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体验在交互设计中的作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用户体验”这一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 唐纳德.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关于概念和溯源在此不做赘述,本文只针对用户体验在设计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大约阅读时间 7~8分钟;
从这四个字可看出,其概念 核心在“用户” 、 重点在“体验” 。
由此,在实践中构建它的就是 “研究用户”和“度量体验” 。
研究用户 ,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调研方法,能够分析得出用户的核心诉求,也就是渴望得到的对产品的体验,由于用户调研是选择目标用户在典型场景下的分析,所以得到的结论往往是具体的、详细的、有明确参照和标准的。
度量体验, 是在产品方案初具原型时,将能够操作的方案拿给用户进行可用性与易用性测试,将用户研究中得出的核心诉求与原型方案作对比,并且让目标用户操作产品原型,让其遵循可用性原则对产品进行可量化的评判。
百度百科对“设计”的描述是:“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其概念核心在 把“设想”“传达出来”的“过程” ,设计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如果没有这个“设想”的目标,则不知过程为何而开始;
如果“传达出来”的没有效果,则这个过程是失败的。
在传统的设计活动中,我们往往有一个“甲方”作为需求,来呈现这个“设想”和评判“传达出来”的是否合理有效,但这个“甲方”往往是模糊的、摇摆的、难以把握的。而用户体验原则及其研究方法弥补了这一不足,让设计活动更好的展开。
它们的关系模型如下:
在用户调研中,了解用户的预期、挖掘用户真实的痛点。让我们知道设计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展开,由于 用户研究是以目标用户为样本,在典型场景下的行为或心理研究,就能够得出一个本质的、可描述、能量化的目标 ,让设计有理可依、有章可循,避免设计方案南辕北辙。
(1)举个栗子:加载机制。
现今所有软件几乎都离不开加载机制,一个loading界面的设计,小到影响用户的情绪,大到可能会影响整个产品的用户粘性和留存率。我们都知道用户讨厌等待加载,但在技术层面很多加载状态无法避免,甚至于有些必要的等待时间也是不能缩短的,这时要怎样设计loading界面才更合理呢?
借助用户调研中对用户情绪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用户真正的痛点,不是讨厌等待,而是讨厌等待过程中的枯燥乏味与操作不连贯的干扰感。由此意识到设计的目标不是减少等待,而是避免乏味和提高连贯性,就能让设计更进一层;
这时,设计师就可以从苦思冥想“如何尽可能缩短等待时间”的思路中跳出来,去考虑“怎样的loading动效更有趣”或“如何处理loading的画面或文案,让用户操作的前后两个步骤更好衔接。”(图片来源于网络)
(2)再举个栗子:错误提示文案设计。
我们都知道,档程序出错时,用程序语言解释原始错误状态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如下图:
但是,当我们把程序的报错语言转换成用户语言,虽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体验也并没有提升太多,用户看到错误提示的时候,还是会感到挫败和失望。借助用户研究对用户心理动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被告知软件程序出错了和为什么出错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用户想知道此时该怎么做,所以设计文案的思路,应该从“如何向用户解释系统系统错误”,转变到“如何更好的指导用户出错之后该怎么做”。
不好的设计体验:
好的设计体验:
当我们千辛万苦做完了设计, 它是不是可靠的、有效的?是不是能够被用户理解、接受、并且为之感到愉悦的? 在方案的可用性测试中,能够 去衡量是否满足、甚至超出了用户预期,是否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如果没有,也可以从可用性和易用性的测试数据中 找到问题所在 ,从而找到改良的方法。
(1)举个栗子:Any.do Moment2.0 用户体验测试
Any.do的设计师在发布的文章中提到,他们的设计团队在1.0版本中用了简约的设计语言,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于是在2.0的设计中推动去改变了Any.do的日历标签页。
但是在原型的可用性测试中却发现,潜在用户(新用户)非常喜欢2.0的日历拖拽标签,而现有用户则更喜欢1.0的原始即时任务添加的设计。当2.0上线发后,新版本的数据并没有明显增长,也就是这次改进并不理想。
通过对调研及测试的结果分析,2.0的新设计改进虽然为用户提供了价值,但是这个价值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大。因为绝大部分用户,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多事务,以至于必须借助日历来进行宏观管理,因此,70%的用户其实跟新的日历界面没有关系。在日历中拖放任务,有很棒的重试饱满又有掌控的感觉,然而绝大多数人,碰不到这样的情况。
用户体验测试告诉我们,适应大多数核心目标用户的习惯,才是更好提高产品设计的价值。
(2)再举个栗子:乐酷天网站域名数据表现
在腾讯产品经理刘涵宇的一个用户体验课上曾提到,乐酷天作为日本电商网络的巨头,在日本的流量稳操胜券,但是入驻中国后却没能生存。
其中有一个因素指标,是在对网站访问量对比的测试中发现,同一个域名在中国和日本的访问量相差巨大,分析得知,rakuten,是“乐酷天”日语的译音,非常便于日本网民的记忆和输入,而不懂日语的中国人就很难记住www.rakuten.com这样复杂的域名,也就大大降低了输入访问量。
这一点亚马逊就做得很好,考虑到amazon对于中国网民使用的体验差距,把亚马逊中国的域名换为简单的www.z.cn,让自己的网站深入人心。当然,乐酷天在中国的退出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域名,但一个具备良好体验的设计,却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产品价值最大化。
在现如今,资本程度和技术壁垒已经不再是产业创新的门槛,如何充分利用用户体验原理,以设计推动产品价值,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上就是“用户体验对设计的作用”的一点理解,关于进行用户调研与可用性测试的方法,推荐阅读:《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日]樽本彻也 著 陈啸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参考资料:
[1] ]樽本彻也. 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加瑞特, 用户体验要素, 200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3] 唐纳德·诺曼. 设计心理学.2003. 北京:中信出版社.
[4] Shai Pal, http://t.cn/RFQmoSV , (Any.do案例)
[5] 可乐橙, 优化app的设计:防止用户错误,并建立良好的错误信息,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http://www.woshipm.com/ucd/526379.html
大约阅读时间 7~8分钟;
从这四个字可看出,其概念 核心在“用户” 、 重点在“体验” 。
由此,在实践中构建它的就是 “研究用户”和“度量体验” 。
研究用户 ,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调研方法,能够分析得出用户的核心诉求,也就是渴望得到的对产品的体验,由于用户调研是选择目标用户在典型场景下的分析,所以得到的结论往往是具体的、详细的、有明确参照和标准的。
度量体验, 是在产品方案初具原型时,将能够操作的方案拿给用户进行可用性与易用性测试,将用户研究中得出的核心诉求与原型方案作对比,并且让目标用户操作产品原型,让其遵循可用性原则对产品进行可量化的评判。
百度百科对“设计”的描述是:“设计是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来的过程。”其概念核心在 把“设想”“传达出来”的“过程” ,设计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如果没有这个“设想”的目标,则不知过程为何而开始;
如果“传达出来”的没有效果,则这个过程是失败的。
在传统的设计活动中,我们往往有一个“甲方”作为需求,来呈现这个“设想”和评判“传达出来”的是否合理有效,但这个“甲方”往往是模糊的、摇摆的、难以把握的。而用户体验原则及其研究方法弥补了这一不足,让设计活动更好的展开。
它们的关系模型如下:
在用户调研中,了解用户的预期、挖掘用户真实的痛点。让我们知道设计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展开,由于 用户研究是以目标用户为样本,在典型场景下的行为或心理研究,就能够得出一个本质的、可描述、能量化的目标 ,让设计有理可依、有章可循,避免设计方案南辕北辙。
(1)举个栗子:加载机制。
现今所有软件几乎都离不开加载机制,一个loading界面的设计,小到影响用户的情绪,大到可能会影响整个产品的用户粘性和留存率。我们都知道用户讨厌等待加载,但在技术层面很多加载状态无法避免,甚至于有些必要的等待时间也是不能缩短的,这时要怎样设计loading界面才更合理呢?
借助用户调研中对用户情绪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用户真正的痛点,不是讨厌等待,而是讨厌等待过程中的枯燥乏味与操作不连贯的干扰感。由此意识到设计的目标不是减少等待,而是避免乏味和提高连贯性,就能让设计更进一层;
这时,设计师就可以从苦思冥想“如何尽可能缩短等待时间”的思路中跳出来,去考虑“怎样的loading动效更有趣”或“如何处理loading的画面或文案,让用户操作的前后两个步骤更好衔接。”(图片来源于网络)
(2)再举个栗子:错误提示文案设计。
我们都知道,档程序出错时,用程序语言解释原始错误状态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如下图:
但是,当我们把程序的报错语言转换成用户语言,虽然是可以被理解的,但体验也并没有提升太多,用户看到错误提示的时候,还是会感到挫败和失望。借助用户研究对用户心理动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被告知软件程序出错了和为什么出错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用户想知道此时该怎么做,所以设计文案的思路,应该从“如何向用户解释系统系统错误”,转变到“如何更好的指导用户出错之后该怎么做”。
不好的设计体验:
好的设计体验:
当我们千辛万苦做完了设计, 它是不是可靠的、有效的?是不是能够被用户理解、接受、并且为之感到愉悦的? 在方案的可用性测试中,能够 去衡量是否满足、甚至超出了用户预期,是否解决了用户的痛点, 如果没有,也可以从可用性和易用性的测试数据中 找到问题所在 ,从而找到改良的方法。
(1)举个栗子:Any.do Moment2.0 用户体验测试
Any.do的设计师在发布的文章中提到,他们的设计团队在1.0版本中用了简约的设计语言,很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于是在2.0的设计中推动去改变了Any.do的日历标签页。
但是在原型的可用性测试中却发现,潜在用户(新用户)非常喜欢2.0的日历拖拽标签,而现有用户则更喜欢1.0的原始即时任务添加的设计。当2.0上线发后,新版本的数据并没有明显增长,也就是这次改进并不理想。
通过对调研及测试的结果分析,2.0的新设计改进虽然为用户提供了价值,但是这个价值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大。因为绝大部分用户,日常生活并没有太多事务,以至于必须借助日历来进行宏观管理,因此,70%的用户其实跟新的日历界面没有关系。在日历中拖放任务,有很棒的重试饱满又有掌控的感觉,然而绝大多数人,碰不到这样的情况。
用户体验测试告诉我们,适应大多数核心目标用户的习惯,才是更好提高产品设计的价值。
(2)再举个栗子:乐酷天网站域名数据表现
在腾讯产品经理刘涵宇的一个用户体验课上曾提到,乐酷天作为日本电商网络的巨头,在日本的流量稳操胜券,但是入驻中国后却没能生存。
其中有一个因素指标,是在对网站访问量对比的测试中发现,同一个域名在中国和日本的访问量相差巨大,分析得知,rakuten,是“乐酷天”日语的译音,非常便于日本网民的记忆和输入,而不懂日语的中国人就很难记住www.rakuten.com这样复杂的域名,也就大大降低了输入访问量。
这一点亚马逊就做得很好,考虑到amazon对于中国网民使用的体验差距,把亚马逊中国的域名换为简单的www.z.cn,让自己的网站深入人心。当然,乐酷天在中国的退出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域名,但一个具备良好体验的设计,却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产品价值最大化。
在现如今,资本程度和技术壁垒已经不再是产业创新的门槛,如何充分利用用户体验原理,以设计推动产品价值,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上就是“用户体验对设计的作用”的一点理解,关于进行用户调研与可用性测试的方法,推荐阅读:《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日]樽本彻也 著 陈啸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参考资料:
[1] ]樽本彻也. 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加瑞特, 用户体验要素, 2008.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3] 唐纳德·诺曼. 设计心理学.2003. 北京:中信出版社.
[4] Shai Pal, http://t.cn/RFQmoSV , (Any.do案例)
[5] 可乐橙, 优化app的设计:防止用户错误,并建立良好的错误信息,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http://www.woshipm.com/ucd/526379.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