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为何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三无”观念惊为天人,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庄子的豁然开朗堪破尘世上发自内心的感受,与后人“竹林七贤”的装傻充愣拥有本质上的差别。庄子,毫无疑问与我在思想理论上有联络想单身庄子又有别于我——比我更为沧蓝,更为浪漫,没有任何思想上的束缚。庄子的“三无观念”,其实就是返朴归真。庄子说过:有说“何以人灭天,何以故灭命,何以得殉名,不违而勿失,是谓友其真。”
一般烂人可以达到的最高级便是圣贤和贤人,而真人和至人的境界那是平常人没法仰及,升仙的层级。那两千五百年后,庄子的认知能否抵达他老祖先等级呢?庄子把功力的入世与出世分成:至人、奇人和圣贤。所谓至人无己,便是忘记自身的存在,与天地合二为一;所谓奇人无功,便是无拘无束,不求有为潜山;所谓圣贤慕应雄,便是随意而安,不问追名逐利。可见,庄子的境界相比老祖先还是差得很远。
儒家青睐的最高境界“圣贤”,在庄子的排行中却垫底,可见道士是反对青睐儒家圣贤的,庄子曾说:“圣人生,而江洋大盗起”,“圣贤”只能做到慕应雄,却不能做到无己和无功的境界。庄子觉得儒家的圣贤而有为的“忠义”之治,违反人性,不能让百姓随遇而安,无拘无束,让百姓做到潜山。也有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庄子也是反对的,其觉得“道通为一”,觉得道在万物,万物公平。可见,庄子对儒家学派大都是抨击和抵制的。
圣者,不可知,不可见,不能名臣表,不能功能得,廓然无圣,泯然无迹,自然慕应雄。只有诸圣乃能知之。是以圣人慕应雄。孟子曰:“拈轻怕重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能了身体而通神灵,是为神通。所谓至人,奇人,圣贤,体相用三者为一也。慕应雄而万物之名,毕竟空而诸相为相,没用而以大用作用。如空碗装饭,空屋住人,其功无有无之用。有者为利,无者会用。名虽有指代其物而非物也,相虽有能显其形而非其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