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由来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05-25 · TA获得超过991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9万
展开全部

这个风俗的起源应当从我们祖先当初挂“桃符“的事说起。

传说,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木板上写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en shu音申舒]和郁垒[yu lu音玉律].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还把他俩叫“门神爷”.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往后,到了唐朝末年,人们过年,有的在桃木上不再画神像了,而是写上对偶的两句详话.

到了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后蜀的.皇帝孟昶有一年过年之前,他让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祥话,好挂在自己卧室门外.辛寅逊写完了,孟昶一看,直摇晃脑袋,不满意.他就干脆自己编了两句,亲自写在桃木板上.孟昶写的是: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两句全是吉祥话,是说新一年开始了,万事大吉;春节一到,美好的春天就来了,万事如意.“长春”还有总是年轻的意思,孟昶也盼着自个儿能“长春”,老当皇帝. 这还是个嵌字联[对联里加进有特殊含义的字,叫嵌字联].头尾嵌上“新春”两个字,中间嵌上了“佳节”两个字.

孟昶是个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的皇帝,他压根儿就不管国家大事,这样的皇帝怎么能“长春”呐?他写完上面那副对联的第二年,后蜀就让北宋给灭了,孟昶投降,没多久就死了. 孟昶写对联那年是公元九*年,他那幅对联因为记在了《宋史》等史书上,而保存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其它说法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卷号为斯坦因0610号敦煌遗书为据:

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福庆初新,寿禄延长。

又:三阳回始,四序来祥。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

立春日:铜浑初庆垫,玉律始调阳。

五福除三祸,万古□(殓)百殃。

宝鸡能僻(辟)恶,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又:三阳始布,四猛(孟)初开。

回回故往,逐吉新来。

年年多庆,月月无灾。

鸡回辟恶,燕复宜财。

门神护卫,厉鬼藏埋。

门书左右,吾傥康哉!

《声调谱》作者赵执信明确指出:“两句为联,四句为绝(句),始于六朝,元(原)非近体。”王夫之说,对联源于律诗的说法,好比“断头刖足,残人生理”——《清诗话》

对联源于中国文字语音的对称性,出现应该在周朝以前,造纸术和书法的发展,使对联成为独立文体。[5]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记载,后蜀广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因平日善习联语,故趁新年来到之际,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群臣们各自写好一幅,耐心等待审查。孟昶一一看过,均不满意。于是他就亲自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