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
展开全部
看完《海上钢琴师》,我脑子中回荡着如下几个词:被遗弃、孤独、安全感、依恋。那就权当是此文的关键词,顺着它们一一道来吧:
1、被遗弃
首先说说Danny Boodman T.D. Lemon 1900的名字由来吧,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Danny Boodman是收养小男孩的黑人的名字,T.D. Lemon是小男孩被遗弃的时候放在了一个盒子里,盒子上写的T.D. Lemon,而实际上,仔细看看就会发现,那盒子就是一个装柠檬的盒子(这在之后小孩子念报纸的时候也被提到了),可见,被遗弃的时候,他的父母是多么匆忙,多么不珍惜。而1900是孩子的出生年(也是被遗弃的时间,当然也是被收养的时间)。
这中间有什么和心理学有关呢?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孩子从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是有感知觉的,能与母亲有一种连接,而这种连接也会影响着孩子以后的“客体关系”。同时,在儿童期就有被遗弃的经验,这对孩子的“客体关系”影响极大,直接影响着之后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也就是说,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婴儿是能感受到的。
虽然,非常幸运的,被一个好心的黑人工人收养,并悉心照顾(在他能力范围内),并教育他。这对孩子的“依恋关系”的形成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也让他感觉到了,这世界还是有点安全的。
但,不幸很快又降临了,黑人工人因工伤去世了,当时“1900”才8岁,对于孩子来说,无法理解“死亡”这个概念,所以,在内心中又会遇到“被抛弃”的感觉,而这感觉看似是很熟悉的。
再拉到后面一些,“1900”很习惯在船上,而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在船上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常经历“被抛弃”,因为乘客来了一定就会走,其中有一个镜头,是“1900”正在弹琴弹到兴头上,突然一个人喊了一句“America”,立刻所有人抛下他,拿着行李下船了。这看似痛苦的“被抛弃”,为何会让“1900”如此不能割舍呢(之后不舍得下船)?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可能会想到“强迫性重复”,在动力学里面认为,人之所以会“强迫地”“重复”之前收到的“伤害模式”,是因为,他们想在再一次受伤的过程中,修复之前的伤害。也就是说,“1900”希望在再次被抛弃的时候,体验到最早被父母抛弃时候的痛苦,同时修复这种痛苦,但,不幸的是,这种痛苦很难被修复,尤其是他自己修复。所以,这潜意识的“重复”,就造成了这个死循环。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有时候也会经历这个过程。例如:明明觉得父亲酗酒(酗烟、打母亲)是不可容忍的,也不可被原谅的,但女孩却偏偏找到的一个老公也是这样的,这就属于“强迫性重复”。
以后心理课堂中会再次提起,不能理解的朋友,不用太过着急,慢慢揣摩,有些心理学的内容,是需要长时间的体悟和观察的。
2、孤独
被抛弃后的孤独感,非常容易理解。而“1900”的孤独还不止于此。
在8岁,他经历了再次的“被抛弃”,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理论来看,这个年龄是一个“勤奋对自卑的冲突”的阶段,小男孩在所有方面(没有身份、没有名字、没上过陆地、没人知道他、没有家人)都是自卑的,而只有在音乐方面是可以通过勤奋获得成就的。犹如天祝般的,他在音乐方面是个天才,所以这方面对自卑有了一定的平衡。使得他没沉迷、自卑下去。
而从一开始,他每一次弹奏钢琴,就会被围观,但围观过后,又会被更加深的孤独所笼罩。正如“当那繁华散尽”,剩下的孤独却更加孤独。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那种体验,开了个很大的生日party,开完之后,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那种落寞与孤寂,一定不太好受。
3、安全感
朋友们一定很疑惑,在说了被抛弃,孤独后,怎么随后就是安全感呢?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活着,一定有原因的,正如“1900”,他遭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经历,但他依然活着,是因为,他获得了足够他活下去的安全感。这安全感就来自于“88个琴键”以及“那艘船”。
在音乐中,他能获得成就感,也能获得安全感。而除了音乐,他无从找到他自己,正如他自己说的,“在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太多的不确定、没有尽头”。而不确定的东西,对人来说就是不安全的。在音乐中,他能找到确定的东西,而灵感是他自己的,他可以随意去创作,但那都是他能掌控的。
船,也是一样,他几十年没下过船,这船的每一个角落,他都熟悉,甚至在海上每一段路他也都能掌控。在弹琴的时候,他可以不用“固定脚”,让钢琴随着海浪滑动,这就是他的掌控,这就是他的世界。在他的世界中,他是安全的。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这样么?我们不愿意走出自己的“框框”(甚至这框框其实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给的,安排的),因为在这“框框”中,我们是安全的,出去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让我们痛苦、让我们害怕。我们在“框框”中平衡态地生活着,我们才不愿意去冒风险打破这个平衡态,去建立以个新的、更创造性的平衡态呢,从这一点出发,也许我们和“1900”是一样的。
4、依恋关系
什么叫依恋关系呢?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与“父母”(也许是养育着)的关系,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各种人际关系。(这一点会在以后的心理角中出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的知识)
Bowlby是最早研究依恋关系的心理学家,他将依恋分为4种类型,其中最好的叫做“安全型依恋”,这种孩子会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和父母亲近,而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会和别人相处很好,同时,他们在内心中,有一个“安全基地”,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他们有个强大的靠山,所以他们可以去“探索未知”,一旦在未知中受伤害了,他们知道回到“安全基地”,会有人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和身体。
而另外3中类型的依恋,都多少和这种类型有点区别。
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1900”,他之所以不离开这艘船,是因为,这艘船是他唯一的靠山,而这靠山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这靠山抛弃过他很多次。他无法以船(或者船所象征的父母、养育者)为靠山,去探索未知,这种不安全的依恋,让他寸步难行。
最终,以悲剧结尾。
想想现实中的我们呢?
我们何尝不是在一艘“船”上?我们很心安理得、很自鸣得意地在船上,因为这船是我们自己的,但真的是我们自己的么?也许只是被塑造出来的,不是么?
5、全剧以船爆炸结尾
有同学问我,为何不讲讲“1900”的爱情和友情呢?毕竟这两部分在剧中也被大提特提了呢。
(1)、这两部分,我没太想明白如何说。
(2)、一个如此不安全的人,讨论他的爱情和友情,似乎尚早。作为一个“婴儿”来说,你会去过问他的爱情和友情么?在我看来,“1900”可能心理还处于婴儿期呢,甚至还未出生就死了也不一定。
6、最后,有个意象跟大家分享
船是否就是一个子宫?“1900”是否就是一个胎儿?1900不能离开船,1900在船里面很安全。就像胎儿在子宫里很安全,出来会很不安全。最后,船炸了,1900也死了。子宫(孕妇)死了,胎儿也死了……
这是一个很心理学化的“意象”,也算是一个想象,提供大家去理解这个人物!
1、被遗弃
首先说说Danny Boodman T.D. Lemon 1900的名字由来吧,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都知道,Danny Boodman是收养小男孩的黑人的名字,T.D. Lemon是小男孩被遗弃的时候放在了一个盒子里,盒子上写的T.D. Lemon,而实际上,仔细看看就会发现,那盒子就是一个装柠檬的盒子(这在之后小孩子念报纸的时候也被提到了),可见,被遗弃的时候,他的父母是多么匆忙,多么不珍惜。而1900是孩子的出生年(也是被遗弃的时间,当然也是被收养的时间)。
这中间有什么和心理学有关呢?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孩子从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就是有感知觉的,能与母亲有一种连接,而这种连接也会影响着孩子以后的“客体关系”。同时,在儿童期就有被遗弃的经验,这对孩子的“客体关系”影响极大,直接影响着之后的“安全感”和“依恋关系”。也就是说,这种被抛弃的感觉婴儿是能感受到的。
虽然,非常幸运的,被一个好心的黑人工人收养,并悉心照顾(在他能力范围内),并教育他。这对孩子的“依恋关系”的形成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作用。也让他感觉到了,这世界还是有点安全的。
但,不幸很快又降临了,黑人工人因工伤去世了,当时“1900”才8岁,对于孩子来说,无法理解“死亡”这个概念,所以,在内心中又会遇到“被抛弃”的感觉,而这感觉看似是很熟悉的。
再拉到后面一些,“1900”很习惯在船上,而从一个外人的角度来看,在船上就不可避免地要经常经历“被抛弃”,因为乘客来了一定就会走,其中有一个镜头,是“1900”正在弹琴弹到兴头上,突然一个人喊了一句“America”,立刻所有人抛下他,拿着行李下船了。这看似痛苦的“被抛弃”,为何会让“1900”如此不能割舍呢(之后不舍得下船)?其中一个原因,我们可能会想到“强迫性重复”,在动力学里面认为,人之所以会“强迫地”“重复”之前收到的“伤害模式”,是因为,他们想在再一次受伤的过程中,修复之前的伤害。也就是说,“1900”希望在再次被抛弃的时候,体验到最早被父母抛弃时候的痛苦,同时修复这种痛苦,但,不幸的是,这种痛苦很难被修复,尤其是他自己修复。所以,这潜意识的“重复”,就造成了这个死循环。
在生活中,也许我们有时候也会经历这个过程。例如:明明觉得父亲酗酒(酗烟、打母亲)是不可容忍的,也不可被原谅的,但女孩却偏偏找到的一个老公也是这样的,这就属于“强迫性重复”。
以后心理课堂中会再次提起,不能理解的朋友,不用太过着急,慢慢揣摩,有些心理学的内容,是需要长时间的体悟和观察的。
2、孤独
被抛弃后的孤独感,非常容易理解。而“1900”的孤独还不止于此。
在8岁,他经历了再次的“被抛弃”,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阶段理论来看,这个年龄是一个“勤奋对自卑的冲突”的阶段,小男孩在所有方面(没有身份、没有名字、没上过陆地、没人知道他、没有家人)都是自卑的,而只有在音乐方面是可以通过勤奋获得成就的。犹如天祝般的,他在音乐方面是个天才,所以这方面对自卑有了一定的平衡。使得他没沉迷、自卑下去。
而从一开始,他每一次弹奏钢琴,就会被围观,但围观过后,又会被更加深的孤独所笼罩。正如“当那繁华散尽”,剩下的孤独却更加孤独。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那种体验,开了个很大的生日party,开完之后,剩下你一个人的时候,那种落寞与孤寂,一定不太好受。
3、安全感
朋友们一定很疑惑,在说了被抛弃,孤独后,怎么随后就是安全感呢?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活着,一定有原因的,正如“1900”,他遭受了那么多的痛苦经历,但他依然活着,是因为,他获得了足够他活下去的安全感。这安全感就来自于“88个琴键”以及“那艘船”。
在音乐中,他能获得成就感,也能获得安全感。而除了音乐,他无从找到他自己,正如他自己说的,“在错综复杂的城市中,太多的不确定、没有尽头”。而不确定的东西,对人来说就是不安全的。在音乐中,他能找到确定的东西,而灵感是他自己的,他可以随意去创作,但那都是他能掌控的。
船,也是一样,他几十年没下过船,这船的每一个角落,他都熟悉,甚至在海上每一段路他也都能掌控。在弹琴的时候,他可以不用“固定脚”,让钢琴随着海浪滑动,这就是他的掌控,这就是他的世界。在他的世界中,他是安全的。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这样么?我们不愿意走出自己的“框框”(甚至这框框其实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给的,安排的),因为在这“框框”中,我们是安全的,出去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让我们痛苦、让我们害怕。我们在“框框”中平衡态地生活着,我们才不愿意去冒风险打破这个平衡态,去建立以个新的、更创造性的平衡态呢,从这一点出发,也许我们和“1900”是一样的。
4、依恋关系
什么叫依恋关系呢?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与“父母”(也许是养育着)的关系,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各种人际关系。(这一点会在以后的心理角中出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的知识)
Bowlby是最早研究依恋关系的心理学家,他将依恋分为4种类型,其中最好的叫做“安全型依恋”,这种孩子会在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和父母亲近,而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会和别人相处很好,同时,他们在内心中,有一个“安全基地”,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他们有个强大的靠山,所以他们可以去“探索未知”,一旦在未知中受伤害了,他们知道回到“安全基地”,会有人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和身体。
而另外3中类型的依恋,都多少和这种类型有点区别。
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1900”,他之所以不离开这艘船,是因为,这艘船是他唯一的靠山,而这靠山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这靠山抛弃过他很多次。他无法以船(或者船所象征的父母、养育者)为靠山,去探索未知,这种不安全的依恋,让他寸步难行。
最终,以悲剧结尾。
想想现实中的我们呢?
我们何尝不是在一艘“船”上?我们很心安理得、很自鸣得意地在船上,因为这船是我们自己的,但真的是我们自己的么?也许只是被塑造出来的,不是么?
5、全剧以船爆炸结尾
有同学问我,为何不讲讲“1900”的爱情和友情呢?毕竟这两部分在剧中也被大提特提了呢。
(1)、这两部分,我没太想明白如何说。
(2)、一个如此不安全的人,讨论他的爱情和友情,似乎尚早。作为一个“婴儿”来说,你会去过问他的爱情和友情么?在我看来,“1900”可能心理还处于婴儿期呢,甚至还未出生就死了也不一定。
6、最后,有个意象跟大家分享
船是否就是一个子宫?“1900”是否就是一个胎儿?1900不能离开船,1900在船里面很安全。就像胎儿在子宫里很安全,出来会很不安全。最后,船炸了,1900也死了。子宫(孕妇)死了,胎儿也死了……
这是一个很心理学化的“意象”,也算是一个想象,提供大家去理解这个人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