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与李自成为什么不合作对抗清军呢?
按照《绥寇纪略》、《明末纪事本末》等史料的记载,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曾经对对方有落井下石的行为,搞得双方都很不愉快。
比如《明末纪事本末》中就记载,说崇祯十一年,李自成被洪承畴、孙传庭击败后,去投奔当时已经接受了明朝招安的张献忠,结果张献忠却下令杀李自成。所幸察局李自成跑得快,才捡回一条命。
又如《绥寇纪略》记载,崇祯十四年,张献忠被左良玉击败后,去投李自成,结果因为不想当李自成的下属,差点也被李自成给宰了,所幸是罗汝才在一旁极力劝说,张献忠才侥幸捡回一条命。
有这两档子事,李自成和张献忠自此结仇。
不过按照《南明史》、《大顺史稿》、《明末农民战争史》等近现代的文献研究,以上两个故事都很扯,应该都是杜撰的。
比如《南明史》中就有描述,张献忠在败给左良玉之后,确实损失惨重,但他当时依然有实力围攻沈丘县,没有沦落到要投奔李自成的地步。而且李自成发动汝州大战时,张献忠还派了一万人增援李自成。所以《绥寇纪略》的说法应该有不少水分,李自成和张献忠当时不能说亲如兄弟,但也没到因为私仇就闹到要互杀的地步。
既然不是因为私仇,那么李自成和张献忠为什么就合不来呢?
我觉得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是性格问题,他俩都是一山不容二虎的性格。推翻明朝前,因为要对共同对付明朝这个强敌,所以两人曾有过多次合作。但这种合作并不是心甘情愿的。
明朝灭亡后,共同的敌人没有了。而且李自成是皇帝,张献忠也称王了,他们各自混的都还挺不错的,在潜意识里都把对方视作是自己的下一个劲敌。恨不得希望清军把对方搞死了才好。在这种大背景下,他们自然也就不可能合作了。
第二是眼界问题。
从后世角度来看,李自成和张献忠确实是不一起抗清就得一起死。可是当时的李自成和张献忠是看不到这些的,尤其是张献忠。他对清军可谓是一点了解都没有。
在推翻明朝的过程中,李自成通过吞并其他农民军和原明军,对清军有一些了解。但这些了解仅限于皮毛范畴,他如果真知道清军的战斗力,他就不会跟作死一样,把大明掏空了,最后让满清坐捡便宜。
相比于李自成,张献忠的情况更糟糕,他一直在南方活动,与清朝毫无交集。清军战斗力如何,他不知道。清军有多少人,他也不知道。
所以从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视角来看,李自成认为自己只要打下北京城,取代崇祯成为天下之主,他就有能力灭了清朝。至于张献忠是否与他联合,他不在乎。
张献忠更是这么认为,甚至于,他希望李自成和清军互殴,打得两败俱伤最好。他最后下山摘桃子。他就没想过,李自成与清军的战争会变成一边倒的溃败。
因而在这种大背景下,当清军杀向大顺军把守的潼关时,张献忠的第一想法不是救,而是和李自成争夺陕西,取得全国义军的领导权。这就跟李自成认为拿下北京就可以宣示自己对天下的领导权一样,张献忠认为打败李自成,拿下了西安,就可以宣示自己对天下义军有领导权。
接下来,由他再去跟清军PK。
后来,潼关会战的失败,李自成衰了。他知道了清军的厉害。于是他想联合张献忠一起对抗清军。但张献忠至死不悟,他不仅对清军仍然没了解,甚至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已经衰了的李自成,仍然是有实力差距的。
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广九宫山被杀,大顺军四分五裂。张献忠听说李死了,他这才调集兵马出川抗清。在他看来,李自成不在了,他就是天选之人,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他永远坚信最后的胜利会属于自己。
结果嘛,出川第一仗就被清军飞箭射中,直透其心,顿时倒地,鲜血长流。没过几天就因箭伤咽了气。这个时候,他可算是知道清军的厉害了。但已为时也晚。老天爷不是没给他机会的,但他抓不住,这怪不得谁。
总的来败知让说。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所以没有形成抗清统一战线。猛磨首先在于他们对自己都太有信心了,没有自知之明。其二,他们对清军都缺乏了解,都没有意识到清军的威胁。在这种托大且对敌人不了解的背景下,不合作也没什么奇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