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翻译是什么?
释义: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八佾》。
原文节选: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白话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不合礼制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孔子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扩展资料:
赏析: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在孔子的思想里,有强烈的“夷夏观”,以后又逐渐形成“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这是好的,即使“诸夏”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这种观念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