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人都误读了《孙子兵法》,你是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提到《孙子兵法》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三十六计》嘛,我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什么以少胜多、空城计、苦肉计等奇谋巧记,万古流传,用兵如神来之笔。
可是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本书中说:中国人总是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弄混,其实这两本书,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三十六计》是雕虫小技,教你怎么动作能赢,说的不好听的就是骗术。而《孙子兵法》呢,是教你怎么不动,怎么不打,而赢得竞争。
锤炼君认为要看懂《孙子兵法》,首先要端正你的价值观,价值观错了,看到的只是阴谋诡计,却看不到不战而胜的精髓。
你可能会问,学了孙子兵法应该是变得很强大才对呀,怎么就认怂呢?其实《孙子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它不是让我们更加强大,而是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其实我们能控制的事情是很少的,这个世界是不归我们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是我们自己。事实上能够控制自己的人也是很少的。所以学兵法最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控制自己,所以它是消极的。
去学一个消极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它能堵塞我们犯下致命错误的源头,也会让你少犯错。
如果一辈子少犯错,每一天都往前进一步会怎么样?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你的成就会超过99%的人。
接下来锤炼君从9个方面把《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精要解读给你,据说95%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误解了孙子兵法的真实意思,这里面有很多颠覆性观点,你看过后并能够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才是真正的强者。
问你个问题:经常以少胜多的名领,是不是个好将领?估计你会回答是。但事实正好相反。为啥?在孙子看来,真正善战的人,都是准备充分、按部就班,绝不会是自己陷入被动。这样的仗也往往是摧枯拉朽,一点都不精彩。让自己陷入被动,再凭计谋和侥幸以少胜多,这样的风险太大,所以不是真正的好将领。历史上战争那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寥寥无几。
所以孙子是不相信以弱胜强,那是小概率事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不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
因此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的篇名中的“计”字。很多人会把它理解为“奇谋巧计”,其实不是。这里的“计”,是“计算”的意思。战争不讲究神来之笔,它就是一笔一笔的理性计算。所以,孙子就一笔笔地给你算账,你的德性如何、天时如何、地利如何、将领如何、治军如何。算赢了,你就打,算不赢,你就千万别打。所谓“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华杉老师总结一句话:赢是算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面也讲,计算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计算的目的是什么呢?孙子说,是为了知胜,就是为了知道我到底能不能胜,有没有胜算。有胜算就打,没有胜算就不打。
你所认为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打仗还是要靠实力。就算打得赢,也不要轻易去打,即使打也要算代价。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账,值不值得。
将军的利益就来自于打仗,打仗我才能建功立业。但孙子反复强调不要打,不要打。为什么孙子总是强调不要打仗呢?
即便打得赢,你还不一定打得起,打不起也不要打, 即使打也要先胜后战,赢了再打,打仗就是打粮钱。
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善于作战的人能让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又不会错过敌人出现败象的时机,一旦敌人自己作死,就顺势帮他一把。所以善于作战的军队先已经胜了,在胜券在握的时候,才寻找代价最小的作战时间窗口。而不善于作战的军队,冲上去就打,在战斗中寻找胜利的机会窗口。
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
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如果敌人不比我们弱小,或者和我们强弱差不多,而且他没失误,没漏洞,就不能打。“可胜在敌”,就在于他什么时候失误。
敌人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所以胜负可以预知,可以判断,但不能强求。胜机一现,抓住机会就打。不能反过来,冲上去就打,在打的过程中找胜机,那就危险了。
但很多时候你就是没有耐心,不能等待,那么你也会前功尽弃,一败涂地。
《孙子兵法》讲的最多的就是“No Zuo No Die”。战争的收益和代价极不对等。打赢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输了,则可能国破家亡,命都没了。所以关键是要能等,不能因为焦虑,就频频动作。
在等待时积极练兵,积极备战,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是极其难。“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们对这句话的使用往往是侧重于后半句,然而前半句才是基础,没有千日的养兵练兵,要用兵时兵从何来?
然而养兵练兵却是最乏味也看不到功劳的事,人往往急功近利,因而此事最难。忍耐就是不出手,不出手也可以被理解为不作为,作为一名将领,不作为所需要承受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会让人深陷焦虑中。
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诸葛亮在五丈原对阵司马懿时,派手下士兵每天侮辱谩骂司马懿出战就知道了。要能做到处变不惊,静待时机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这也是为将者的必修课。
查理芒格说:只要以耐心、纪律和客观为指导原则,你可以讲90%的财富都投入一家伟大的公司。不需要频繁动作,只要几次决定便能造就投资财富。
哪怕在公司工作也是一样,你总是频繁更换工作,到最后你什么也提高不了,还耗费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那些在一个公司待上超过5~10以上的人,只要你不笨,稍微用点脑子,也能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或者管理者。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人家都欺负到你家门口了,光等待也不行呀。就像狗咬你一下,你总不能光吆喝没动作也不行吧。是不是百战百胜就表示每次战争的质量超高,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而是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就无意义。
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不能平定,你已经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即便打一百场胜仗又有什么意义呢?
战就已经不善了,那百战百胜呢?百战百胜说明你胜利的质量很差,打了一百仗还没解决问题。所以打仗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的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要战,也要一战而定。
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把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是平定天下呢。
俗话说:老虎的本领都是猫教的,但是猫最后却留下了上树技能没有教。即便你能够一战而胜,在战场上也不能倾其所有,而是要有所保留才能在关键时刻一招致胜,这就是“以正合,以奇胜”。
“以正合、以奇胜”,我们通常这样理解这句话,平时要中规中矩,关键时刻就要出奇制胜,一招制敌。
告诉你,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以正合,以奇胜。”这个字念ji。奇是什么?所谓的奇兵,不是一支从天而降的奇迹兵马,而是多余出来关键时候再用的预备队。其实就是一个先后的概念,就这么简单。
真正不简单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分兵是留住一支奇兵不用,在关键时刻把这支预备队投放到关键战场,可以增强那个局部的力量啊。就是在时间这个维度上寻找最佳的力量配置结构,寻找关键的决胜点。
所以,古今中外,这是最基本的战术原则是,打仗一定要分兵,几十万人的大部队要分,一个班攻占一个山头也要分,分成正兵和奇兵,分成首批投入战斗的部队和预备队。你发现没有,所谓的战争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地方。
有的人总想着歪门邪道致富和成功,只强调“以奇胜”。成功需要一些巧妙的点子,需要一些创新思维,但这些是建立在正确的态度以及充分的准备基础上。通俗的说,你要想赚大钱,先要有份工资养活自己、然后再去投资。
所以说,正,就是基本功,就是面对困难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勇敢的正面去面对压力、挑战和困难,敢于拼,敢于在竞争中硬碰硬的拼实力!但是也要动脑,去寻找突破口,去减少消耗和提高效率。这就是对于“以正合,以奇胜”的辩证思路。
既然你知道了出奇(ji)制胜的真正含义,那么“兵者、诡道也”中的诡道是不是阴谋诡计呢?
”孙子讲了十二条诡道,其实就是各种骗术,但是你能靠学这个上战场吗?你能用上吗?你用上了之后,他能上钩吗?俗话说“兵不厌诈”,但是你不能靠学了骗术就上战场。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样,打仗靠的是实力,不是靠骗术。 骗术是到了那个时候,灵机一动,可能有那么一招。那是不能依靠的,无法复制。历史上靠诡计赢得战争的屈指可数,靠的还是实力。
所以诡计总结为两条:
前两天看精英日课万维钢在博弈论那个章节中说道:诡计具有重大的风险和不能重复使用,这里面举了个空城计的例子,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打仗跟我们平时做事一样,不能靠诡计,那就要靠脚踏实地了,怎么做呢?“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很多人会把“知己知彼”,理解为摸清竞争对手的情况,其实不对。
《孙子兵法》更强调“知己”,并把“知己”放在了“知彼”的前面。
知己知彼的关键,不在于“知彼”,而在于“知己”。
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远比摸清敌人的情况更重要。要准确地去探查、判断敌人很难,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却能让自己不会轻易失败。
你可能也会说“知彼”就是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说也对,也不对。
我们细想一下就知道了,别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他的文化背景、还有长期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这些我们很难去了解,更别说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看问题了,就算他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你怎么去看呢?所以当你自己变得强大了,你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就会对他产生影响,这样就可以不战而胜。
《孙子兵法》讲到底还是修炼自己的基本功,让自己变强大,才能让敌人知难而退,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只有更清晰的了解自己才能赢不骄、败不妥,才能勇于保持一颗认输的心态。
通常情况下,我们做事都是以成功为前提假设进行思考,大家都是奔着把这事做成去的,所以整个过程都围绕如何成功展开听到什么都觉得是大机会,是不能错过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为害怕错过,最后啥也没得到,一直在创业浪潮中翻滚,也不见起色。而孙子强调,做任何事要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觉得是风险,他首先假设干不成,把自己逼到绝境去设想应对风险的策略,最后他成就大业。
只要我们多想一层,万一投资失败了怎么办然后所有的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和决策,都开始围绕如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而展开,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想办法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既要有必赢的精神,同时也要有认输的心态。
到这里《孙子兵法》的9条核心精髓已经全部呈现给你,你是不是觉得忽然开朗、醍醐或恍然大悟了呢。
大家总是认为有什么神奇的兵法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够出神入化,其实是你想多了,就像很多人指望通过彩票发家致富一样不靠谱,腐朽就是腐朽,化不了神奇。
查理芒格说: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所以你觉得你掌握了,那么就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不断的提醒和运用它,达到知行合一境界。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败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是以多胜少之法。
好的成功,是聪明人花的笨功夫。
可是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这本书中说:中国人总是把《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弄混,其实这两本书,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
《三十六计》是雕虫小技,教你怎么动作能赢,说的不好听的就是骗术。而《孙子兵法》呢,是教你怎么不动,怎么不打,而赢得竞争。
锤炼君认为要看懂《孙子兵法》,首先要端正你的价值观,价值观错了,看到的只是阴谋诡计,却看不到不战而胜的精髓。
你可能会问,学了孙子兵法应该是变得很强大才对呀,怎么就认怂呢?其实《孙子兵法》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不是积极的。它不是让我们更加强大,而是让我们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
其实我们能控制的事情是很少的,这个世界是不归我们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是我们自己。事实上能够控制自己的人也是很少的。所以学兵法最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控制自己,所以它是消极的。
去学一个消极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它能堵塞我们犯下致命错误的源头,也会让你少犯错。
如果一辈子少犯错,每一天都往前进一步会怎么样?最快的进步是不退步,你的成就会超过99%的人。
接下来锤炼君从9个方面把《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精要解读给你,据说95%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误解了孙子兵法的真实意思,这里面有很多颠覆性观点,你看过后并能够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才是真正的强者。
问你个问题:经常以少胜多的名领,是不是个好将领?估计你会回答是。但事实正好相反。为啥?在孙子看来,真正善战的人,都是准备充分、按部就班,绝不会是自己陷入被动。这样的仗也往往是摧枯拉朽,一点都不精彩。让自己陷入被动,再凭计谋和侥幸以少胜多,这样的风险太大,所以不是真正的好将领。历史上战争那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寥寥无几。
所以孙子是不相信以弱胜强,那是小概率事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不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
因此在《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的篇名中的“计”字。很多人会把它理解为“奇谋巧计”,其实不是。这里的“计”,是“计算”的意思。战争不讲究神来之笔,它就是一笔一笔的理性计算。所以,孙子就一笔笔地给你算账,你的德性如何、天时如何、地利如何、将领如何、治军如何。算赢了,你就打,算不赢,你就千万别打。所谓“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华杉老师总结一句话:赢是算出来的,不是打出来的。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里面也讲,计算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计算的目的是什么呢?孙子说,是为了知胜,就是为了知道我到底能不能胜,有没有胜算。有胜算就打,没有胜算就不打。
你所认为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打仗还是要靠实力。就算打得赢,也不要轻易去打,即使打也要算代价。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账,值不值得。
将军的利益就来自于打仗,打仗我才能建功立业。但孙子反复强调不要打,不要打。为什么孙子总是强调不要打仗呢?
即便打得赢,你还不一定打得起,打不起也不要打, 即使打也要先胜后战,赢了再打,打仗就是打粮钱。
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善战者先胜而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
善于作战的人能让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又不会错过敌人出现败象的时机,一旦敌人自己作死,就顺势帮他一把。所以善于作战的军队先已经胜了,在胜券在握的时候,才寻找代价最小的作战时间窗口。而不善于作战的军队,冲上去就打,在战斗中寻找胜利的机会窗口。
孙子兵法主要是自强之法,首先是修炼自己,而不是惦记打败别人。
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如果敌人不比我们弱小,或者和我们强弱差不多,而且他没失误,没漏洞,就不能打。“可胜在敌”,就在于他什么时候失误。
敌人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所以胜负可以预知,可以判断,但不能强求。胜机一现,抓住机会就打。不能反过来,冲上去就打,在打的过程中找胜机,那就危险了。
但很多时候你就是没有耐心,不能等待,那么你也会前功尽弃,一败涂地。
《孙子兵法》讲的最多的就是“No Zuo No Die”。战争的收益和代价极不对等。打赢了,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利益。打输了,则可能国破家亡,命都没了。所以关键是要能等,不能因为焦虑,就频频动作。
在等待时积极练兵,积极备战,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是极其难。“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们对这句话的使用往往是侧重于后半句,然而前半句才是基础,没有千日的养兵练兵,要用兵时兵从何来?
然而养兵练兵却是最乏味也看不到功劳的事,人往往急功近利,因而此事最难。忍耐就是不出手,不出手也可以被理解为不作为,作为一名将领,不作为所需要承受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会让人深陷焦虑中。
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诸葛亮在五丈原对阵司马懿时,派手下士兵每天侮辱谩骂司马懿出战就知道了。要能做到处变不惊,静待时机需要强大的内心作支撑,这也是为将者的必修课。
查理芒格说:只要以耐心、纪律和客观为指导原则,你可以讲90%的财富都投入一家伟大的公司。不需要频繁动作,只要几次决定便能造就投资财富。
哪怕在公司工作也是一样,你总是频繁更换工作,到最后你什么也提高不了,还耗费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那些在一个公司待上超过5~10以上的人,只要你不笨,稍微用点脑子,也能在这个领域成为专家或者管理者。
你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人家都欺负到你家门口了,光等待也不行呀。就像狗咬你一下,你总不能光吆喝没动作也不行吧。是不是百战百胜就表示每次战争的质量超高,其实还真不是这样的,而是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就无意义。
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不能平定,你已经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即便打一百场胜仗又有什么意义呢?
战就已经不善了,那百战百胜呢?百战百胜说明你胜利的质量很差,打了一百仗还没解决问题。所以打仗不是为了胜利,而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的不是百战百胜,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要战,也要一战而定。
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把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是平定天下呢。
俗话说:老虎的本领都是猫教的,但是猫最后却留下了上树技能没有教。即便你能够一战而胜,在战场上也不能倾其所有,而是要有所保留才能在关键时刻一招致胜,这就是“以正合,以奇胜”。
“以正合、以奇胜”,我们通常这样理解这句话,平时要中规中矩,关键时刻就要出奇制胜,一招制敌。
告诉你,这是完全错误的观念。“ 以正合,以奇胜。”这个字念ji。奇是什么?所谓的奇兵,不是一支从天而降的奇迹兵马,而是多余出来关键时候再用的预备队。其实就是一个先后的概念,就这么简单。
真正不简单的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分兵是留住一支奇兵不用,在关键时刻把这支预备队投放到关键战场,可以增强那个局部的力量啊。就是在时间这个维度上寻找最佳的力量配置结构,寻找关键的决胜点。
所以,古今中外,这是最基本的战术原则是,打仗一定要分兵,几十万人的大部队要分,一个班攻占一个山头也要分,分成正兵和奇兵,分成首批投入战斗的部队和预备队。你发现没有,所谓的战争的创造性,就是体现在这个地方。
有的人总想着歪门邪道致富和成功,只强调“以奇胜”。成功需要一些巧妙的点子,需要一些创新思维,但这些是建立在正确的态度以及充分的准备基础上。通俗的说,你要想赚大钱,先要有份工资养活自己、然后再去投资。
所以说,正,就是基本功,就是面对困难和面对挑战的勇气! 首先打好基础,然后勇敢的正面去面对压力、挑战和困难,敢于拼,敢于在竞争中硬碰硬的拼实力!但是也要动脑,去寻找突破口,去减少消耗和提高效率。这就是对于“以正合,以奇胜”的辩证思路。
既然你知道了出奇(ji)制胜的真正含义,那么“兵者、诡道也”中的诡道是不是阴谋诡计呢?
”孙子讲了十二条诡道,其实就是各种骗术,但是你能靠学这个上战场吗?你能用上吗?你用上了之后,他能上钩吗?俗话说“兵不厌诈”,但是你不能靠学了骗术就上战场。就像你做任何事情一样,打仗靠的是实力,不是靠骗术。 骗术是到了那个时候,灵机一动,可能有那么一招。那是不能依靠的,无法复制。历史上靠诡计赢得战争的屈指可数,靠的还是实力。
所以诡计总结为两条:
前两天看精英日课万维钢在博弈论那个章节中说道:诡计具有重大的风险和不能重复使用,这里面举了个空城计的例子,我觉得非常有道理。
打仗跟我们平时做事一样,不能靠诡计,那就要靠脚踏实地了,怎么做呢?“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很多人会把“知己知彼”,理解为摸清竞争对手的情况,其实不对。
《孙子兵法》更强调“知己”,并把“知己”放在了“知彼”的前面。
知己知彼的关键,不在于“知彼”,而在于“知己”。
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远比摸清敌人的情况更重要。要准确地去探查、判断敌人很难,但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却能让自己不会轻易失败。
你可能也会说“知彼”就是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说也对,也不对。
我们细想一下就知道了,别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他的文化背景、还有长期的成长环境对他的影响,这些我们很难去了解,更别说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看问题了,就算他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你怎么去看呢?所以当你自己变得强大了,你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就会对他产生影响,这样就可以不战而胜。
《孙子兵法》讲到底还是修炼自己的基本功,让自己变强大,才能让敌人知难而退,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
只有更清晰的了解自己才能赢不骄、败不妥,才能勇于保持一颗认输的心态。
通常情况下,我们做事都是以成功为前提假设进行思考,大家都是奔着把这事做成去的,所以整个过程都围绕如何成功展开听到什么都觉得是大机会,是不能错过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为害怕错过,最后啥也没得到,一直在创业浪潮中翻滚,也不见起色。而孙子强调,做任何事要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觉得是风险,他首先假设干不成,把自己逼到绝境去设想应对风险的策略,最后他成就大业。
只要我们多想一层,万一投资失败了怎么办然后所有的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和决策,都开始围绕如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而展开,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想办法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既要有必赢的精神,同时也要有认输的心态。
到这里《孙子兵法》的9条核心精髓已经全部呈现给你,你是不是觉得忽然开朗、醍醐或恍然大悟了呢。
大家总是认为有什么神奇的兵法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能够出神入化,其实是你想多了,就像很多人指望通过彩票发家致富一样不靠谱,腐朽就是腐朽,化不了神奇。
查理芒格说: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
所以你觉得你掌握了,那么就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经常不断的提醒和运用它,达到知行合一境界。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就是: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败之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是以多胜少之法。
好的成功,是聪明人花的笨功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