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中国传统节日,为何清明节又称寒食节?
因为在近几十年以来人们为了方便民俗活动,就把日期比较临近的清明节和寒食节融合在一起过了,所以现在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概念已经混同了,也就是说清明节就相当于是寒食节。在民国以前寒食节和清明节则是分开的,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的前后一两天之内。
寒食节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与清明节的日子非常接近,多数时候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左右,同时也被民间称为冷节、禁烟节等。寒食节最初的风俗就是禁止烟火、不能煮饭煮菜,吃东西的时候只能选择冷食,所以才被称之为“寒食”,后来就渐渐发展为民间风俗中最重要的祭奠先人日子,在内容上也增加了踏青、祭扫、斗鸡和荡秋千等习俗。
寒食节的来历寒食节的来历和晋文公有关。晋文公没有登基之前,落难的时候几乎要饿死了,那时候他手下的一个臣子介子推,就从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熟给他吃,从而使他续命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后来晋文公到处找介子推想封赏他,谁知介子推背着老母亲躲到了山上,不肯见他。这时就有个损人建议晋文公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
介子推进谏于是晋文公命令放火,这次大火烧了几天介子推也没有出来,晋文公上山后发现他和老母亲抱着一棵老柳树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痛悔,他在柳树洞里发现了一封介子推写的血书,上面都是劝晋文公勤政爱民要好好对待百姓的话,希望用自己的死能够提醒晋文公做一个好君王。晋文公因此大受感动,哭拜一阵之后就把介子推和他母亲埋在了大柳树下,并且下令全国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到了这一天就只能吃不沾烟火的冷食,不能生火做饭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