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的只是粗心,才会把做的题目总是做错的吗?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孩子其实足够勤奋也够聪明,但就是在写作业或者是做题的时候粗心,明明会做的题却总是因为粗心写错。
孩子自己也很苦恼,细想起来很多小错误看起来是因为自己粗心,按照道理是不应该在这个水平上出错的,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不可思议甚至是难以理解,有的人认为这是因为孩子太自信,态度不够认真严谨,学习的压力不够大,没有紧张感导致的。
或者是因为太紧张了,学习能力不够导致的,如果对所学的知识一切了然于心的话,不管是考试还是日常作业,都不应该出现错误。
这些说法都有道理,但是并没有说中要害,为什么孩子会在做题的时候在本不应该出错的题上写错。
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就是孩子主观上想做作对,没有人是故意犯错。第二就是按照道理来说这道题可以做对,但却出错了。孩子粗心只会让家长和老师觉得可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只从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上来解决,未必能有多大的效果。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能发现更不一样的解答,人的大脑很复杂,同时也有不够精密的地方,人类的进化史很长,文明史却很短,人脑其实并没有掌握很自如的抽象学习能力。
大脑在做记忆的时候分为这几个阶段:首先是大脑对记忆做存储,然后海马体对记忆的内容编码,因为存储的信息量很大,不编码的话会造成记忆混乱,而且不同的知觉会有不同的存储方式,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各不相同。
当需要调动记忆的时候,新皮层将大脑内的信息提取出来,之前的记忆内容就会再现。整个学习过程也是这样的,人脑细胞的总量为一千亿个,这就意味着大脑的学习能力是超强的,其实大脑的存储量是超强的,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过目不忘,记忆不是问题,但问题在于提取信息。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明明看过一个东西,但是在说的时候就会想不起来,甚至会自行脑补去自圆其说。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不理解的知识点的时候,很容易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或者是经验将知识篡改。
当孩子看到题目之后,就自认为会做,不假思索的拿起笔来就写,结果写的东西是错误的,当题目正确答案公布之后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
之所以会造成“一听就会,一看就懂,一做就错”的原因就在于此。那么孩子应该如何纠正这样的认知方式呢?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就是错题会错这是正常情况,家长一定要接受这个现实,不要让错题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不然今后会因为紧张错上加错。
孩子可以改变的是自己在同样类型的题目上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优秀的学生未必掌握的知识比别人多,但是他们能够有足够的勤奋,凡是做过的题目,不会再错第二次。
这句话听起来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是很困难的,一旦有孩子能够做到,其实就已经超过了班级里九成的同学,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改错的习惯。
让孩子在做题的时候准备错题本,不厌其烦的将自己写错的题目都抄到本子上,隔一段时间就要做一遍,改错的时候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来错误点,做错题要比做普通的题目还要细心,不要一错就匆匆忙忙的改了,然后抛到脑后,下次还是同样类型的题目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一直循环低水平的知识建设,其实根本就没有达到改错的目的。
其次就是当孩子做题的时候,不要让他们修改,有一点修改就从头开始做起,这样一来一道题目要做好几遍才能顺畅的写对,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孩子才会在做题之前先认真审题,谨慎认真的做好一道题目。
考试都是标准化的,有固定考试的知识点,有固定大纲,这些考试在设计的时候会考虑学生在固定范围之内来做试卷,所以其中的题目不会都是难题,八成以上都是基础题。
所以只要孩子能够认真审题,仔细做题,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想要将题目做好是不难的,难就难在是否细心,不犯同样的错误上。
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粗心的问题,不要把粗心当做做错题目的借口,甚至是成绩不好的安慰,如果一路马虎粗心下去,成绩永远都不能有大幅度的提高,最后甚至会毁在粗心上。
粗心表面看起来是一个不需要特别在意的问题,毕竟比起不会来粗心没有那么严重 ,在发现错题之后首先就是不能以偏概全的下定义,孩子是因为粗心做错了题目。
或者直接就和他们说“改掉粗心的毛病就好了”,粗心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它只是做错题的结果。
要学会找出结果背后的原因,逐个解决,大部分错题都是因为对知识点掌握熟练度不够,产生了记忆模糊。又或者是对题目内知识点的基本概念有偏差,但是考试是有时间限制的,孩子就会优先选择大脑熟悉的记忆存储,也就是错误的记忆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