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

 我来答
刚阳文化
2022-08-2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五、作业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

  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