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之一,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 我来答
司星纬b8
高粉答主

2021-12-11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788
采纳率:1%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10 儒家代表与儒家经典【完结】》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kQtdm16PupJY1oXGEPIOsA

 提取码: xmvk

《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常用来代表儒家经典。其实,细究起来,“四书五经”包含两个部分:“四书”和“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谈到“四书”,就不能不提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被视为注解“四书”的儒家理学名著,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重视。学习“四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甚至研究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都离不开这部著作。 _史上,每一个思想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的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以及朱熹“四书”学的形成,与宋代的历史文化,宋代理学思潮的兴起、发展以及宋代的社会环境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和总结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的历史教训,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止再次发生兵乱分裂,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大将的军权,将军事大权收归皇帝手中,由此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而文士在宋朝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且宋代的文化政策相对开明,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因而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另外,宋代的思想家继承了唐代韩愈提倡道统、重整儒学的做法,孙复、石介、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主张复兴儒学,统一道德,重整伦常,强调人道、人理之义理规范。不同于汉唐经学重章句训诂的治经之法,宋代学者研治儒家经典,不再局限于文字声韵、名物制度等表面文字的考证,而是深入到经典的内部,探讨内在的义理,将其体现的儒家伦理发扬光大,从而为社会治理服务。这些做法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尊孔读经的活动由此展开。 应该说,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儒家经义之理的义理之学,是朱熹注解“四书”的重要思想渊源。北宋中期,儒学的复兴运动引发了理学思潮的兴起。在吸收了佛老之学后,带来了传统经学上的革新,形成了新儒学——理学。理学融汇了儒、释、道三家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的道德伦理。理学家主张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以及“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等内省的功夫。他们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解经时不再拘泥于章句训诂,而是突出经文的义理大旨,着重于义理、性理、天理、唯理、穷理等,使儒学思辨化、哲理化。理学家在注经、解经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将伦理道德规范化、定型化。 宋代理学家还认为,在义理阐发上,“五经”侧重治世,是外王之道;“四书”则注重个体的身心完善和调整,是内圣之修。他们指出,外在的求理并不能探求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内在的功夫,才能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进而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关于完善个人身心的理论资源丰富且系统,更适合构建理学体系,因此北宋的二程便开始注重“四书”的学术活动,把义理之说发展为理学,使理学占据了经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朱熹则将“四书”学发展到新高度,穷毕生之力撰就《四书章句集注》,书中虽然有重训诂的成分,但其主要目的在于阐发义理。

龙源期刊网
2020-11-18 · 版权期刊、优质文章数字内容发行平台
龙源期刊网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四书五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常用来代表儒家经典。其实,细究起来,“四书五经”包含两个部分:“四书”和“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谈到“四书”,就不能不提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被视为注解“四书”的儒家理学名著,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重视。学习“四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甚至研究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都离不开这部著作。 _史上,每一个思想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的文化根源和思想根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书,以及朱熹“四书”学的形成,与宋代的历史文化,宋代理学思潮的兴起、发展以及宋代的社会环境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和总结了唐末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的历史教训,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防止再次发生兵乱分裂,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大将的军权,将军事大权收归皇帝手中,由此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而文士在宋朝的地位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且宋代的文化政策相对开明,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因而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另外,宋代的思想家继承了唐代韩愈提倡道统、重整儒学的做法,孙复、石介、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主张复兴儒学,统一道德,重整伦常,强调人道、人理之义理规范。不同于汉唐经学重章句训诂的治经之法,宋代学者研治儒家经典,不再局限于文字声韵、名物制度等表面文字的考证,而是深入到经典的内部,探讨内在的义理,将其体现的儒家伦理发扬光大,从而为社会治理服务。这些做法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尊孔读经的活动由此展开。 应该说,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儒家经义之理的义理之学,是朱熹注解“四书”的重要思想渊源。北宋中期,儒学的复兴运动引发了理学思潮的兴起。在吸收了佛老之学后,带来了传统经学上的革新,形成了新儒学——理学。理学融汇了儒、释、道三家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儒家学说的道德伦理。理学家主张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以及“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等内省的功夫。他们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解经时不再拘泥于章句训诂,而是突出经文的义理大旨,着重于义理、性理、天理、唯理、穷理等,使儒学思辨化、哲理化。理学家在注经、解经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将伦理道德规范化、定型化。 宋代理学家还认为,在义理阐发上,“五经”侧重治世,是外王之道;“四书”则注重个体的身心完善和调整,是内圣之修。他们指出,外在的求理并不能探求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内在的功夫,才能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进而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关于完善个人身心的理论资源丰富且系统,更适合构建理学体系,因此北宋的二程便开始注重“四书”的学术活动,把义理之说发展为理学,使理学占据了经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朱熹则将“四书”学发展到新高度,穷毕生之力撰就《四书章句集注》,书中虽然有重训诂的成分,但其主要目的在于阐发义理。 来源:月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