经地问道“先生一天要洗几匹马?”
刘主静不假思索地答道“大司马业洗净,少司马尚洗,未净。”
众人听了都大笑。笑点在哪里呢?是这样,古代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古时掌握兵权的大司马,而兵部侍郎是副职,类似于少司马。刘主静这回答真的非常机智了。
王伟思索良久,嘲笑道“众人皆是假庶子,先生真庶子。”
庶子和洗马一样,也是隶属于东宫的古官名,其性质与皇帝宫中的侍中相似,例如中庶子、左庶子、少庶子等。但明清时期,庶子脱离了东宫僚属的范畴。
王伟这话的恶毒之处在于,刘主静真的是庶出,母亲只是小妾。这已经从开玩笑变成了人身攻击,刘主静不想和他吵架,只能沉默。
而这个故事,在明朝学者叶盛所作的《水东日记》里,有另一个版本,颇具政治意义。
说是刘主静和王伟在朝中相遇,王伟说“吾太仆马多,公须一一洗之”,刘主静回敬道“何止太仆,诸司马不洁,我固当洗之耳。”
听到这番对话的正直一点的官员,都感到很解气。因为这位王伟,是奸宦王振的党羽,对王振十分谄媚。刘主静相当不客气,偏生王伟发不了火,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刘主静可没说错。
明末文史学家张岱的《快园道古》中,也记载了另一个故事。
说是明朝中期的重臣杨守陈,在当太子洗马时有事请假回家,晚上住宿在一个驿站,驿丞不知道太子洗马是什么官,而且估计杨守陈不讲什么排场,表现得平易近人,驿丞接待时就比较随意,与他对面而坐闲聊天。
聊着聊着,驿丞忽然问杨守陈“你的职务是洗马,一天能洗几匹呢?”杨守陈也许被调侃惯了,笑着答道“不一定,勤快时多洗几匹,懒惰时少洗几匹。”
驿丞大概觉得这职务跟自己的差不多,和杨守陈聊得更欢了。过了一会儿,有人报告说有一个御史马上就到,驿丞便催促杨守陈让出上等的房间。在他看来,洗马的哪配住上等房。
杨守陈也没生气,说等御史到了再让不迟。没多久,御史到了,看到杨守陈立刻下跪行了大礼,原来他是杨守陈的门生。
看到这种情景,那驿丞吓得两腿颤颤,避开御史,匍匐在台阶下向杨守陈请罪。杨守陈一笑了之,并不计较他之前的无礼。
这才是古之君子的风范。
各朝代的洗马,还略有不同。
东汉时太子洗马有十六人,其职能如同谒者,“谒者”又是啥呢?泛指传达﹑通报的奴仆,反正就是侍从一类。曹魏延续东汉的制度。
晋朝时太子洗马的职能有改变,改掌图籍,比侍从类的档次高不少,共有八人。隋朝时,改名为司经局洗马。唐朝延续隋制,太子洗马置二人,品阶在从五品下,掌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唐高宗时,君臣们可能觉得“洗马”这个名称太接地气,改为“司经大夫”,听起来比较高大上。但是,大家叫洗马已经成了习惯,没多久就又改回来了,职能依然是专掌书籍。
此后各朝,基本都保留了这个官职。
最神奇的是清朝,前期有太子的时候,皇帝们对太子看得极严,几乎当贼一样的防备着,不设东宫属官。自雍正朝之后,改为秘密立储制,不预立太子。
但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也不管有没有太子,“太子洗马”这个官职一直存在着,属于詹事府,为从五品官,不管什么事实,仅为翰林官迁转其它官职的阶梯。
所以,洗马在古代如果作为动词,就是咱们熟知的那个意思。可如果作为名词,就是不可小觑的朝中官员,得罪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