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陶行知谈教育》第4章 活的教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活的教育是活的教师以活的方法培养活的学生的过程。就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充满生机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同时也要相信儿童不但有需要并且有能力。我们教育儿童就要顺导其能力去做。再依据时势的变迁,按着实势而进行,依合着儿童的本能去支配。要实现活的教育,我们应该特别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对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要实现活的教育,除了把握学生“活”的特点外,我们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活”人。联系上一章,首先,我把这个“活”理解为教师敢于自新的能力。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并且常常自新。懂得“活到老学到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让自己首先适应时代的变迁。
其次,我觉得一个“活”的教员一定是具有包容性的。在他的课堂上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思维。而不是一味的教他们“服从”,教他们“相信”。
然后,这个教师才可能以学生为主体,焕发师生的活力,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员的一切影响到学生身上去,学生的一切反馈再反作用于教员。使教员再次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相互成全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时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第二,“拿活的东西去加活的学生。”他说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就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在这一部分当中,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所说的活的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在这里我想以我的一堂户外作文课为例来说明。五年级上册其中一单元要求孩子学习景物描写。在学了《鸟的天堂》《四季之美》等课文后,孩子们初步感知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好处。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呢?我把课堂搬到了校门外的荷花池。孩子们通过对冬日荷塘的观察,在回忆他们夏天所看到荷塘的样子。一篇篇美文便应运而生。我想这就是活的环境吧。即使给他们一百张照片。教他们一百个美句。也未必有他们切身观察来得实在。孩子独特的感触与视角往往会给我们别样的惊喜。我们要相信他们的能力。
我想,这种开放的课堂也是活的教育的一种形式吧!时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思想主导下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孩子们自主展现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的平台。
第三,“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那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挖掘教材中“活的因素”的能力,教材本身容纳着无穷无尽的人类智慧,我们要复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东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在备课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无声的变为有声的,把教材中能够反映“变化”的内容,用生动的画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学生实际,分层次备课。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以儿童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就小些。
因此备课中首先需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查他们学习上的差异,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后备课,并且要按学生能力差异分层次备课。分层备课不仅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了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分层备课,要研究不同认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个性差异”,按他们的需要备课,这是“活的教育”对我们备课的更高要求。
那么教师要怎样才具有这种能力呢?作为教师,我们要多看书多看些活动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还是那句话,“教师永远没有办法交给学生自己没有的东西。”这难道还不足已说明教师自学的重要性吗?
细细体会和理解陶先生关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论述,我们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
记得吴非先生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当中说到“中国高等教育有其弊端,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人的思想和习惯已经固化,他们在12年的中小学生活中丧失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其中很多人的大脑已经‘容器化’,坐等灌输,他们从小学就知道‘听讲’,而不是自由思想。”这是多么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和警醒的事情。
“活的教育”不是简单的四个字。它需要我们在课堂中不断地去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拥有种种活的能力。最终使我们的身体、精神都是很健全的、愉快的。
第一,“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对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要实现活的教育,除了把握学生“活”的特点外,我们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活”人。联系上一章,首先,我把这个“活”理解为教师敢于自新的能力。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并且常常自新。懂得“活到老学到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让自己首先适应时代的变迁。
其次,我觉得一个“活”的教员一定是具有包容性的。在他的课堂上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重视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批判思维。而不是一味的教他们“服从”,教他们“相信”。
然后,这个教师才可能以学生为主体,焕发师生的活力,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员的一切影响到学生身上去,学生的一切反馈再反作用于教员。使教员再次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相互成全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时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第二,“拿活的东西去加活的学生。”他说活的教育就是要与时俱进,就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才。在这一部分当中,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所说的活的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在这里我想以我的一堂户外作文课为例来说明。五年级上册其中一单元要求孩子学习景物描写。在学了《鸟的天堂》《四季之美》等课文后,孩子们初步感知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好处。可是要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呢?我把课堂搬到了校门外的荷花池。孩子们通过对冬日荷塘的观察,在回忆他们夏天所看到荷塘的样子。一篇篇美文便应运而生。我想这就是活的环境吧。即使给他们一百张照片。教他们一百个美句。也未必有他们切身观察来得实在。孩子独特的感触与视角往往会给我们别样的惊喜。我们要相信他们的能力。
我想,这种开放的课堂也是活的教育的一种形式吧!时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思想主导下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孩子们自主展现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的平台。
第三,“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那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有挖掘教材中“活的因素”的能力,教材本身容纳着无穷无尽的人类智慧,我们要复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东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
因此在备课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无声的变为有声的,把教材中能够反映“变化”的内容,用生动的画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学生实际,分层次备课。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以儿童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就小些。
因此备课中首先需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查他们学习上的差异,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后备课,并且要按学生能力差异分层次备课。分层备课不仅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了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分层备课,要研究不同认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个性差异”,按他们的需要备课,这是“活的教育”对我们备课的更高要求。
那么教师要怎样才具有这种能力呢?作为教师,我们要多看书多看些活动书,好去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生活教育。还是那句话,“教师永远没有办法交给学生自己没有的东西。”这难道还不足已说明教师自学的重要性吗?
细细体会和理解陶先生关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论述,我们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
记得吴非先生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一书当中说到“中国高等教育有其弊端,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人的思想和习惯已经固化,他们在12年的中小学生活中丧失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其中很多人的大脑已经‘容器化’,坐等灌输,他们从小学就知道‘听讲’,而不是自由思想。”这是多么值得我们教师反思和警醒的事情。
“活的教育”不是简单的四个字。它需要我们在课堂中不断地去实践。让我们的学生拥有种种活的能力。最终使我们的身体、精神都是很健全的、愉快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