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主要人物大全
1.所有的历史成语故事以及主人公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 历史故事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2.历史成语故事主要人物
太阳底下点灯——(多余)
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谈心不点灯-- 说黑话
讨饭过年——吃的不多说的多
提着醋瓶要饭--穷酸
三顾茅庐,刘备
负荆请罪,廉颇
卧薪尝胆,勾践
鞠躬尽瘁,诸葛亮
完璧归赵,蔺相如
破釜成舟,项羽
凿壁偷光,匡衡
入木三分,王羲之
乐不思蜀,刘禅
魏国李悝
楚国吴起
齐国邹忌
秦国商鞅
赵括
王龁
范雎
尊(师)重道 (清)(正)廉洁 严(己)宽人 天下为(公)
好了~!
3.关于中国历史人物的成语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
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
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
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
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
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
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
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
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衣锦还乡
《南史.卷三八.柳元景列传》
庆远字文和,元景弟子也。……霸府建,为从事中郎。武帝受禅,
封重安侯,位散骑常侍,改封云杜侯。出为雍州刺史,加都督。帝
饯於新亭,谓曰:「卿衣锦还乡,朕无西顾忧矣。」始武帝为雍州
庆远为别驾,谓曰:「昔羊公语刘弘,卿后当居吾处。今相观亦
复如是。」曾未十年,而庆远督府,谈者以为逾於魏咏之。
刘邦的四面楚歌更动摇了项羽的军心。将士痛哭。想当初,项羽为
了功秦而痛失了“先破咸阳者为王的良机”。再因“为人不忍”错
失在鸿门宴上杀刘邦的机会;后因“火烧阿房宫”后想“收其货宝
妇女而东”。当时,有智者建议他在秦地建都称王。而项羽面对秦
宫破残,又思欲东归,还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
之者。”此话一针见血的道出了项羽“衣锦还乡,荣祖耀宗”的观
念。俗话说得好:“好男儿志在四方”。项羽虽然具备中国古人的
传统思想,但他又胸怀“称帝”的大志,在他8年的浴血奋战中,始
终是个孤独的悲剧英雄。项羽一方面想当帝王,一方面也想当人人
羡慕的大英雄。并一心想在江东父老乡亲的面前扬名显威。这些都
成了他难成帝业的“拦路虎”。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
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
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
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
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
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
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
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
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
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
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为虎作伥
wèi hǔ zuò chāng
〖解释〗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
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4323061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出处〗《太平广记》卷四百三十:“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
虎前呵道耳。”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
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火树银花
4.含有历史人物的成语..
1.世外桃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
2.一鼓作气 曹刿 出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鼓”,敲战鼓;“作”振作。指战斗刚开始时士气最旺盛,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
含有鼓励的意思。 故事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的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
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住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
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
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
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甲,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判:“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进军鼓后。
才能出击?” 曹刿回答说:“打仗,最重要的是靠勇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敲第三遏鼓时,勇气已经快没有了。
这时我军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胜啦!” 3.鸿鹄之志 陈胜 故事说,秦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名叫陈胜,字涉。陈涉青年时代,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
有一次,他把耕田的事停下来,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另一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
一同当雇农的人都笑话他:“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有富贵呢!”陈涉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鸿鹄之志”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鸿鹄:天鹅,此处比喻英雄。
人们用“鸿鹄之志”表示远大的志向。用“燕雀”表示鼠目寸光的人。
4.温故知新 孔子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过去所学的知识,能有新收获,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5.韦编三绝 孔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
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6.入木三分 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的著名书法家。
有一次,朝廷要举行祭祀大典,请王羲之把祝词写在祝版(祭祀时书写祝词的木版)上,后来祝词需要修改,必须把原来写的字刮掉。当刻字工人刮祝版的时候,发现版上每个字的笔痕都嵌入木头中,足足有三分深,好象是用刀刻的一样,不禁惊叹万分,对王羲之的笔力赞不绝口。
7.觥筹交错 欧阳修 “觥筹交错”这句成语,是形容聚饮喧杂的情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就有这么一句。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自号醉翁。
他在任“滁州太守”的时候,常到滁州西南郊琅琊山的酿泉去游玩。酿泉上面有个亭子,他给它题名为“醉翁亭”。
他和宾客们常在这亭子里饮酒欢聚,并且写了一篇有名的《醉翁亭记》。(参看“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描写宾客们游宴的欢乐情景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酒杯;筹,酒筹,就是行令用的酒牌之类的东西。“觥筹交错”,是说举杯的举杯、行令的行令,非常热闹。
描写酒席上酣醉如狂的人们,常用这类成语,和“杯盘狼藉”的意思相仿。(参看“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 8.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 东汉末年,曹操摔兵南下,进攻刘备和孙权的联军.东吴都督周瑜决定用火攻破曹军.一切准备好了,周瑜突然想起,必须要刮东南风才能火借风势,取得成功,而当时是冬天,刮的是西北风,那里来得东南风呢?周瑜急得病倒了.诸葛亮猜透了他的心事,给他写下了十六个字的药方: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周瑜忙向诸葛亮请教办法.诸葛亮懂得天文,知道几天内会刮东南风,就说自己能用法术借来东南风.后来,果然刮起了东南。
5.关于历史人物的成语
插翅难逃、两小无猜、簪缨世族、惊天动地、覆雨翻云、青梅竹马、袖手旁观、血战到底、千钧一发、浮生若梦、雾里看花、再接再厉、画地为牢、浪迹天涯、白云苍狗、炙手可热、飞黄腾达。
天伦之乐、插翅难飞、金风玉露、坐井观天、耳濡目染、无与伦比、蝇营狗苟、敬谢不敏、巴山夜雨、青天白日、历历在目、焚膏继晷、横扫千军、看朱成碧、呕心沥血、伯乐相马、继往开来。佶屈聱牙、秋高气爽、雷厉风行、触目惊心、秀外慧中、刻骨铭心、痛定思痛、以人为镜、落井下石、惨淡经营、蜻蜓点水、口若悬河、细大不捐、笔走龙蛇、英姿飒爽、轩然 *** 、异曲同工。
混为一谈、业精于勤、熟视无睹、九牛一毛、愤世嫉俗、蚍蜉撼树、冰清玉洁、别开生面、不得而知、力挽狂澜、弱肉强食、一泻千里、大展宏图、别有洞天、层出不穷、含英咀华、崭露头角。碧海青天、虚张声势、戮力同心、悲天悯人、杀人如麻、不平则鸣、大放厥词、窃窃私语、浑然天成、动辄得咎、驾轻就熟、古稀之年、量体裁衣、休养生息、待人接物、诘屈聱牙、锦绣山河。
骑虎难下、筋疲力尽、垂头丧气、语焉不详、萎靡不振、残羹冷炙、仙风道骨、深居简出、精疲力尽、形单影只、日上三竿、一视同仁、千疮百孔、素昧平生、兼而有之、奋不顾身、挂一漏万。互通有无、兼收并蓄、屈指可数、举手之劳、冥顽不灵、齐心协力、众目睽睽、狂风怒号、轻车熟路、锦瑟年华、发人深省、冰雪聪明、无理取闹、云翻雨覆、没齿难忘、桃花流水、功成名就、得意扬扬。
1、虚张声势 西汉景帝时,李广为上郡太守。当时匈奴入侵上郡,景帝派宠幸之臣到上郡,助李广习兵击匈奴。
一天,该臣与骑从十余人外出游猎,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开战,随从尽死,仅该臣一人被射伤逃至李广军营。李广说:“一定是射雕的匈奴人。”
乃率百余骑兵追击那三个匈奴人,三人因无马步行,行数十里被李广追上,果然是射雕的匈奴人,李广杀死其中二人,活捉一人。将活捉的匈奴人带上附近小山,突然发现不远处有数行匈奴骑兵。
匈奴骑兵也看见了李广他们,认为是汉朝的诱敌之兵,于是上山布阵。李广的随从们非常害怕,想赶快逃跑。
李广说:“我们离大军数十里,这样逃跑,匈奴骑兵一定追杀过来,那我们就完蛋了。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匈奴兵以为我们是诱敌之兵,一定不敢袭击我们。”
李广命令士兵继续往前靠近,又下令解下马鞍。随从们说:“敌人这么多,解下马鞍,万一情况紧急,怎么办?”李广说:“解下马鞍,可以让匈奴兵更加坚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匈奴兵中一骑白马之将出阵,李广上马带十余人追杀,射死骑白马之敌将,仍然回到原地,解下马鞍,让马卧下休息。直到天黑,匈奴兵始终怀疑,不敢前进,又恐怕汉朝有伏兵在附近会乘黑夜进攻,于半夜时退兵后撤。
第二天天亮后,李广才带领随从回到大军营中。2、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
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
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很稀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但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将马找到。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
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
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
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
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
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
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
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
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3、别开生面 唐代著名的画家曹霸,擅长于画人物和马。
他的名声传到京城长安,连深居宫廷的皇帝唐玄宗也知道了。玄宗经常召他进兴庆宫,命他当。
6.20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要有人物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钟宠K赫 2008-7-18 相关内容 写出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并写出出处 写出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和主人公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求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更多相关问题>> 主题推荐 历史故事 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历史故事人物 历史故事大全 关于历史故事的小作文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其他答案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
」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
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