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国少数民族史观和史学影响是怎样的?
众所周知,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在政权建立之初,即为自己的封建家政权从五行德运上,寻找正统形象的依据。在封建统治者严密监督下的历代史学,尤其是所谓的历代正史,更加摆脱不了这一束缚。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因其出身,更重视从史学上寻找其“正统”的依据,其史学中正统史观贯穿始终。 正统论在中国历史上的起源发展,与“五行”说在中国的发展演化伴随始终。从原始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说,到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到尚书洪范吕氏春秋的“五行”说,到董仲舒的“三统”、“三正”说,到刘向、刘歆父子的新“三五相包”说,再到白虎通五行篇中的新五行说,中国传统五行说的演化总是和中国历代封建政权的需求变化相适应。中国历代封建政权的统治者总是设法从法统和五行德运上,寻找其统治的正统性。处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中期的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史学也从许多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
《晋书》载“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匈奴人刘渊以刘为氏,自称自己是汉高祖宗女与冒顿单于的子孙,入主中原是继汉魏晋之正统。继前赵兴起的后赵,也竭力在华夏统治区竭力树立其正统地位。史载,石勒“乃以咸和五年(330),僭号赵天王,行皇帝事……任播等参议,以赵承金为水德,旗帜尚玄,牲牡尚白,子社丑腊。勒从之”。用五行相生说作为其代晋的合法依据。羯人石勒系“匈奴别部羌渠之胄”,本名㔨。参加了汲桑领导的队伍后,汲桑才为他改了汉族的姓名石勒。而且这一姓氏被他及其子孙一直沿用。说明后赵统治者不但要在其政权的正统性方面攫取合法地位,还要从姓氏、习俗等方面真正融入华夏社会。前燕也不例外。据《晋书·慕容廆载记》载“慕容廆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
其先有熊氏之苗裔,……号曰东胡……分保鲜卑山,因以为号。……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或云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在此,慕容氏将自己的祖先追溯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且以汉字义命姓氏,从而为自己在中原统治的正统性找到了合理依据。建夏国的赫连勃勃系刘渊之后,他改为赫连氏,其实也是一种对华夏文化的认同。史称赫连勃勃“下书曰: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
古人氏族无常,或以因生为氏,或以王父之名。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庶协皇天之意,永享无疆大庆。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为氏,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及汉室颠覆,复三国鼎峙。晋氏失驭,五胡云扰。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为南为岛夷。”北方民族政权史家自认其为华夏正统,指斥偏安南方的晋南朝为“岛夷”,即非正统的闰位,将各少数民族建立的各少数民族政权摆在正史的地位,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正观史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