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你看不进去“鸡汤文”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听到身边有些朋友这样说:“最近怎么看不进去鸡汤文了,网上说的真没错,鸡汤有毒!”
到底什么是鸡汤,为什么最近总是会听到“鸡汤有毒”、“反鸡汤”这样的话呢?
之前我也跟很多同学一样鄙视鸡汤,觉得鸡汤无用,甚至称之“有毒鸡汤“。首先,这不是一概而论的。第二,你对鸡汤的定义是什么?它又有为什么有毒呢?
我问了一下自己,之所以鄙视,是因为那些写鸡汤的作者都在泛泛而谈,尽管用了优美的词和句子,尽管结合了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他们所讲的道理不足以让我信服,或者他们的书里有些道理看起来冠冕堂皇,实则互相矛盾。
他们写书的时候,追求文风,追求文笔,追求美感,却忘了最本质的东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传达清晰准确的道理。
可能他们侃侃而谈的道理,只是从别人的著作里里偷袭和搬运的,他们自己未必就能做到,只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能够看上去、在别人的眼里有品位一点。
我是这么理解鸡汤的:
没有理论支撑的、不能说服我的、作者自己都未必做得到的那些个道理 。
反过来,作者做到了的有理论支撑的有详细的逻辑推理过程的道理不是鸡汤是 方法论 。
我记得上大学之前,鸡汤文看的也很起劲,还记得自己天天抱着一本名为《心灵鸡汤》的书,并且认为它是自己全部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当作者说的话戳到心里,特别符合当下自己那个状态的时候,真的像是遇到了知音,找到了知己,看完之后大呼过瘾。
可是,过瘾完之后呢?喊完激动人心的口号之后呢?然后就还是待在原来的那个状态里.....作者告诉我什么是对的,我说:恩,说的很对。作者说,我们应该培养各种优良品质(努力,有恒心耐心决心毅力等等.....)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我觉得:恩,对。
现在回头想想,反正看完之后就更有“动力”了。为什么加动力引号呢?因为最近才发现,可能自己努力的方向与目标背道而驰了,却还感觉自己至死不渝、勇气可嘉呢。即使每次摔的鼻青脸肿的,还认为自己是屡败屡战呢。即使最后都没有实现目标,还以为自己竭尽全力了呢。
对啊,它是可以给你动力,但是“动力”可以用来做正确的事,动力越足,做正确的事的速度越快,实现目标的时间越短。“动力”也可以用来做错误的事,动力越足,做错误的事就越多,结果积重难返,还要抱怨上帝不公平,还要回来愤愤的说:鸡汤真的没用!
有些道理并不是没用,而是我们不会用,不知道该怎么用该用在哪。小时候,语文书上很多名言警句,古诗词什么的,当时背的烂熟于心,现在想想,你又讲那些真正有用的道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呢?
举个例子,有一本书叫做《刻意练习》,几乎没有什么技能是通过刻意练习学不好的。你没有做好,只是自己付出的时间还不够多,自己还是不够用心。还有最近的一万小时定律,不都是再说熟练的重要性吗。我们小时候学的卖油翁,当别人问他秘诀是,他说:唯手熟尔--强调的不就是熟练吗。
当时,我们学完这个道理,有什么感觉吗。认真的思考的它的用意了吗?想到要把它作为一个方法论改变自己的生活了吗?没有。因为我们学过的很多道理,都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从没有深入的思考过一个简单的道理背后的逻辑,它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这个道理是对的,它本身有没有不合理和有缺陷的地方 。
方法论跟鸡汤的区别在于:鸡汤告诉你应该勇敢的追寻梦想,而方法论告诉你,如何更高效省时省力的实现梦想。
最近读了很多文章,看了一些书,学了一些方法论,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时候,竟还发现自己在跟别人讲一个道理的时候还是会直接转述他人的观点,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转述别人的观点,就像是跑步时传递接力棒一样,你从一个人手里接过来递到另一个人手里。这个道理本身跟你并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存在与你之外的被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
转述别人的道理可能三两句就说完了,但是这个道理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之后,再讲给别人听时,可能说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说不完,说完还感觉意犹未尽.....
因为别人在讲这个道理的时候,可能是从一个角度切入的,我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的,结合我的认知和理解,重新为这个道理注入的新的血液,它不只是一个被传递的、存在于我之外的、一个简单的道理,而是我、我的思想、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只要是有用的有利于成长的知识和道理,就要为己所用,就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就像是你看见了一桌很丰盛的午餐,但若只是看着,不吃到肚子里转化能量让自己学习工作劳动,那它即使多丰盛美味,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后生活中遇到那些个道理,就好琢磨琢磨,如果经过自己的深入分析思考之后是正确的,那就真正理解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并可以将至运用进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跟别人讲述的时候,也不只是转述而是带有自己独特标记的、有着自己理解的道理 。
昨天在得到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于是,反思........
这段话每一句都值得反思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反思,并且这个反思须贯穿自己的一生.....
到底什么是鸡汤,为什么最近总是会听到“鸡汤有毒”、“反鸡汤”这样的话呢?
之前我也跟很多同学一样鄙视鸡汤,觉得鸡汤无用,甚至称之“有毒鸡汤“。首先,这不是一概而论的。第二,你对鸡汤的定义是什么?它又有为什么有毒呢?
我问了一下自己,之所以鄙视,是因为那些写鸡汤的作者都在泛泛而谈,尽管用了优美的词和句子,尽管结合了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他们所讲的道理不足以让我信服,或者他们的书里有些道理看起来冠冕堂皇,实则互相矛盾。
他们写书的时候,追求文风,追求文笔,追求美感,却忘了最本质的东西——用简洁明了的文字传达清晰准确的道理。
可能他们侃侃而谈的道理,只是从别人的著作里里偷袭和搬运的,他们自己未必就能做到,只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能够看上去、在别人的眼里有品位一点。
我是这么理解鸡汤的:
没有理论支撑的、不能说服我的、作者自己都未必做得到的那些个道理 。
反过来,作者做到了的有理论支撑的有详细的逻辑推理过程的道理不是鸡汤是 方法论 。
我记得上大学之前,鸡汤文看的也很起劲,还记得自己天天抱着一本名为《心灵鸡汤》的书,并且认为它是自己全部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当作者说的话戳到心里,特别符合当下自己那个状态的时候,真的像是遇到了知音,找到了知己,看完之后大呼过瘾。
可是,过瘾完之后呢?喊完激动人心的口号之后呢?然后就还是待在原来的那个状态里.....作者告诉我什么是对的,我说:恩,说的很对。作者说,我们应该培养各种优良品质(努力,有恒心耐心决心毅力等等.....)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我觉得:恩,对。
现在回头想想,反正看完之后就更有“动力”了。为什么加动力引号呢?因为最近才发现,可能自己努力的方向与目标背道而驰了,却还感觉自己至死不渝、勇气可嘉呢。即使每次摔的鼻青脸肿的,还认为自己是屡败屡战呢。即使最后都没有实现目标,还以为自己竭尽全力了呢。
对啊,它是可以给你动力,但是“动力”可以用来做正确的事,动力越足,做正确的事的速度越快,实现目标的时间越短。“动力”也可以用来做错误的事,动力越足,做错误的事就越多,结果积重难返,还要抱怨上帝不公平,还要回来愤愤的说:鸡汤真的没用!
有些道理并不是没用,而是我们不会用,不知道该怎么用该用在哪。小时候,语文书上很多名言警句,古诗词什么的,当时背的烂熟于心,现在想想,你又讲那些真正有用的道理运用于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呢?
举个例子,有一本书叫做《刻意练习》,几乎没有什么技能是通过刻意练习学不好的。你没有做好,只是自己付出的时间还不够多,自己还是不够用心。还有最近的一万小时定律,不都是再说熟练的重要性吗。我们小时候学的卖油翁,当别人问他秘诀是,他说:唯手熟尔--强调的不就是熟练吗。
当时,我们学完这个道理,有什么感觉吗。认真的思考的它的用意了吗?想到要把它作为一个方法论改变自己的生活了吗?没有。因为我们学过的很多道理,都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从没有深入的思考过一个简单的道理背后的逻辑,它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这个道理是对的,它本身有没有不合理和有缺陷的地方 。
方法论跟鸡汤的区别在于:鸡汤告诉你应该勇敢的追寻梦想,而方法论告诉你,如何更高效省时省力的实现梦想。
最近读了很多文章,看了一些书,学了一些方法论,自我感觉还不错的时候,竟还发现自己在跟别人讲一个道理的时候还是会直接转述他人的观点,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转述别人的观点,就像是跑步时传递接力棒一样,你从一个人手里接过来递到另一个人手里。这个道理本身跟你并没有什么关系,它只是存在与你之外的被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
转述别人的道理可能三两句就说完了,但是这个道理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理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之后,再讲给别人听时,可能说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说不完,说完还感觉意犹未尽.....
因为别人在讲这个道理的时候,可能是从一个角度切入的,我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的,结合我的认知和理解,重新为这个道理注入的新的血液,它不只是一个被传递的、存在于我之外的、一个简单的道理,而是我、我的思想、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只要是有用的有利于成长的知识和道理,就要为己所用,就要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否则,就像是你看见了一桌很丰盛的午餐,但若只是看着,不吃到肚子里转化能量让自己学习工作劳动,那它即使多丰盛美味,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后生活中遇到那些个道理,就好琢磨琢磨,如果经过自己的深入分析思考之后是正确的,那就真正理解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并可以将至运用进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在跟别人讲述的时候,也不只是转述而是带有自己独特标记的、有着自己理解的道理 。
昨天在得到里看到这样一段话:
于是,反思........
这段话每一句都值得反思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反思,并且这个反思须贯穿自己的一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