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30岁之前是个庸人,30岁之后脱胎换骨…跟着学习如何写日记
1.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日记要用恭楷(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
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来写,
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2.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
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一个细节上滑过,整个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既然自我完善,首先当然就要抓紧时间,不能再“闲游荒业”“闲谈荒功”“溺情于奕”。
从十月二日起,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以下基本学习日程:
每日楷书写日记,
每日读史十页,
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
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
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
他也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
①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要改。
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②对于自己最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
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其我之谓乎?……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说,
动不动就随口夸人,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
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
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
不赞,人亦不怪。
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
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欺人自欺,灭忠信,
丧廉耻,皆在于此,切戒切戒!”
所以每次与人聊天后,他都要在日记中写下聊了哪些内容,一犯“虚伪”之病就自我痛责,绝不轻轻放过。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
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不但多看他人妻妾不能容忍,甚至对于自己的夫妻恩爱,曾国藩也战战兢兢。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欲望”,特别是对“色”的恐惧是一个特别的底色。
中国人普遍认为,纵欲,特别是沉溺于“色”,是斫伐根本的危险之举。
曾国藩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认为自己有必要厉行节欲。
因此对于夫妻恩他也要求自己能省则省,能免就免。他下定决心“日日自苦”,通过每日勤学苦思,把精力耗尽,
“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
如爇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
以求“不至佚而生淫”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
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
③为什么呢?因为倭仁给了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建议。
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日记拿去让朋友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所以今天我们看影印出版的曾国藩的日记,有些地方就有朋友比如倭仁的批语。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曾国藩日记中说:“申正,赴何子贞饮约。座间太随和,绝无严肃之意。酒后,观人围棋,几欲攘臂代谋,屡惩屡忘,直不是人!”边上有倭仁的批语:“我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
3.曾国藩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
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就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随它自己生长,可能长得弯弯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种在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
所以曾国藩说这就是“师友夹持”。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们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
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
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1.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日记要用恭楷(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
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来写,
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2.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
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一个细节上滑过,整个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写日记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既然自我完善,首先当然就要抓紧时间,不能再“闲游荒业”“闲谈荒功”“溺情于奕”。
从十月二日起,曾国藩给自己规定了以下基本学习日程:
每日楷书写日记,
每日读史十页,
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
这是必须完成的课程下限,除此之外,他还每日读《易》,练习作文。
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提高了学习效率。
他也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的性格、脾气进行反省。
①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要改。
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②对于自己最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
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其我之谓乎?……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说,
动不动就随口夸人,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
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我诚能言必忠信,不欺人,
不妄语,积久人自知之。
不赞,人亦不怪。
苟有试而誉人,人且引以为重。
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欺人自欺,灭忠信,
丧廉耻,皆在于此,切戒切戒!”
所以每次与人聊天后,他都要在日记中写下聊了哪些内容,一犯“虚伪”之病就自我痛责,绝不轻轻放过。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
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不但多看他人妻妾不能容忍,甚至对于自己的夫妻恩爱,曾国藩也战战兢兢。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对“欲望”,特别是对“色”的恐惧是一个特别的底色。
中国人普遍认为,纵欲,特别是沉溺于“色”,是斫伐根本的危险之举。
曾国藩身体一直不太好,所以认为自己有必要厉行节欲。
因此对于夫妻恩他也要求自己能省则省,能免就免。他下定决心“日日自苦”,通过每日勤学苦思,把精力耗尽,
“如种树然,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
如爇灯然,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
以求“不至佚而生淫”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
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
③为什么呢?因为倭仁给了曾国藩一个很好的建议。
也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把这些日记拿去让朋友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所以今天我们看影印出版的曾国藩的日记,有些地方就有朋友比如倭仁的批语。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曾国藩日记中说:“申正,赴何子贞饮约。座间太随和,绝无严肃之意。酒后,观人围棋,几欲攘臂代谋,屡惩屡忘,直不是人!”边上有倭仁的批语:“我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
3.曾国藩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
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就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随它自己生长,可能长得弯弯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种在竹林里头,周围都是长得笔直的竹子,和它们一起争阳光,它本身也就长直了。
所以曾国藩说这就是“师友夹持”。曾国藩把日记给朋友们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为坦诚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让大家一起监督,这样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了。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
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
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