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雕塑的历史是什么
古罗马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8—前7世纪。
公元前5世纪以前,古罗马处于原始部落阶段,公元前509—前30年为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27—476年为罗马帝国时期。
帝国时代古罗马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公元1世纪希腊也被罗马吞并,从此罗马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
古罗马是古希腊国土的征服者,却成了古希腊文化的被征服者。
古罗马雕塑艺术对西方文明的突出贡献,正在于它对于古希腊雕塑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古罗马雕塑艺术上承古希腊的优良传统,并融入了本土埃特鲁丽亚雕塑艺术和铸铜、石雕技艺,在古希腊和中世纪之间,发挥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雕塑艺术在古罗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雕塑作品之多,在今天仍然是难以想象的。
在肖像雕塑方面罗马人取得了较大成就。
一方面罗马人崇拜祖先,很早就开始用石膏或蜡从死人脸上翻下模子,并彩绘制成真实感很强的面具,安放在家中。
另一方面,罗马统治者极力炫耀个人权威、制造个人崇拜。
这段时间的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
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使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元2世纪下半叶盛行情绪肖像。
这类肖像较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感情和心理状态,表现手法也比过去丰富多了。
如为了表现眼球受光明暗的变化,雕刻家在眼球上刻上了深浅不等的圈。
罗马皇帝卡拉的雕像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品。
古罗马雕塑沿袭了古希腊雕塑的传统,但更加世俗化,从而在写实主义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
雕塑家在肖像作品中首先追求模特外形的逼真,其次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
古罗马雕塑是西方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现实主义雕刻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古罗马艺术看重艺术表情的细化。
古罗马的帝王雕像,既有个性刻画,又有理想化的处理,使雕像变成了罗马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的象征。
罗马肖像雕刻在写实处理、情绪表现、细节夸张强调等方面有许多创造,取得了较高成就。
罗马的雕刻家强调再现所要雕塑的形象,特别注重人物面部细节刻画。
希腊人的精神气质主要通过身体姿态动作来传达,罗马肖像则主要通过头部来表现。
希腊雕像的生命充满身体的各个部分,即使只剩下断臂残躯,仍然能给人以特有的生命和美感。
而罗马雕像如果缺了头部,余下的部分就没什么意义了。
帝国时代的罗马雕像充满理想化倾向。
《屋大维雕像》面部表情严峻,左手握独裁权杖,右手指向前方,似在指挥千军万马,刚毅的性格十分鲜明。
《奥里略骑马像》脸部表现出内省和沉思,带有忧郁的伤感和哲理性思索,具有颓废、消极、静观的色彩。
供奉和平女神的《奥古斯都和平祭坛》是罗马艺术中独一无二的新颖创造。
坛上的群像浮雕表现出工匠建造神殿和帝王率众祭祀的宏伟场面,逼真展现了表情丰富、神态各异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和生动场景,从技法上体现了罗马雕塑高度写实的、完美的、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出平静的颂扬气氛和崇敬之情,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帝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
真正的艺术是不朽的。
此书按希腊、罗马两大部分依时间排序,依次读来便能全面认识古希腊时期的艺术、历史背景和代表性名作,掌握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特点和在风格与技巧上的演变。
借助众多精美彩图更能形象化地直接领略古老艺术的深邃和无穷魅力。
母狼
现在,雕像《母狼》已成为了罗马市的象征。
母狼
《母狼》,青铜雕塑,高85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现藏于意大利罗马市政博物馆。
公元前8—前4世纪,意大利半岛被埃特鲁斯坎人所统治,形成了历史上所称的埃特鲁尼亚文化。
埃特鲁尼亚文化后来被其征服者罗马人所继承,成为罗马文化的基础。
埃特鲁尼亚美术作品中,雕塑的艺术水平最为突出,青铜雕像《母狼》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
雕像取材于罗马建城的传说,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阿尔巴城,世代相传。
后来,一个名叫努米托耳的国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他的女儿为战神所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罗穆路和瑞穆斯,却被阿木留斯放入篮子中丢入台伯河。
这对兄弟后来被一只母狼发现并收留抚养,不久,又被牧人发现收养。
他们长大以后,杀死仇人,救出外祖父,创建了新的城市。
后来罗穆路杀死了瑞穆斯,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称其为罗马。
这尊雕像所刻画的就是曾经哺育了罗马创始人的母狼的形象。
雕像形体结构严谨,是一尊高度写实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外表凶残、内心仁慈的性格主题。
母狼四肢健壮,神态凶残,洋溢着野性的生命力。
那颈部卷曲的毛、下垂的 *** 和消瘦的腹部以及肋部都塑造得极为真实。
母狼整体的神情是警觉而威严的,似乎正是罗马人坚毅冷峻的民族性格的象征。
公元16世纪时,有人又在狼的腹部下制作了两个婴儿的雕像,更完整地表达了罗马建城的传说。
这尊雕像是埃特鲁斯坎人的艺术杰作。
对罗马人来说,它还具有纪念碑意义,人们把它作为民族发源的始祖而顶礼膜拜。
布鲁特斯胸像
《布鲁特斯胸像》,青铜雕像,大约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
据考证,古代罗马最初只是意大利半岛台伯河沿岸的一些村庄部落,大约在公元前754年建立了罗马城。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王政,进入共和时期,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1年。
这500年中,罗马从一个小小的城邦逐步发展成为了威镇地中海地区的霸主。
由于战火纷飞,罗马共和时期的美术发展缓慢,但仍体现了罗马人冷静和求实的性格特征,具有较强的写实性。
其中雕塑艺术的主要成就则体现在肖像雕塑作品中,《布鲁特斯胸像》就是当时肖像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代表作。
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许多人都认为雕像塑造的是罗马共和时期的第一行政长官布鲁特斯。
这尊胸像面部表情严肃而坚毅,深邃的眼神和紧闭的双唇表现出领导者的自信和智慧。
头像的制作十分逼真,风格明晰、纯朴,成功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示出罗马政治上升时期人物的精神面貌。
雕像加工的精细还反映了罗马人高超的金属铸造技艺。
雕像的眼球是用象牙和玻璃制作的,这是当时常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使人物显得更为真实自然。
戎装的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亦称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与第一任皇帝。
戎装的奥古斯都
他结束了公元前1世纪期间使罗马共和国陷入混乱的内战,为希腊罗马世界带来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太平盛世。
他是恺撒的外甥,后来成为了他的义子与继承人。
恺撒很早就显露出对他的兴趣,并一意栽培,为他铺下了从政之路。
但公元前44年恺撒被刺杀时,屋大维还只是个18岁的少年。
恺撒之死为罗马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在众多军政人物间掀起了一场长期、激烈和复杂的权力斗争。
在极端不利的处境下,屋大维展现了远超乎他年龄的谋略、冷静与意志力,经过一番权力角逐后,屋大维和他的两位劲敌——李必达和安东尼结成后三头同盟,以韶龄跻身于罗马最高统治权力圈。
此后他们之间的战争持续进行,直至屋大维于公元前32年解决了李必达,翌年亚克兴战役打败安东尼与埃及克丽奥佩脱拉女王的联盟,他才成为罗马唯一的统治者。
后代史学家即以此作为罗马帝国的开端。
他被奉为元首(第一公民),最初以执政官身份来统治,维持共和政体。
公元前27年接受“奥古斯都”封号,死后更被奉为神明。
在他的统治下,罗马帝国的范围西起伊比利半岛,东到卡帕多西亚,北及高卢,南达埃及。
在位期间(公元前31—公元14年),他致力于税务结构、金融制度、军队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推进公共建设,建立了遍布帝国境内的庞大公路网与供水系统。
此时罗马天下太平,经济繁荣,文学艺术昌盛。
奥古斯都时代是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罗马最伟大的作家维吉尔、贺拉斯和李维等人就是出现在这个时期。
他开创的国内和平即罗马和平持续了约200年之久,在这个持续的和平与繁荣时期,罗马文化开枝散叶,遍及奥古斯都与其他罗马领袖所征服的领土。
罗马人的造型艺术主要来自于古希腊艺术的影响,但由于政治性质不同,在建筑、绘画和雕塑方面都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风貌。
肖像雕刻是罗马雕塑的主要成果,原因是,伊特鲁里亚人重殡葬仪式,常在死者脸上拓下蜡模,存放在灶神的龛里。
每逢纪念日,即取出供奉,后来这种方法渐渐运用到雕刻上。
制作肖像时要求准确表达对象的特征,这就成了雕像艺术的追求目标。
至奥古斯都帝国时期,肖像雕刻已获得了高度的发展,但奥古斯都皇帝还要求仿效古希腊,他喜欢把人物形象加以理想化,故美术史上称这种风格为“奥古斯都古典主义”。
这一尊普里马—波尔塔出土的大理石雕塑作品《戎装的奥古斯都》便最具有代表性。
雕像中古罗马的“奥古斯都”——屋大维左手握权杖,右手朝前高举,似在训话。
脸部表情严峻,薄薄的嘴唇,性格十分鲜明。
他那披着华丽的盔甲的身材显得很魁梧,甲胄上的图案寓意着罗马将统帅全球的思想。
运用这种象征化手段,艺术的目的已一目了然,即在于歌颂帝王。
雕像的作者未被留下姓名,看来,罗马帝政时代的艺术家是不具有这种创作权利的。
在屋大维的右脚旁边,艺术家还塑造了一个带有双翼而无眼珠的小天使丘比特形象。
这个罗马神话里的小爱神为什么塑造在这里呢?无眼珠,象征他对爱情的盲目性;另一判断,据说他生性鲁莽,行动随时需要有识之士的带领。
他永远长不大,含义也就在此。
大多数美术史家的解释是,为要显示奥古斯都的高大,作为一种反衬,在艺术上也是可能的。
据说在雕像的大理石表面还残留着金、青、褐、黄、紫等色斑,很可能当年在完成时,雕像是带着光辉灿烂的彩色的。
雕像约作于公元前19—前13年,现被收藏于罗马梵蒂冈博物馆内。
妇女肖像
罗马的肖像雕刻向以鲜明的性格刻画而著称。
我们前面已欣赏了一尊《奥古斯都雕像》,但这一时期的肖像雕刻,最精彩的不是全身雕像,而是那些奴隶主贵族供放在住宅客厅里的半身像、胸像或头像等。
公元1世纪下半叶,罗马的肖像雕刻已取得了高度成就,尤其是在弗拉维尤斯执政时期。
肖像的多样化和严格的写实主义手法,已臻于完美,几乎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我们在《奥古斯都雕像》上还发现艺术家因袭希腊盛期的遗风,注重形象的理想化,即尽量予以美化。
而在这一时期的肖像雕刻上,对于传统,似乎只喜欢希腊化时期的手法。
这一尊雕像《妇女肖像》,从性格刻画上看,艺术手法比以前更趋凝炼了。
这尊妇女头像上的发式之所以被夸大,目的是想突出肖像人物的地位、身份和个性。
这种雕塑语言,在罗马肖像雕刻中还属初见。
显然,雕刻家对大理石表面的微妙变化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并注意到在明暗光影映衬下的视觉效果,因而用加强发卷上强烈的凹凸造型,来反衬柔润光洁的妇女脸部,使这个妇女的整体感更丰满、更秀美。
这是一名罗马的名门闺秀,她那高傲的神态在于显示她的高贵,她的表情矜持,内心冷漠,透过颜面和颈项的转折微姿,可以洞察这个上层贵族妇女内心世界的某种利己性。
有的考古学家鉴定,这个贵妇形象可能是图拉真皇帝的侄女维莉娅·玛蒂迪亚。
雕塑家在塑造之前,一定是煞费一番苦心的,以寻找恰当的构思。
经过细微的琢磨,决定用夸张局部细节的手法,让发型与眼神彼此呼应,造成特殊的典型性格,这就是罗马肖像雕刻家的创造性收获,其精到之处,令观者赞叹。
在弗拉维尤斯时期的肖像雕刻,艺术家比较注重大理石上的明暗色彩,所以历史上有“弗拉维尤斯色彩主义”的说法。
这尊妇女头像作于公元90—100年间,高约63厘米,现被收藏于罗马卡庇托利博物馆内。
和平祭坛浮雕
从奥古斯都大帝开始,罗马帝国建立起了较完整的统治秩序,内外战争减少,进入了近200年的相对稳定时期,历史上称为“罗马的和平”。
为了纪念奥古斯都大帝为罗马带来的和平,元老院主持修建了《和平祭坛》,并用来供奉和平女神。
这是一座用大理石建成的方形平台,长11米,宽10米,高4米,四周有墙垣围绕,东西有门洞,中央是祭坛。
四周的墙垣上装饰着上下两层浮雕作品,上层是记事性人物群像,下层则是明快而优美的植物装饰图案。
上层的浮雕中有表现祭坛动工修建时的场景,也有以奥古斯都为首的帝国统治者率领全体皇族人员庄严祭祀的行列,还有以罗马神话人物象征帝国和平昌盛的雕刻。
浮雕从技法上都体现了罗马雕塑高度写实的艺术技巧,构图优美,层次鲜明。
《和平祭坛》上的这些浮雕从整体上表现出平静的颂扬气氛和崇敬之情,让人仿佛能感觉到帝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祭坛本身的结构和浮雕的位置。
整个建筑物由一个大的U形祭坛组成,祭坛建在高高的石级底座之上,四周围绕外墙。
祭坛和外墙上都有浮雕。
像所有的罗马浮雕一样,它们原来都涂着油彩。
但是油彩早已消失,今天只留下白色的大理石。
外墙的内侧雕刻着由树叶、果子和花朵组成的花环,这些是传统的祭坛外墙图像,可能反映了当时真的使用了花环和牛头骨——它们是动物祭品的残留物,环绕着祭祀的地点连成一圈。
这幅当时的罗马建筑内的壁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花环的色彩。
花环之上是paterae,用来倒专门供奉神祗的葡萄酒的浅钵。
祭坛本身的上部装饰着小幅浮雕,里外都有,表现的是正在准备动物祭品的宗教行列。
无疑,它描绘的就是祭坛这里年祭的场景。
外墙的外部有两组对应的浮雕。
四堵墙的下部都装饰着鼠尾草和葡萄藤。
在两侧长墙的上部,是另一种图像,表现的是有奥古斯都集团所有重要成员参加的 *** ,包括皇帝本人和家庭成员。
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分析有关的内容。
在两堵短墙上,也就是带门的两侧,在门上的部位我们可以看到4幅浮雕,每幅都是表现一个带有人物的场景。
图像的题材不是当时的事件,东侧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罗马早期历史的图像,西侧是两幅同神话有关的题材。
西侧的浮雕一度被认为表现Romulus和Remus——他们是孪生兄弟,Rumulus后来建立了罗马城。
他们正被母狼哺乳。
这个传说是早期罗马艺术中非常常见的题材,很容易辨认。
这里也是早期罗马银币上的同样的画面。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幅大理石浮雕,表现双生子被牧羊人发现的整个场景,它可能也是建造和平祭坛的那段时间雕刻的。
东侧外墙上的浮雕,就是同双生子相对应的一幅,表现的是罗马女神、罗马城的化身。
女神的衣服独具特色,因此尽管有残缺,依然容易辨认。
浮雕上的她一如皇帝尼禄时代这枚铜币上的形象。
另外两块保存较完好的浮雕上的题材通常被认为是:西侧是特洛伊英雄艾涅阿斯,正在向神供奉母猪作为祭品,东侧是地母神提路斯,这样,艾涅阿斯和罗慕路斯、勒摩斯相对,地母和罗马女神相对。
《和平祭坛浮雕》,大理石浮雕复制品,约创作于公元前13—前9年,现收藏于罗马博物馆。
与希腊时期的浮雕作品不同,罗马时代的浮雕作品不再以神话故事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他们的大部分纪念性浮雕作品都是直接表现帝王的丰功伟绩。
这与罗马人求实的民族性格也有直接的关系。
这些浮雕作品大多出现于祭坛、凯旋门和纪念柱等纪念性建筑物上,风格独树一帜。