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是怎样的?
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这一举动在当时震惊了欧洲和世界,以后又一直成为苏联和西方史学界争论的热点。苏联学者和政治家褒之为打破帝国主义祸水东引阴谋的“英明决策”和“崇高行动”。西方学者和政治家则常常贬之为“魔鬼联盟”和世界大战的“直接契机”。无疑,苏德条约的缔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的重大历史事件。 慕尼黑会议后的欧洲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出现是同整个30年代,尤其是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之后,欧洲局势的发展分不开的。
30年代,在亚洲和欧洲先后形成了两个主要的战争策源地。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发动一连串的侵略,在中国、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点燃了战火。1938年,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代表的绥靖主义者,牺牲了奥地利,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他们满以为在慕尼黑为西方争得了“光荣的和平”,实际上却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英国和法国所推行的绥靖政策,破坏了30年代初以后苏联和世界民主力量争取建立反侵略阵线的努力,鼓励了希特勒的侵略,为纳粹德国发动战争创造了条件。希特勒看透了英法害怕战争的弱点,在慕尼黑会议之后大大加速其侵略步伐,开始从建立囊括中欧的“大德意志”,迈入夺取欧洲大陆霸权的新阶段。1939年3月15日,纳粹德国出兵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其标志。在这一阶段,纳粹德国先要确立对东欧和东南欧(首先是波兰)的控制和统治。
但谁都清楚,夺占波兰等国,还不足以确立欧洲大陆霸权。希特勒要称霸欧洲,就必须打败法国,消灭苏联,把英国的势力排出欧洲大陆。 除掉法国和苏联是希特勒这一阶段扩张侵略的总战略目标。先向西打英法,还是先向东进攻苏联?那就看哪一边好打。希特勒早在1937年11月就基本确定了先西后东的扩张方针。这是德国同英法争霸欧洲的冲突逐步尖锐化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发展的合乎规律性的现象,同时也是英法软弱退让的结果。英法害怕打破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形成的霸权地位,对希特勒的侵略实行绥靖政策,瓦解了自己的阵线,给德国造成了首先击西的有利时机。
如果说希特勒在扩张侵略的第一阶段,追求的主要是“不流血的征服”的话,那么当他迈进第二阶段时,就一心以武力征服了。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在新帝国办公厅的秘密高级军事会议上说,“今后不流血再也不能获得成功了”,“我们不能期待重演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对英法的战争将是生死的搏斗……我们应当破釜沉舟”。希特勒要打仗了,这是1939年的基本特点,是当时稍有一点政治眼光的人都清楚的。希特勒要打仗,就必须造成一个有利于自己的、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态势。希特勒准备首先击西,因而他就收起一贯“反布尔什维克”的叫嚷,着手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伸出外交触角,开始同苏联谈判,以便从东方寻求避免两线作战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