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逻辑思维?我推荐你看这本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你身边是不是总有这么一种人:
他在与别人争论时,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言语中的漏洞,然后予以漂亮的回击;
他总能在你被网上的鸡汤文感动得热泪盈眶时,冷静地告诉你这篇文章哪里不合理;
他在会议上的发言,总是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观众一听即懂。
……
对于这种人,你羡慕得直冒星星眼,然后再懊恼得感叹一句,怎么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呢?
其实这些人并没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只不过是逻辑比你好罢了。
拥有思维逻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不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随处可见逻辑的应用。
但中国却严重缺乏逻辑学的教育,因此导致很多人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轻易就被咪蒙的文章煽动,被各种鸡汤文章洗脑。
如果懂点逻辑学你就会去分析,这篇文章是否拥有客观的事实依据,以及正确的理论支撑,而不是一味人云亦云。
逻辑学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学科,各类书籍多如牛毛。如果你对逻辑学有兴趣,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那么推荐你去看《简单的逻辑学》。书不厚,小小的一本,认真看几个小时就能读完。
作者会告诉你一些基本的逻辑原理,以及一些推理方法,而且书中案例非常简单且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接下来,我想把个人认为书里比较实用的知识分享给你。
《简单的逻辑学》前部分,写的是逻辑者的思维框架和基本原理。其中基本原理有四个:同一律,排中律,充足律和矛盾律。
比如苹果只能是苹果,不能是梨子。
生活中经常违反这一规律的是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
比如赵本山和范伟小品中的问题“树上骑(七)个猴,地上一个猴,加起来几个猴?“就违反了同一律。因为“七和骑”被赵本山混淆了概念。
也就是说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需要注意的是排中律针对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事物,且这两个事物不能同时都否定,只能选其一。
“你说的这件事吧,说是吧也不是,说不是吧也不是。”在这句话中,“是和不是”两个观点都否定了,所以违反了排中律。
这也可以解释成因果原理:因为……,所以……
比如因为你父母的结合,所以有了你;因为你努力学习,所以考上了清华大学……
违反矛盾律非常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韩非子的一篇文章:矛和盾。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在这个例子中,楚人既肯定了自己的矛是最锋利的,又否定了自己的矛是最锋利的(盾可以穿透)。
所以说楚人违反了逻辑学中的矛盾律。
这几个定律是逻辑学中的基本原理。接着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推理,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三段论。
如:狗是动物
哈士奇是狗
所以哈士奇是动物
这就是标准的三段论。
要注意的是并非任意三个句子都能构成三段论。
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是正确的三段论呢?
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内容;其次,必须有合理的结构。这两者缺一不可。
正确的内容好理解,合理的结构又是什么呢?
下面是三段论的一个符号结构:
每一个M都是P
每一个S都是M
所以每一个S都是P
SMP分别表示要表达的观点,其中P是大项,M是中项,S是小项。
从上面的结构中可以看出,中项M属于大项P,小项S属于中项M。它们中间存在一种包含关系,违反了这种关系的论证就不是正确的论证。
我们来看一个反例:
牛是哺乳动物
羊是哺乳动物
所以牛就是羊
很明显这是一个错误的论证,因为牛(大项)属于哺乳动物(中项),羊(小项)也属于哺乳动物,所以结论不成立。
以上正反案例都是标准的三段式格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一应俱全,所以很好辨别。
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并不会是标准格式。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那些隐藏的信息找出来,排列成标准的三段式,再进行推理。
比如同事向你抱怨"我工作这么努力,每天加班到半夜,为什么老板不给我涨工资?"
这句话隐藏了大前提"工作努力就会涨工资",拆分成三段式的格式是:
(大前提)工作努力就会涨工资
(小前提)我工作很努力
(结论)我应该涨工资
这句话的大前提是错误的:老板涨工资会考虑各方面原因,不是只要你努力了就会涨。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错的。
学会了三段论之后,你就可以找出同事话里的逻辑错误,告诉他"如果想涨工资,仅仅努力工作是不行的",接着可以去分析哪些因素对涨工资有利,再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逻辑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了逻辑学之后,我们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问题。
对于外来的没有经过论证的结论,不要一味地去相信,脑子多走几步,带着逻辑分析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这样我们就会慢慢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想法带偏。
他在与别人争论时,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言语中的漏洞,然后予以漂亮的回击;
他总能在你被网上的鸡汤文感动得热泪盈眶时,冷静地告诉你这篇文章哪里不合理;
他在会议上的发言,总是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观众一听即懂。
……
对于这种人,你羡慕得直冒星星眼,然后再懊恼得感叹一句,怎么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呢?
其实这些人并没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只不过是逻辑比你好罢了。
拥有思维逻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不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都随处可见逻辑的应用。
但中国却严重缺乏逻辑学的教育,因此导致很多人连基本的逻辑都没有,轻易就被咪蒙的文章煽动,被各种鸡汤文章洗脑。
如果懂点逻辑学你就会去分析,这篇文章是否拥有客观的事实依据,以及正确的理论支撑,而不是一味人云亦云。
逻辑学是一门复杂而庞大的学科,各类书籍多如牛毛。如果你对逻辑学有兴趣,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那么推荐你去看《简单的逻辑学》。书不厚,小小的一本,认真看几个小时就能读完。
作者会告诉你一些基本的逻辑原理,以及一些推理方法,而且书中案例非常简单且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接下来,我想把个人认为书里比较实用的知识分享给你。
《简单的逻辑学》前部分,写的是逻辑者的思维框架和基本原理。其中基本原理有四个:同一律,排中律,充足律和矛盾律。
比如苹果只能是苹果,不能是梨子。
生活中经常违反这一规律的是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
比如赵本山和范伟小品中的问题“树上骑(七)个猴,地上一个猴,加起来几个猴?“就违反了同一律。因为“七和骑”被赵本山混淆了概念。
也就是说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需要注意的是排中律针对的是两个互相矛盾的事物,且这两个事物不能同时都否定,只能选其一。
“你说的这件事吧,说是吧也不是,说不是吧也不是。”在这句话中,“是和不是”两个观点都否定了,所以违反了排中律。
这也可以解释成因果原理:因为……,所以……
比如因为你父母的结合,所以有了你;因为你努力学习,所以考上了清华大学……
违反矛盾律非常有名的一个例子就是韩非子的一篇文章:矛和盾。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在这个例子中,楚人既肯定了自己的矛是最锋利的,又否定了自己的矛是最锋利的(盾可以穿透)。
所以说楚人违反了逻辑学中的矛盾律。
这几个定律是逻辑学中的基本原理。接着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推理,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三段论。
如:狗是动物
哈士奇是狗
所以哈士奇是动物
这就是标准的三段论。
要注意的是并非任意三个句子都能构成三段论。
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是正确的三段论呢?
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内容;其次,必须有合理的结构。这两者缺一不可。
正确的内容好理解,合理的结构又是什么呢?
下面是三段论的一个符号结构:
每一个M都是P
每一个S都是M
所以每一个S都是P
SMP分别表示要表达的观点,其中P是大项,M是中项,S是小项。
从上面的结构中可以看出,中项M属于大项P,小项S属于中项M。它们中间存在一种包含关系,违反了这种关系的论证就不是正确的论证。
我们来看一个反例:
牛是哺乳动物
羊是哺乳动物
所以牛就是羊
很明显这是一个错误的论证,因为牛(大项)属于哺乳动物(中项),羊(小项)也属于哺乳动物,所以结论不成立。
以上正反案例都是标准的三段式格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一应俱全,所以很好辨别。
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并不会是标准格式。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把那些隐藏的信息找出来,排列成标准的三段式,再进行推理。
比如同事向你抱怨"我工作这么努力,每天加班到半夜,为什么老板不给我涨工资?"
这句话隐藏了大前提"工作努力就会涨工资",拆分成三段式的格式是:
(大前提)工作努力就会涨工资
(小前提)我工作很努力
(结论)我应该涨工资
这句话的大前提是错误的:老板涨工资会考虑各方面原因,不是只要你努力了就会涨。所以得出的结论也是错的。
学会了三段论之后,你就可以找出同事话里的逻辑错误,告诉他"如果想涨工资,仅仅努力工作是不行的",接着可以去分析哪些因素对涨工资有利,再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逻辑的应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了逻辑学之后,我们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问题。
对于外来的没有经过论证的结论,不要一味地去相信,脑子多走几步,带着逻辑分析这个结论到底对不对,这样我们就会慢慢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想法带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