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山水画”不叫“风景画”?
西方人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对立的关系,人的任务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中国人却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高度融合的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样的观念运用到文艺创作中,创作目的、创作方法等问题自然也就不同了。
西方的绘画作品要求对事物进行客观描绘,记录下对象的真实形态,即自然景物是怎么样的,画面上的内容也要是怎么样的。
中国画描绘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与山水树木融合,作品表现的是山水与画家对山水情感的统一体,通过描绘山水表达内心情感。至于是否是山水的真实写照,不是主要问题。
在中国称“山水画”,更是由于中国有独特的山水文化。历来文人士大夫与山水之间有着特殊的感情。不少文人热衷于老庄思想,隐于山林,同山水结下不解之缘。在与山水的接触中,他们发现山水最能够体现自己的境界,山水也最能够反映出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即使不退隐山林,文人士大夫也喜爱游山玩水。这样一个天高地广的境界,确实是逍遥游的最佳场所。长期与大自然为伍,人与自然便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也就成了“山水画”。
同样的描绘对象,不同的命名方式,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中西方不同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由于创作观念、创作目的、创作方法的不同,以及中国文人特殊的“山水”情结,把中国画中关于自然景物的描绘称作“山水画”最为合适。
总结:从西方艺术系统中艺术与艺术理论出现的特点来看,绘画与绘画理论的出现顺序是先有绘画,再有绘画理论的。山水画的起源是“理论在前,实践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