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相声演员中,在大家心中,谁能当得上捧哏第一人?
常听相声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门以两个人表演为主的传统艺术。这两人一个是捧哏,一个是逗哏。
观众会根据各自的喜好不同,而去偏爱于某一个演员。有的人喜欢逗哏,而有的人就喜欢捧哏。但真正懂的人其实很清楚,相声是一场买卖。捧哏与逗哏是无法独立存在的。除非你说的是单口,只要是对口,那重要性就是一样的。
分析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不懂相声的人,往往会把注意力都放到逗哏演员上面,而忽略了捧哏演员。只有懂相声的人,才明白,捧哏到底有多重要。
- 捧哏的重要性
人们在听相声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三分逗,七分捧”。很多人对这句话有误解,觉得这句话是在夸大捧哏的重要性,而否认了这句话的合理性。这种理解是有误区的。
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相声的目的就是让人去笑,至于用什么去笑呢?就是人们所说的包袱,包袱的使用有一个铺垫的过程,逗哏的演员是在铺垫、叙述上描述这个包袱,但最后翻这个包袱的时候,需要有捧哏演员来。
而相声最终表现得好与坏,给听众带来的欢乐有多少,最关键的就在于“翻包袱”这个过程。“翻包袱”并非是简单地用语言来完成,还要配合观众的反应,要给观众明白包袱的时间。
所谓的“三分逗,七分捧”,并非是在表演舞台上的贡献比例,而是在最后“翻包袱”的时候能不能让包袱响了。而这个响与不响,则决定着一场相声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
直白点说,一个再优秀的捧哏演员,把包袱埋的再好,叙述的再好,可到了捧哏演员翻包袱的时候,出现了纰漏,没有顾忌到观众的理解与情绪,或者没有掌握好翻包袱时候的节奏和时间,这个包袱都不会响的。
- 相声的特殊性
相声是一门很普通,但同时很奇妙的艺术形式。
说它普通,是因为只要能开口说话,就可以尝试去说相声。至于行与不行,是不是那个材料,非得上了舞台才知道。
有些演员没有师承,在相声界管这种人叫海清。他们凭借自己对相声的理解,也能闯出来一片天地。虽然在名义上不被业内承认,但却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这里面最为典型的,就是现在硕果仅存的的老前辈之一杨少华。
也有一些演员,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异禀,在相声界闯出一些名头,在有名了之后才拜师。譬如说曾经名动天津的相声五档之一的戴少甫,还有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弟子吴兆南。他们都是闯出名号之后,才有的师承。
说白了,这门艺术的门槛不高,深的是门槛里面的东西,需要的是天份。
有天赋的人,比如杨少华、戴少甫、吴兆南,他们没有人教也能说好。而没天份的人,拜什么师都没有用。
而相声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完全要凭借演员的个人魅力。
同样的包袱,不同的人使,效果就会完全不同。说过歪批三国的人很多,但最为经典的,还要数侯宝林大师的作品。
-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相声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是要有受众。
有了受众,就会出现“粉丝纠纷”。有的人喜欢张三,那有的就喜欢李四。真要想找到一个公认的捧哏第一人来,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而在小编个人看来,相声界捧哏第一名当数前辈名家赵佩茹。
并非是说其他人不优秀,就小编个人感觉,如果仅从艺术造诣而言,侯一尘、郭启儒、王凤山、郭全宝、朱相臣这些老前辈,都属于传奇级别的捧哏演员。
而现在的捧哏演员中,石富宽、于谦,孙越,虽然达不到传奇这一级别,但说是超一流也丝毫不过分。
小编这么说,仅仅是在以先者为尊而已,并不是在艺术水平上要给他们分个高低。
但如果要是把这些捧哏演员进行一个全方位比较,个人还是认为赵佩茹要更胜一筹。因为他的成就并不仅仅在艺术的本身。
首先,作为宝字辈大门长的赵佩茹,不仅个人能力突出,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弟子,李伯祥、高英培、常贵田、马志存等相声名家都是赵佩茹的弟子。
而且,作为一个捧哏演员,赵佩茹并不局限于捧哏。他是捧逗俱佳,还能说单口,是一个全面的相声演员。
更为可贵的是,赵佩茹老先生还有一颗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曾和搭档常宝堃一同到朝鲜,给志愿军做慰问演出。
这次慰问演出的结果是,常宝堃先生牺牲,赵佩茹先生也负了伤。
结语
仅从“捧哏”的艺术造诣而言,相声界人才辈出。想要找一个公认的第一,那真的要应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但要是综合考量全方位的艺术造诣,已经在相声界的贡献,个人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那赵佩茹先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捧哏”第一人。
作为一个“宝字辈”的传人,我们看看赵佩茹的搭档就能知道其强大之处。赵佩茹的主要搭档有常宝堃、常连安、马三立、李寿增。这里面除了常宝堃之外,其他的都是“寿字辈”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