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官职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国 历史 上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在此时期,奴隶制走向没落,封建制逐步确立。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春秋战国官职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春秋官职
春秋各国官职一般由世官充任。春秋时候的世官主要是指世袭爵位,爵位有卿、大夫、士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各国最重要的官职由世官卿担任,所以,“世卿执政”是这一时期官制最突出的特点。
“执政”是总领政务的意思,各国设官不尽相同。东周王室初期仍设卿士,以后由太宰执政。楚国初称莫敖〔ao熬〕,后称令尹。秦国称庶长。齐国一度称相,管仲就是当时著名的相。宋国称大尹。郑国称当国。吴国称太宰。晋国称中军将。这是因为晋文公时候,设立上、中、下三军,各军置将、佐二人,由卿担任,中军将地位最高。执政代表国君行使权力,是最高政务长官。执政官又有佐助官,如右卿士有左卿士佐助,右相有左相佐助,太宰有少宰佐助,令尹有左、右尹佐助,当国有听政、少正佐助。
执政官下面设有多种政务官。有的国仍用西周旧制,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官,有的则发生变化。齐国司徒分锐司徒、辟司徒,都是军职,前者统领作战士兵,后者负责营垒和后勤事务,至于治理民事、管理土田则另外设有大司田。晋国司马、司空设在三军将、佐之下,司马负责军纪,司空负责修整道路。此外,又有军尉主管军政,侯庵〔an安〕负责 军事 情报。宋国司马称司武,司空称司城。楚国司马仅次于令尹,是最高武官。楚国高级官员还有左徒,在王左右出谋划策。屈原曾做过楚怀王的左徒。郑国司寇之外又设野司寇,分管都城和都城以外的刑狱诉讼。而楚国司寇则称司败。各国往往又设置专管审讯的职位,如东周王室有尉氏,鲁国有士师,齐国有大理,楚国有廷理。各国负责送往迎来的官吏称行人,唯楚国称连尹。
师、傅、保与史、卜、祝也有变化。各国一般不设太保,太师、太傅也不执政,只作为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东周王室的史官有太史、内史,各国不设内史,由太史掌纪事兼领册命。中国古代史官有重视史德的传统,春秋时候的史官表现尤为突出。如齐国崔杼专权,杀死了国君齐庄公,太史直书其事,结果被杀;太史的两个弟弟依然不改兄志,也被杀害;太史最小的弟弟继续秉笔直书,终将崔杼弑君之事公布于 天下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宗祝官,鲁国称宗伯,其他各国称宗人。国君宫中有乐官,称乐师、太师、舞师。府人,掌管国君的珍宝。廪人,掌管仓储。司宫,掌管后宫,又有巷伯、寺人、竖等,由阉〔yan淹〕人充任。
春秋各国地方组织的变化表现在县、郡的出现。各国君主在兼并较小的国后,或者吞并本国大夫的采邑后,往往设县或郡为行政区。公元前493年,赵简子誓师词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说明当时县的建置高于郡。县设县大夫,楚国称县尹、县公。县大夫之下有县师、司马、司寇,分管民事、军队、刑狱。县的各级官员由国君任命,军队也由国君统一调动。
战国官职
战国官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世官制逐渐被官僚制所取代,一是官分文武。
这一时期,中原各国爵位与春秋时候相仿,不过卿又分上卿、亚卿,大夫又分上大夫、中大夫。楚国、秦国爵位不同于中原各国。楚国最尊贵的爵位是通侯、执珪〔gui规〕。秦国分公士、上造、簪袅〔niao鸟〕、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或称大良造)、驷〔si四〕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二十级。不过秦国爵位与职官名称有时合一。战国爵位授予与春秋不同,不完全是世官的标志。世官制衰落集中反映在各国的改革中。如楚国吴起提出:“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韩非子·和氏》)。赵国任仲连提出:“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韩国申不害提出:“因任授官,循名而责实”(《韩非子·定法》)。秦国商鞅更提出宗室贵族无军功者不得有爵位。可见,军功、贤能逐渐成为授爵封官的原则,改变了以前世官垄断官职的局面。随着世官制的衰落,一种新型的官僚制萌生了。官僚制与世官制有四点区别:一是国君可以随时任免官员。二是大小官员都靠玺〔xi喜〕,即官印来行使权力。三是官员通常领取实物俸禄,以代替过去的采邑。四是国君定期对官员进行 考核 。战国时候,官僚制虽然还很不完善,但为秦以后中国官僚机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官分文武,体现在相、将的设置上。
国君下面最高职位是相,又称相邦,如1974年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三年相邦吕□□造”的铭文。战国七雄中只有楚国相职仍称令尹。相是国君的助手,百官之长,负责治理朝中事务。相与春秋时候的执政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一般不率兵出外作战,通常由文官担任。相下政务官多沿袭春秋旧制,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楚国的左徒地位升高,相当于中原各国的司徒。齐国相下有五大行政官,称之为“五官”。五官是:大田,掌管农事;大行,主持 礼仪 宾客;大谏,负责规谏君主得失;大司马,掌管军事征伐;大理,掌管刑狱司法。五官外又有主客负责送往迎来,士师掌管殿中执法。秦国则由廷尉主管司法。赵国则由田部吏主管征收租税,主管选任官吏。
战国时候的将与春秋时候的将也有所不同。春秋晋国三军将集军务、政务于一身,战国时候的将是最高武职官,一般由擅长兵法的人充任。如赵国的廉颇、燕国的乐毅、齐国的田忌,都是显赫一时的名将。将的地位次于相。相、将是国君的左右手。戏剧中有《将相和》,说的是赵国相蔺相如与将廉颇坦诚相见,共同辅佐赵王的 故事 ,很能反映这一时期官制的特点。秦国的将不是固定官职,为军队出征时临时任命的统帅,而掌管军政另设国尉一职。但赵国的国尉则设在将的下面。齐国还设有军师,负责参谋军事,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曾任此职。楚国武官还有柱国,与秦国的一样,都是卫戍国都的高级武官。
战国时各国君主权力扩大,为君主服务的官职也随之增多。秦有长史,是一种事务官。各国君主身边秘书性质的官员有御史、主书、掌书、御书等不同称呼。此外,各国又设有国君和太子的辅弼官师、傅。楚国另设有三闾大夫,负责王族中昭、景、屈三姓子弟的 教育 。三闾大夫设置较早,春秋时著名诗人屈原也曾任过此职。备各国君主顾问的官员称博士或博闻师。秦国掌管宫廷警卫的官员称卫尉,负责谋议的称中大夫令,掌管车马的称车府令。各国负责引见宾客的官员称谒者。
郡县制在战国已完全确定,并且郡大于县。郡的长官称守,既管一郡行政,又管军队和防务。守下有尉,分管一郡军务。县的长官称令,齐国有时仍称县大夫,秦国也叫大啬夫。县令主管一县事务,下设丞、尉、司马、司空等官。县丞分管财政和司法,县尉分管军务,司马分管马政,司空分管 工程建筑 和刑徒。令、丞、尉、司马、司空之下各有属吏,称某某史。这些带“史”字的官吏一般是文书官。秦国在边区设置道,相当于县,长官称道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